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和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功能于一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交互性,给学生更新、更广泛的教育信息。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教师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将对今后教学工作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实现教学互动,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到真知,享受到科学的思想熏陶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迫切需要我们在整体目标指导下,认真研究、总结,如何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渲染气氛,激发参与,引入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给学生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之中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例如:教学中插入一些优美、轻松的音乐或一些生活片段作为一节课的开头,可以避免课堂教学气氛的沉闷、老调与枯燥无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这节课就容易实施了。例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一课时,首先Flash课件展示: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接着一些零乱的五颜六色的珠珠散落在桌面上,然后暂停播放。提问:“为了便于分类保管这些珠珠,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们纷纷讨论、各抒己见,当一位学生说用几根线把不同颜色的珠珠穿在一起,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展示它的美丽时,电脑动态呈现出几根线穿珠的过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珠珠出现在大屏幕上,随即转入正题:“我们所学的知识就象这些散落的珠珠,只有经过及时、细致的整理,应用起来才更方便。这节课我们就……”。这样,既明确了分类整理的意义和本节课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编制“猴哥分瓜”的故事,让学生按照屏幕进行情景对话表演,导入新课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上课伊始,屏幕上显示: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的情景。悟空蹦蹦跳跳地跑到唐僧面前说:“师傅,太热了,我去找点喝的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5。八戒一听瞪在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话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此时,教师抓住时机提问:“悟空为什么哈哈大笑?”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看《西游记》,一开始,学生们便被故事里的情节和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故事情节都历历在目,问题一出,学生们就争着抢着回答:“八戒嫌自己分得少”、“他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教师趁机引导,揭示课题。巧妙的引入,唤起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二、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促其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如能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诱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就可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用课件出示一个圆和圆的外切正方形后提问,蜘蛛和壁虎同时从圆与正方形相切的O点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各跑一圈,蜘蛛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壁虎沿着圆形路线跑,谁先回到O点?在动画演示跑的过程后,提问:“为什么壁虎会先到呢?”从而引出了壁虎跑的路程比蜘蛛跑的路程短,也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小于正方形的周长。“什么是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思考。课件演示与教师提问的有机结合,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热情,去积极思考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以一种跃跃欲试探求谜底的心理状态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巩固《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小兔的生日会》:今天是小兔的生日,它的11个好朋友都来为她庆祝……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于是,我开始提问:(1)你可以把图中的什么看作单位“1”?(2)可以把它平均分为几份?(3)可以表示这样的几份?(4)用分数表示是谁的几分之几?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在学生积极讨论、思维活跃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得出:可以分别把11个朋友、1个生日蛋糕、9份礼物看作单位“1”,并能把每个单位“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教学中,我还让学生在用不同分数表示的过程中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独立研究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估测物体的长度”时,考虑到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所以,我用课件设计演示猫捉老鼠的画面,然后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猫是怎样抓躲在洞里的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欲望,特别想知道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一只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洞里,于是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揭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的情境熏陶下,对这一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感,纷纷寻找自己身边的“尺子”,有的说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中指长就是5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书桌宽是9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对,就能估测出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媒体恰当的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感,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一、渲染气氛,激发参与,引入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给学生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之中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例如:教学中插入一些优美、轻松的音乐或一些生活片段作为一节课的开头,可以避免课堂教学气氛的沉闷、老调与枯燥无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这节课就容易实施了。例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一课时,首先Flash课件展示: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接着一些零乱的五颜六色的珠珠散落在桌面上,然后暂停播放。提问:“为了便于分类保管这些珠珠,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们纷纷讨论、各抒己见,当一位学生说用几根线把不同颜色的珠珠穿在一起,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展示它的美丽时,电脑动态呈现出几根线穿珠的过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珠珠出现在大屏幕上,随即转入正题:“我们所学的知识就象这些散落的珠珠,只有经过及时、细致的整理,应用起来才更方便。这节课我们就……”。这样,既明确了分类整理的意义和本节课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编制“猴哥分瓜”的故事,让学生按照屏幕进行情景对话表演,导入新课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上课伊始,屏幕上显示: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的情景。悟空蹦蹦跳跳地跑到唐僧面前说:“师傅,太热了,我去找点喝的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5。八戒一听瞪在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话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此时,教师抓住时机提问:“悟空为什么哈哈大笑?”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看《西游记》,一开始,学生们便被故事里的情节和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故事情节都历历在目,问题一出,学生们就争着抢着回答:“八戒嫌自己分得少”、“他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教师趁机引导,揭示课题。巧妙的引入,唤起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二、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促其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如能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诱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就可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用课件出示一个圆和圆的外切正方形后提问,蜘蛛和壁虎同时从圆与正方形相切的O点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各跑一圈,蜘蛛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壁虎沿着圆形路线跑,谁先回到O点?在动画演示跑的过程后,提问:“为什么壁虎会先到呢?”从而引出了壁虎跑的路程比蜘蛛跑的路程短,也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小于正方形的周长。“什么是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思考。课件演示与教师提问的有机结合,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热情,去积极思考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以一种跃跃欲试探求谜底的心理状态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巩固《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小兔的生日会》:今天是小兔的生日,它的11个好朋友都来为她庆祝……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于是,我开始提问:(1)你可以把图中的什么看作单位“1”?(2)可以把它平均分为几份?(3)可以表示这样的几份?(4)用分数表示是谁的几分之几?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在学生积极讨论、思维活跃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得出:可以分别把11个朋友、1个生日蛋糕、9份礼物看作单位“1”,并能把每个单位“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教学中,我还让学生在用不同分数表示的过程中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独立研究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估测物体的长度”时,考虑到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所以,我用课件设计演示猫捉老鼠的画面,然后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猫是怎样抓躲在洞里的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欲望,特别想知道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一只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洞里,于是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揭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的情境熏陶下,对这一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感,纷纷寻找自己身边的“尺子”,有的说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中指长就是5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书桌宽是9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对,就能估测出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媒体恰当的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感,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