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社小学数学部主任王永春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论》中指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在面对真实情境的问题和数学活动中,通过体验、感悟和反思,抽象出数学概念、命题和结构,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逻辑推理和运算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性特征。
现实的数学课上,大部分老师通常是一个例题接着一个例题地讲,学生一个例题接着一个例题地跟着学,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无法形成知识结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关注到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关系,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使学生从单元整体上把握知识,形成技能。
在小学阶段,对于自然数概念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从实物到数的抽象,而是要引导学生将自然数概念运用到运算中,在运算中深入理解数的概念和性质。下面,我就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内容为例,谈一谈我是如何进行数学单元整体建构的。
一、阅读课本,梳理单元内容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梳理出这个单元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让学生明白:把以上内容都学明白,就完成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
(二)关注知识的前后关联
教师引发学生回忆旧知:关于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我们在一年级学习了哪些内容呢?然后组织复习一年级所学内容。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推理:关于加法和减法,我们今后还要学习哪些内容呢?学生通过推理,马上想到还要学习100以外的加法和减法。
二、激发兴趣,探讨研究路径
乐学善学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十八个要点之一。为了让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落實核心素养中乐学善学这个要点,我们从研究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寻找研究的路径。
首先,教师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只要求两数之“和”不超过100。在学生列出大量算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给算式分类:可以根据书上的小标题把这些算式先分成两类: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还可以把加法算式分成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把减法算式分为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
通过这样列式及分类的学习过程,学生就会对“100以内”加减法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建立起整体的印象,便于形成知识结构。
第二步,尊重选择权,从最简单的算式开始研究。学习是有章可循的,特别是数学的学习,更强调知识前后的顺序性、基础性。在学生一番讨论过后,学生们大都会同意从最基础的算式开始研究。如22+22、54+28等等。
第三步:依据算式编数学故事。理解算式含义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把抽象的算式转化为生活情境的过程。例如22+22=这个算式,教师启发学生创编符合生活实际的数学故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评价这个故事是不是符合生活实际,是不是用加法来解决问题的,这样学生对加法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第四步:探究算理算法。学生已经理解了算式的意义,下面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这个算式的到底等于多少?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这样计算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是探究加法的算法,理解算理。例如55+14这个算式,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如数的分解组成、画小棒和列竖式的方法都能算出55+14=69。教师引导学生们观察不同方法的相同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不管用哪种方法算,都是个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十位上的数字和上的数字相加。这是计算的方法。教师追问: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呢?学生说不清楚的时候会用具体的实例给大家分享自己的理解。通过大家的分享,学生理解了数字相加必须数位相同。
通过这五步的研究路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分享研究了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
三、举一反三,总结研究方向
今天我们研究了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明天我们要研究什么呢?怎么去研究呢?学生根据黑板上梳理的脉络知道下节课要研究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这节课解决完一个问题,我们就知道下节课要解决哪个问题,不断在研究中思考实践。
通过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单元进行逻辑大单元整体建构,学生初步学会了阅读课本,讨论出研究路径,能根据路径进行研究,掌握了研究的方法。在这样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学生乐学善学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落实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也是适应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现实的数学课上,大部分老师通常是一个例题接着一个例题地讲,学生一个例题接着一个例题地跟着学,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无法形成知识结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关注到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关系,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使学生从单元整体上把握知识,形成技能。
在小学阶段,对于自然数概念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从实物到数的抽象,而是要引导学生将自然数概念运用到运算中,在运算中深入理解数的概念和性质。下面,我就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内容为例,谈一谈我是如何进行数学单元整体建构的。
一、阅读课本,梳理单元内容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梳理出这个单元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让学生明白:把以上内容都学明白,就完成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
(二)关注知识的前后关联
教师引发学生回忆旧知:关于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我们在一年级学习了哪些内容呢?然后组织复习一年级所学内容。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推理:关于加法和减法,我们今后还要学习哪些内容呢?学生通过推理,马上想到还要学习100以外的加法和减法。
二、激发兴趣,探讨研究路径
乐学善学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十八个要点之一。为了让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落實核心素养中乐学善学这个要点,我们从研究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寻找研究的路径。
首先,教师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只要求两数之“和”不超过100。在学生列出大量算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给算式分类:可以根据书上的小标题把这些算式先分成两类: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还可以把加法算式分成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把减法算式分为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
通过这样列式及分类的学习过程,学生就会对“100以内”加减法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建立起整体的印象,便于形成知识结构。
第二步,尊重选择权,从最简单的算式开始研究。学习是有章可循的,特别是数学的学习,更强调知识前后的顺序性、基础性。在学生一番讨论过后,学生们大都会同意从最基础的算式开始研究。如22+22、54+28等等。
第三步:依据算式编数学故事。理解算式含义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把抽象的算式转化为生活情境的过程。例如22+22=这个算式,教师启发学生创编符合生活实际的数学故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评价这个故事是不是符合生活实际,是不是用加法来解决问题的,这样学生对加法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第四步:探究算理算法。学生已经理解了算式的意义,下面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这个算式的到底等于多少?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这样计算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是探究加法的算法,理解算理。例如55+14这个算式,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如数的分解组成、画小棒和列竖式的方法都能算出55+14=69。教师引导学生们观察不同方法的相同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不管用哪种方法算,都是个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十位上的数字和上的数字相加。这是计算的方法。教师追问: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呢?学生说不清楚的时候会用具体的实例给大家分享自己的理解。通过大家的分享,学生理解了数字相加必须数位相同。
通过这五步的研究路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分享研究了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
三、举一反三,总结研究方向
今天我们研究了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明天我们要研究什么呢?怎么去研究呢?学生根据黑板上梳理的脉络知道下节课要研究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这节课解决完一个问题,我们就知道下节课要解决哪个问题,不断在研究中思考实践。
通过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单元进行逻辑大单元整体建构,学生初步学会了阅读课本,讨论出研究路径,能根据路径进行研究,掌握了研究的方法。在这样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学生乐学善学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落实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也是适应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