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讲解历史事件的三要素即背景、经过、影响是历史事件教学的通常做法,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运用好这个教学“公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例子来谈如何在导向性问题的设计和对话教学中来优化历史事件的教学“公式”。
[关键词]历史教学 “公式” 探索 发现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95
一、历史教学“公式”运用的优化
背景、过程、影响是教师讲解历史事件的三要素,可谓放之讲解四海历史而皆准的万能“公式”。在日常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它,但关键是如何用好它,如何使它运用得自然又不乏深刻,如何把历史知识完整且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总结历史规律的目的。
为此我们操作历史教学“公式”(以下简称“公式”)时要在导向性问题的设计和对话教学法运用方面多做一些文章、多动一些脑筋,而千万不能生硬地套用“公式”:背景是什么?经过如何?影响怎样?下面以“中英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
在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教师可这样设计一系列问题:谁挑起这场战争?(英国);英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工业革命后对市场和原料需求的增加);英国为什么能发动这场战争?(英国的先进制度、经济、军事、技术等条件;中国封建制度下危机四伏:经济落后,财政困难,军备废弛等);诱发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虎门销烟打击了英国鸦片贸易)
上述第二问是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然性或根本原因方面入手设计的,第三问是从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可能性即条件(主、客观)方面着眼去设计的,这种设问不仅自然,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而且可启发学生懂得从两方面(原因和条件)去思考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在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时,可先这样设问:这场战争是怎样发生的?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鸦片战争发生的经过(两个阶段、地点、人物、路线、事迹等)。
在讲述鸦片战争的影响时,要结合背景分析。先通过设问方式回顾“英国为什么要挑起战争”(市场、原料),然后自然而然得出第一点影响:对英国而言,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大量在华特权,为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增加的产品找到新的市场及日益扩大的生产提供丰富的原料,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再通过回顾英国发动战争的主、客观条件,即为什么能发动这场战争,自然得出中国战败这一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等的影响。上述设问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可操作性很强,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历史事件讲述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表述为:背景是问题的提出,过程是问题的操作,影响是问题的解决(结论)。三者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我们完整地掌握历史事件,并初步掌握其发生的规律。
二、探究、发现之旅遍地春
探究、发现教学法又称主动探索法,其特点是教师在讲授某些历史概念或复杂的历史事件时只给学生部分比较关键的史实,让他们独立思考,进行逻辑推理,发现问题,探索未知领域,直到完整掌握历史概念或复杂史实的全过程,甚至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二中共八大的内容时,可先点明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目标),然后设问: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主要任务?又怎样实现这个任务?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探求八大其他方面的内容: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正确分析存在的主要矛盾,才能根据主要矛盾去提出任务,而如何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呢?只有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这样八大的主要内容即分析矛盾(国情)、提出任务、制定方法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只有不断探究问题、发现问题、挖掘史料、联系比较、总结评价,才能吃透教材,全面掌握历史概念和复杂史实的演变过程,从而达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并以之指导现实生活的较高境界。而一切的一切,关键在于问题的探究与发现,只有探究与发现,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探讨、去解决、去总结。而只有不断探究与发现,我们才能不断提高。一个善于探究与发现的教师或者学生,在探索历史的旅程中,等待他的只会是盎然春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该“公式”与探究、发现教学之间的关系:该“公式”是外在结构,探究、发现教学是具体操作;该“公式”是形式,探索、发现教学是内质,两者互为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关键词]历史教学 “公式” 探索 发现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95
一、历史教学“公式”运用的优化
背景、过程、影响是教师讲解历史事件的三要素,可谓放之讲解四海历史而皆准的万能“公式”。在日常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它,但关键是如何用好它,如何使它运用得自然又不乏深刻,如何把历史知识完整且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总结历史规律的目的。
为此我们操作历史教学“公式”(以下简称“公式”)时要在导向性问题的设计和对话教学法运用方面多做一些文章、多动一些脑筋,而千万不能生硬地套用“公式”:背景是什么?经过如何?影响怎样?下面以“中英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
在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教师可这样设计一系列问题:谁挑起这场战争?(英国);英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工业革命后对市场和原料需求的增加);英国为什么能发动这场战争?(英国的先进制度、经济、军事、技术等条件;中国封建制度下危机四伏:经济落后,财政困难,军备废弛等);诱发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虎门销烟打击了英国鸦片贸易)
上述第二问是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然性或根本原因方面入手设计的,第三问是从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可能性即条件(主、客观)方面着眼去设计的,这种设问不仅自然,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而且可启发学生懂得从两方面(原因和条件)去思考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在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时,可先这样设问:这场战争是怎样发生的?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鸦片战争发生的经过(两个阶段、地点、人物、路线、事迹等)。
在讲述鸦片战争的影响时,要结合背景分析。先通过设问方式回顾“英国为什么要挑起战争”(市场、原料),然后自然而然得出第一点影响:对英国而言,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大量在华特权,为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增加的产品找到新的市场及日益扩大的生产提供丰富的原料,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再通过回顾英国发动战争的主、客观条件,即为什么能发动这场战争,自然得出中国战败这一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等的影响。上述设问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可操作性很强,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历史事件讲述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表述为:背景是问题的提出,过程是问题的操作,影响是问题的解决(结论)。三者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我们完整地掌握历史事件,并初步掌握其发生的规律。
二、探究、发现之旅遍地春
探究、发现教学法又称主动探索法,其特点是教师在讲授某些历史概念或复杂的历史事件时只给学生部分比较关键的史实,让他们独立思考,进行逻辑推理,发现问题,探索未知领域,直到完整掌握历史概念或复杂史实的全过程,甚至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二中共八大的内容时,可先点明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目标),然后设问: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主要任务?又怎样实现这个任务?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探求八大其他方面的内容: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正确分析存在的主要矛盾,才能根据主要矛盾去提出任务,而如何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呢?只有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这样八大的主要内容即分析矛盾(国情)、提出任务、制定方法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只有不断探究问题、发现问题、挖掘史料、联系比较、总结评价,才能吃透教材,全面掌握历史概念和复杂史实的演变过程,从而达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并以之指导现实生活的较高境界。而一切的一切,关键在于问题的探究与发现,只有探究与发现,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探讨、去解决、去总结。而只有不断探究与发现,我们才能不断提高。一个善于探究与发现的教师或者学生,在探索历史的旅程中,等待他的只会是盎然春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该“公式”与探究、发现教学之间的关系:该“公式”是外在结构,探究、发现教学是具体操作;该“公式”是形式,探索、发现教学是内质,两者互为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