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它的高效性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其效用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是多么重要,教师在课堂中只有有效提问才能促进课堂高效。课堂提问是连接教与学的生命线,作为教师在课堂中怎样做到“有效提问”引领“高效课堂”?笔者在一线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问”有趣味,“学”有动力
小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活跃敏捷,喜欢探索新鲜事物的根源,对新事物比较敏感,且更容易接受,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背景、心理因素、知识结构等特点,适当考虑到知识点的趣味性,这也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问得有趣,既能消除学生对学习的内心疲劳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如:我曾在教学三数《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动力,我把课前准备好的漂亮图片在故事中引入:在花园里,一只蜻蜓在草地上飞着玩耍,这时又飞来一只蝴蝶,它跟着蜻蜓飞来飞去,蜻蜓生气了,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蜻蜓怎么也不相信,蝴蝶带着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蝴蝶说在数学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蝴蝶要这样说吗?开头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使學生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特征。此时,教师的提问“为什么蝴蝶要这样说呢?”激起了学生思维中的认知冲突,顿时,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立即被激发出来。
二、“问”有时机,“学”有思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能最好。因此,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特点,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如何让存有思维疑惑的学生去疑解惑?
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之后,我只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是按什么分类标准分铅笔的?”由于“分类标准”这个词是一年级孩子第一次遇到,词语意思难于理解,只有在活动中体会效果才能更好,所以我即刻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展开分类的活动:运用1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的;有按长短分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橡皮头分的等。在学生汇报了自己分法之后,我找了分错的学生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分?”他带着疑惑的表情表示无法说出理由,自然就有学生站出来辨析他的错误,然后在大家纠正下他又修正了自己的想法,我在学生探究出不同分法后指出,这些不同的分法就是分类标准,学生就轻而易举地理解了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去分类。
教师在学生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让大家来辨析他的分法,这样就很自然地注意了学生的学法指导,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可以在平淡处引出新奇,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可在“迷宫”里亮起指路明灯,使学生在思维疑惑后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
三、“问”有探究,“学”有创新
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的问题能激起小学生强烈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动机,引起小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如我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学习了黄爱华老师的思路,设计了一个转转盘游戏让学生比大小,每个小组学生转动四次,记录所转数字。第一小组转得:5.7、1.0,而另一个小组学生也转动四次,得:6.3.8、7,这两个小组的学生为了使自己的数比对方大,就可以任意组合,第一小组为:5710、5701.1075.7501……时,第二个小组就组成:6837、6873.7368、7386……当第一个小组最大为7510时,第二个小组为7683.7863.8673.8763……这时,第一小组总是输,这个组的学生觉得游戏不公平,这个时候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第一组赢不了?”学生在经过观察比较交流之后发现了赢不了的秘密。于是他们决定比小。第一组为1057,而第二组最小也是3678。所以第一组反败为胜,我又问“为什么这次第一组能赢?”学生自然就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了赢的秘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的问题抛出比较适时,具有探究性,会强烈引起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因为有了这样的探究性问题而引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学习活动过程变得开放,学生都以探究者的心态去探索问题,去寻求独创性的解题策略,所以远比靠老师讲解获取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样创造性地提问,提升了课堂的效率。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数学课堂中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有效提问引领课堂的高效,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更加促使数学课堂绽放出高效之花。
【作者单位:苏州市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江苏】
一、“问”有趣味,“学”有动力
小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活跃敏捷,喜欢探索新鲜事物的根源,对新事物比较敏感,且更容易接受,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背景、心理因素、知识结构等特点,适当考虑到知识点的趣味性,这也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问得有趣,既能消除学生对学习的内心疲劳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如:我曾在教学三数《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动力,我把课前准备好的漂亮图片在故事中引入:在花园里,一只蜻蜓在草地上飞着玩耍,这时又飞来一只蝴蝶,它跟着蜻蜓飞来飞去,蜻蜓生气了,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蜻蜓怎么也不相信,蝴蝶带着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蝴蝶说在数学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蝴蝶要这样说吗?开头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使學生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特征。此时,教师的提问“为什么蝴蝶要这样说呢?”激起了学生思维中的认知冲突,顿时,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立即被激发出来。
二、“问”有时机,“学”有思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能最好。因此,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特点,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如何让存有思维疑惑的学生去疑解惑?
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分一分》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之后,我只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是按什么分类标准分铅笔的?”由于“分类标准”这个词是一年级孩子第一次遇到,词语意思难于理解,只有在活动中体会效果才能更好,所以我即刻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展开分类的活动:运用1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的;有按长短分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橡皮头分的等。在学生汇报了自己分法之后,我找了分错的学生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分?”他带着疑惑的表情表示无法说出理由,自然就有学生站出来辨析他的错误,然后在大家纠正下他又修正了自己的想法,我在学生探究出不同分法后指出,这些不同的分法就是分类标准,学生就轻而易举地理解了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去分类。
教师在学生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让大家来辨析他的分法,这样就很自然地注意了学生的学法指导,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可以在平淡处引出新奇,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可在“迷宫”里亮起指路明灯,使学生在思维疑惑后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
三、“问”有探究,“学”有创新
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的问题能激起小学生强烈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动机,引起小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如我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学习了黄爱华老师的思路,设计了一个转转盘游戏让学生比大小,每个小组学生转动四次,记录所转数字。第一小组转得:5.7、1.0,而另一个小组学生也转动四次,得:6.3.8、7,这两个小组的学生为了使自己的数比对方大,就可以任意组合,第一小组为:5710、5701.1075.7501……时,第二个小组就组成:6837、6873.7368、7386……当第一个小组最大为7510时,第二个小组为7683.7863.8673.8763……这时,第一小组总是输,这个组的学生觉得游戏不公平,这个时候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第一组赢不了?”学生在经过观察比较交流之后发现了赢不了的秘密。于是他们决定比小。第一组为1057,而第二组最小也是3678。所以第一组反败为胜,我又问“为什么这次第一组能赢?”学生自然就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了赢的秘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的问题抛出比较适时,具有探究性,会强烈引起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因为有了这样的探究性问题而引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学习活动过程变得开放,学生都以探究者的心态去探索问题,去寻求独创性的解题策略,所以远比靠老师讲解获取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样创造性地提问,提升了课堂的效率。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数学课堂中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有效提问引领课堂的高效,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更加促使数学课堂绽放出高效之花。
【作者单位:苏州市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