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期望效应”对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耳熟能详,由于它有多种积极作用,教育工作者通常都会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然而,“教师期望效应”并不总是起积极作用,由于运用不当,许多教育工作者都面临了“教师期望效应之负效应”的困境,笔者认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科学地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并整合教师期望与学生自我期望是突破困境的重要出路。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负效应;消解策略
一、教师期望效应的内涵
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对自己以往的经验和期望对象能力大小的感知,在一定时间里预期其能够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期待和向往,“教师期望就是教师在对学生的知觉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学生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1] 教师期望效应指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是强化学生原有的某些特性(强化效应),二是诱发某些过去所没有的行为(自证预言效应)。[2]换句话说,教师期望效应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得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教师期望并认为学生是优秀聪明的,学生就会往这个方向发展,反之亦然。
二、困境:教师期望效应之负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有诸如激励、调整以及支援等积极作用,也就是正效应,关于正效应的论述已汗牛充栋,作者就不再赘述,事实上,在实践中由于运用不当,“教师期望效应”还存在诸多的负效应,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期望的非均衡性
教师期望的非均衡性主要是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不同的学生差别对待,对一些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而对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则寄予低期望甚至零期望,结果,教师对高期望的学生则表现出更多的关怀、鼓励和引导,而对那些低期望或者零期望的学生则表现出更多的淡漠,长此以往,高期望的学生将发展的更好,而低期望的学生由于感受到教师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会更加消极地对待教师及学习,这就造成了学校里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对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2、教师期望的非科学性
教师期望的非科学性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期望往往不科学,常常出现期望过高或过低的现象,而这将对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教师的良好期望能够激励学生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激励学生勇往直前,但是,教师对学生期望的设定过高,无论学生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教师的期望,学生则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思想,认为自己很差劲,辜负了教师的期望,进而影响其后续发展,而要是对于发展潜力较高的学生寄予低期望或零期望,不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激励来发掘学生的潜力,这些有潜质的学生则可能永远平平庸庸、碌碌无为,而这正是当前我国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3、教师期望与学生自我期望的相悖性
学生的自我期望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兴趣和理想等自我意向来确定的,如果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自我期望相符合,学生就会与教师产生协同效应,此时,学生就容易把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其自身的期望,进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这时教师的期望就产生了积极的正效应,然而,现实中常常出现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自我期望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的现象,这此种情况下,学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心理冲突,可能最终倾向于放弃教师的期望而以自我期望为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一味强调其期望而忽视学生的自身期望,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三、出路:消除负效应的路径选择
要解决上文提到的负面效应,正确地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师期望效应”来激励学生,促使其朝着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前进,从而消除负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就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观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中理念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极大的热情和爱心来看展教学活动,应当以全面、系统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既关注学生的当前状况,也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方面,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方面,既要关注优秀学生,也要关注后进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缺点,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内隐潜质,每个学生也有表现自己并发挥自身潜能的愿望,因此,教师应当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因人而异地针对不同学生给与不同的期望,激励其奋发向上。
2、科学地运用教师期望效应
期望目标如果定的太高,而使得学生难以实现,将会严重打击学生的信心,而期望目标如果定的太低,学生轻易就能达到或者实现,则学生难以从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对学生也就不能构成激励,因此,我们要科学地设定期望目标,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各个学生区别对待,设定符合各个特定学生自身状况和发展远景的期望目标,这样才能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让其沿着符合其自身兴趣爱好的方向发展,使教师的期望真正起到应有的积极的作用。
3、整合教师期望与学生自我期望
“在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相互作用的社会群体内,存在着三种期望:一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二是学生的自我期望;三是教师的期望与学生自我期望整合而成的期望。”[3]只有在学生把教师的期望与自身的期望整合起来形成新期望时,才会促进学生的正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首先全面了解班里的所有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特点和性格及理想等,进而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调整自身对学生的期望,使之与学生的期望相靠近,起到加强的作用,而对于存在某些不良期望或者不现实期望的学生,教师则应当根据其自身的情况有意识地、经常地对学生开展诸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期望,并引导学生把其自我期望逐渐向教师的期望靠拢,以此整合教师期望与学生自我期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蕾, 教师期望效应最优化的策略[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p12-14
[2]左金娣,“教师期望效应”的理论和应用 [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4), p82-84
[3]王蕾. 教师期望效应最优化的策略[J] .宁波大学学报, 1999 (4) , p12-16.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负效应;消解策略
一、教师期望效应的内涵
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对自己以往的经验和期望对象能力大小的感知,在一定时间里预期其能够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期待和向往,“教师期望就是教师在对学生的知觉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学生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1] 教师期望效应指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是强化学生原有的某些特性(强化效应),二是诱发某些过去所没有的行为(自证预言效应)。[2]换句话说,教师期望效应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得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教师期望并认为学生是优秀聪明的,学生就会往这个方向发展,反之亦然。
二、困境:教师期望效应之负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有诸如激励、调整以及支援等积极作用,也就是正效应,关于正效应的论述已汗牛充栋,作者就不再赘述,事实上,在实践中由于运用不当,“教师期望效应”还存在诸多的负效应,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期望的非均衡性
教师期望的非均衡性主要是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不同的学生差别对待,对一些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而对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则寄予低期望甚至零期望,结果,教师对高期望的学生则表现出更多的关怀、鼓励和引导,而对那些低期望或者零期望的学生则表现出更多的淡漠,长此以往,高期望的学生将发展的更好,而低期望的学生由于感受到教师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会更加消极地对待教师及学习,这就造成了学校里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对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2、教师期望的非科学性
教师期望的非科学性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期望往往不科学,常常出现期望过高或过低的现象,而这将对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教师的良好期望能够激励学生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激励学生勇往直前,但是,教师对学生期望的设定过高,无论学生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教师的期望,学生则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思想,认为自己很差劲,辜负了教师的期望,进而影响其后续发展,而要是对于发展潜力较高的学生寄予低期望或零期望,不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激励来发掘学生的潜力,这些有潜质的学生则可能永远平平庸庸、碌碌无为,而这正是当前我国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3、教师期望与学生自我期望的相悖性
学生的自我期望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兴趣和理想等自我意向来确定的,如果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自我期望相符合,学生就会与教师产生协同效应,此时,学生就容易把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其自身的期望,进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这时教师的期望就产生了积极的正效应,然而,现实中常常出现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自我期望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的现象,这此种情况下,学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心理冲突,可能最终倾向于放弃教师的期望而以自我期望为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一味强调其期望而忽视学生的自身期望,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三、出路:消除负效应的路径选择
要解决上文提到的负面效应,正确地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师期望效应”来激励学生,促使其朝着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前进,从而消除负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就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观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中理念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极大的热情和爱心来看展教学活动,应当以全面、系统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既关注学生的当前状况,也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方面,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方面,既要关注优秀学生,也要关注后进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缺点,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内隐潜质,每个学生也有表现自己并发挥自身潜能的愿望,因此,教师应当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因人而异地针对不同学生给与不同的期望,激励其奋发向上。
2、科学地运用教师期望效应
期望目标如果定的太高,而使得学生难以实现,将会严重打击学生的信心,而期望目标如果定的太低,学生轻易就能达到或者实现,则学生难以从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对学生也就不能构成激励,因此,我们要科学地设定期望目标,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各个学生区别对待,设定符合各个特定学生自身状况和发展远景的期望目标,这样才能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让其沿着符合其自身兴趣爱好的方向发展,使教师的期望真正起到应有的积极的作用。
3、整合教师期望与学生自我期望
“在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相互作用的社会群体内,存在着三种期望:一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二是学生的自我期望;三是教师的期望与学生自我期望整合而成的期望。”[3]只有在学生把教师的期望与自身的期望整合起来形成新期望时,才会促进学生的正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首先全面了解班里的所有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特点和性格及理想等,进而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调整自身对学生的期望,使之与学生的期望相靠近,起到加强的作用,而对于存在某些不良期望或者不现实期望的学生,教师则应当根据其自身的情况有意识地、经常地对学生开展诸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期望,并引导学生把其自我期望逐渐向教师的期望靠拢,以此整合教师期望与学生自我期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蕾, 教师期望效应最优化的策略[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p12-14
[2]左金娣,“教师期望效应”的理论和应用 [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4), p82-84
[3]王蕾. 教师期望效应最优化的策略[J] .宁波大学学报, 1999 (4) , p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