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语文教学中还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课内,轻课外”等教学失衡现象。所以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对语文教学而言,教学策略应该怎么定位?
一、创新文本,训练语言
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学习语言?我们应该立足教材,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体验语文,可以从“整体把握”到“品析感悟”再到“综合实践”,紧紧抓住语言这根线,将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精神熏染有机结合起来。
如《特殊的葬礼》第一课时初读,先让学生反复读,再让学生汇报抓住关联词“因为……所以……”,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的初步认识,使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看录像、反复朗读课文、对比朗读感受瀑布的今昔,同时通过把自己当做游客、当做瀑布想象当时的情景等形式来学习语言文字。最后,老师创设了一个总统演说的情境,要求学生把自己当做总统对这场葬礼进行现场演说。这样深挖教材,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使学生进入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让学生在对话、陶冶、表达的良性互动中,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品出情感,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注重探究,敢于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实践,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如我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先让学生大致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分小组研究表演当时的情境,再全班评议,说说其中的理由。如学生演少年转悠了几个早晨,让学生紧紧抓住“转悠”这个词来评议,明白少年的聪慧,他是有意要让吴王发现。学生演少年让吴王看螳螂捕蝉的故事时,要表演出少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样,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运用相结合,便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涵。总之,语文教师只要在自身语文教学中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使学生不断树立问题意识、实践意识、参与意识、开放意识,学生的学习就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加强合作,多向互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合作学习方式指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从对方获取有用信息来填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改变课堂上天赋高的学生比天赋低的学生获得更多表现机会的现状,可使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更深入。
合作学习有很多方式: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全班集体合作。最常用的是全班集体合作: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例如:在教学《公仪休吃鱼》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公仪休爱不爱吃鱼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引出学生不同见解并摆出自己的观点。开始学生从浅层面理解:有的学生说他爱吃鱼,有的说不爱,随着辩论,渐渐地学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有的学生说公仪休爱吃鱼,但是他说不爱吃鱼是为了不违犯国家法纪……辩论到最后,学生不由地感叹原来公仪休是个清正廉洁的人啊。整个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不做倾向性评价,营造了宽松和谐的环境,保护了学生发表新见解的欲望和讨论的热情,使合作学习成为可能,学生的收获也是深层次的。总之,合作学习重思维参与,主要看学生的回答、提问是否建立在先前问题的基础上,是否在同一逻辑线条、思维层面上,要使他们的合作学习激起其他人的思索,激起学生的自我需要和独立思考。
四、掌握方法,学会迁移
布鲁纳说:“教育的核心是间接迁移。”在新课标下,语文迁移能力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迁移能力增强了,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中,能得到很好的运用,就会产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开放意识,拓展知识的空间迁移;指导学生透视知识要点,构筑知识迁移的基础;指导学生转换思维方式,实现知识迁移的飞跃。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材中各类不同文体的文章,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学习方法,用所学过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如学习古诗时,抓住全诗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词,而后结合全诗理解诗意并体会感情。如教《池上》一诗,扣住一个“偷”字,引发开去:为什么说小孩去“偷”?他怎么“偷”的?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是表达了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教会学生掌握这种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举一反三,学习新的古诗,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由实践掌握学法,到再实践巩固学法,再到迁移运用学法,从而以实践感知和迁移运用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联系生活,生活语文
陶行知宣称:“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语文教育要回归生活,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书本世界”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学习语文不应当只停留在课堂教师讲解分析、学生洗耳恭听的层面上,而应当寻找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学习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充实学习内容。例如在习作教学中,为了写好一次生活体验,我要求学生做一回保姆、当一回老师、当一次家、做一回盲人,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生活体验。有的说当盲人不易我们以后要尊重他们,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当家不容易,我们要孝敬他们,帮他们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体验习作会写了,学生也就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观察自然,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提高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切实加强阅读、探究、合作和学法的迁移,并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使教学真正有效。
一、创新文本,训练语言
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学习语言?我们应该立足教材,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体验语文,可以从“整体把握”到“品析感悟”再到“综合实践”,紧紧抓住语言这根线,将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精神熏染有机结合起来。
如《特殊的葬礼》第一课时初读,先让学生反复读,再让学生汇报抓住关联词“因为……所以……”,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的初步认识,使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看录像、反复朗读课文、对比朗读感受瀑布的今昔,同时通过把自己当做游客、当做瀑布想象当时的情景等形式来学习语言文字。最后,老师创设了一个总统演说的情境,要求学生把自己当做总统对这场葬礼进行现场演说。这样深挖教材,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使学生进入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让学生在对话、陶冶、表达的良性互动中,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品出情感,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注重探究,敢于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实践,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如我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先让学生大致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分小组研究表演当时的情境,再全班评议,说说其中的理由。如学生演少年转悠了几个早晨,让学生紧紧抓住“转悠”这个词来评议,明白少年的聪慧,他是有意要让吴王发现。学生演少年让吴王看螳螂捕蝉的故事时,要表演出少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样,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运用相结合,便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涵。总之,语文教师只要在自身语文教学中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使学生不断树立问题意识、实践意识、参与意识、开放意识,学生的学习就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加强合作,多向互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合作学习方式指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从对方获取有用信息来填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改变课堂上天赋高的学生比天赋低的学生获得更多表现机会的现状,可使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更深入。
合作学习有很多方式: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全班集体合作。最常用的是全班集体合作: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例如:在教学《公仪休吃鱼》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公仪休爱不爱吃鱼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引出学生不同见解并摆出自己的观点。开始学生从浅层面理解:有的学生说他爱吃鱼,有的说不爱,随着辩论,渐渐地学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有的学生说公仪休爱吃鱼,但是他说不爱吃鱼是为了不违犯国家法纪……辩论到最后,学生不由地感叹原来公仪休是个清正廉洁的人啊。整个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不做倾向性评价,营造了宽松和谐的环境,保护了学生发表新见解的欲望和讨论的热情,使合作学习成为可能,学生的收获也是深层次的。总之,合作学习重思维参与,主要看学生的回答、提问是否建立在先前问题的基础上,是否在同一逻辑线条、思维层面上,要使他们的合作学习激起其他人的思索,激起学生的自我需要和独立思考。
四、掌握方法,学会迁移
布鲁纳说:“教育的核心是间接迁移。”在新课标下,语文迁移能力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迁移能力增强了,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中,能得到很好的运用,就会产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开放意识,拓展知识的空间迁移;指导学生透视知识要点,构筑知识迁移的基础;指导学生转换思维方式,实现知识迁移的飞跃。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材中各类不同文体的文章,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学习方法,用所学过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如学习古诗时,抓住全诗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词,而后结合全诗理解诗意并体会感情。如教《池上》一诗,扣住一个“偷”字,引发开去:为什么说小孩去“偷”?他怎么“偷”的?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是表达了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教会学生掌握这种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举一反三,学习新的古诗,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由实践掌握学法,到再实践巩固学法,再到迁移运用学法,从而以实践感知和迁移运用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联系生活,生活语文
陶行知宣称:“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语文教育要回归生活,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书本世界”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学习语文不应当只停留在课堂教师讲解分析、学生洗耳恭听的层面上,而应当寻找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学习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充实学习内容。例如在习作教学中,为了写好一次生活体验,我要求学生做一回保姆、当一回老师、当一次家、做一回盲人,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生活体验。有的说当盲人不易我们以后要尊重他们,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当家不容易,我们要孝敬他们,帮他们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体验习作会写了,学生也就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观察自然,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提高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切实加强阅读、探究、合作和学法的迁移,并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使教学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