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关,而课外文言文阅读则是难关中的难关,因为学生课堂上根本没学过,在试题中一遇到就产生畏难心理,不敢做,生怕答错了,所以很多学生干脆放弃这个6—8分的题。那么用什么办法来攻克课外文言文阅读这个难关呢?经过苦思冥想和近两年的课内与课外的阅读训练以及测试检验,学生的答题率达到了94%,平均得分4—6分,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普遍提高。现将我们的基本做法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1集合大家的智慧,分工准备
我们语文组的7名老师在李主任的带领下,以“小课题研究”
为契机,达成了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逐项突破教学难点的共识。于是从教学实际出发,积极将“培养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申报为县级小课题,并且从八年级第一学期开始着手准备,制定训练目标,确定训练时间、训练方法与过程、检测方法、结题方式等。然后以《初中语文基础训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课外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为主要训练材料,分工负责选文、制学案、出题、印刷、讲解、反馈、检测等具体工作。
2课内做好知识储备,奠定能力迁移的基础
在课内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重要的知识点,强调理解识记“一字、两词、三句式”,为学生自能完成课外文言文阅读做好知识储备,即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
2.1“一字”,即让学生注意归纳每篇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如常见的“反”通“返”,“女”通“汝”,“亡”通“无”等。强调先指出通假字,然后再释义。
2.2“两词”,即实词和虚词。常见的实词有上百个,需下一定的工夫结合文句先理解后记忆。而常考的不过几十个,如:名词中的:布、意、国、师、妻子……,动词中的:发、举、兴、遗、为、伐、能、见、奔、谪、谓、言、语……,形容词中的:奇、异、怪、美、良、实、尖、锐、福、湍、洌、美、戚戚、卑鄙、鲜美……,代词:是、之、其、吾、余、尔、汝……。常考的虚词有:而、以、之、于、者、也、焉、哉、皆、悉、咸、偕、卒、乃、竟、遂……
要求学生注意领会实词中的三种现象:
2.2.1一词多义。如:今亡亦死(逃跑)。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河曲智叟亡(无)以应。又如: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完成)则治臣之罪。
2.2.2古今异义。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品质低劣)。
2.2.3词类活用。
A:名作动:影布(映照)石上陈胜王(当大王)
B:名作状:狐(像狐狸一样)鸣呼曰
C:形作名:将军身披坚(坚固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
D:形作动,并且多“意动用法”:邑人奇(认为……奇异)之
E:使动用法:苦(使……苦)其心志,劳(使……劳)其筋骨。凄(使……凄凉)神寒(使……寒冷)骨
F:为动用法:等死,死(为……而死)国可乎?
2.3“三句式”,即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三种句式:
2.3.1判断句:陈涉者,阳城人也。
2.3.2省略句:(桃源人)见渔人,(桃源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3.3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孔子云:何陋之有?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在训练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背景法”、“联想法”、“猜读法”的学习方法
在师生合作口头翻译和书面检测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以上3种翻译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3.1背景法:一定要结合所给注释和作者的背景材料来翻译并理解,不能扔掉“这把开门的钥匙”,而硬想硬译。
3.2联想法:对于在课内学过的一些字词,要善于回顾联想它的意思,再一一代入句中检验,使上下句意思基本贯通。如《薛谭学讴》中“薛谭乃谢求反”,联想所学的“谢”是“道歉”,“反”是通假字“返”,返回,把句子译为:“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请求返回(继续学习)。”
3.3猜读法:对于个别回想不起来或不太熟悉的字词,则联系上下文大胆地猜测它的意思,运用翻译语句“留、舍、增、调、换”的方法,基本通顺完整即可,千万不能不做。如:《王冕僧寺夜读》中“冕小儿,恬若不知。”猜测“小儿”是“小孩”,而不是“小儿子”,“恬”应该是一种心情,“安然、毫不害怕的样子”,所以将句子译为:“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4形成了“学案导学,小组合作译文,一生主讲,随堂展示,人人总结收获”的学习模式
学案以短小有趣的文言小故事为主,事先由教师精选,大致分为:勤奋类、品行类、励志类、机辩类、成语类、文艺类、政事类等。将全班分为8—10个小组,每生从学案上选择承包一篇翻译,在课下小组合作读懂,随堂用5—8分钟讲解,然后大家提问,当堂自测。题型包括:字(词)释义、语句翻译、内容(人物和道理)理解三种。每周让学生口头说进步,说疑惑,说改进方法;每月让学生在《周记》中总结一个阶段的学习收获,并统一进行年级组文言文阅读测试,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及时反馈。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绳锯木断非一日之功”。只要大家用心、细心对待每一项工作,日积月累一定会功到自然成。
1集合大家的智慧,分工准备
我们语文组的7名老师在李主任的带领下,以“小课题研究”
为契机,达成了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逐项突破教学难点的共识。于是从教学实际出发,积极将“培养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申报为县级小课题,并且从八年级第一学期开始着手准备,制定训练目标,确定训练时间、训练方法与过程、检测方法、结题方式等。然后以《初中语文基础训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课外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为主要训练材料,分工负责选文、制学案、出题、印刷、讲解、反馈、检测等具体工作。
2课内做好知识储备,奠定能力迁移的基础
在课内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重要的知识点,强调理解识记“一字、两词、三句式”,为学生自能完成课外文言文阅读做好知识储备,即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
2.1“一字”,即让学生注意归纳每篇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如常见的“反”通“返”,“女”通“汝”,“亡”通“无”等。强调先指出通假字,然后再释义。
2.2“两词”,即实词和虚词。常见的实词有上百个,需下一定的工夫结合文句先理解后记忆。而常考的不过几十个,如:名词中的:布、意、国、师、妻子……,动词中的:发、举、兴、遗、为、伐、能、见、奔、谪、谓、言、语……,形容词中的:奇、异、怪、美、良、实、尖、锐、福、湍、洌、美、戚戚、卑鄙、鲜美……,代词:是、之、其、吾、余、尔、汝……。常考的虚词有:而、以、之、于、者、也、焉、哉、皆、悉、咸、偕、卒、乃、竟、遂……
要求学生注意领会实词中的三种现象:
2.2.1一词多义。如:今亡亦死(逃跑)。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河曲智叟亡(无)以应。又如: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完成)则治臣之罪。
2.2.2古今异义。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品质低劣)。
2.2.3词类活用。
A:名作动:影布(映照)石上陈胜王(当大王)
B:名作状:狐(像狐狸一样)鸣呼曰
C:形作名:将军身披坚(坚固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
D:形作动,并且多“意动用法”:邑人奇(认为……奇异)之
E:使动用法:苦(使……苦)其心志,劳(使……劳)其筋骨。凄(使……凄凉)神寒(使……寒冷)骨
F:为动用法:等死,死(为……而死)国可乎?
2.3“三句式”,即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三种句式:
2.3.1判断句:陈涉者,阳城人也。
2.3.2省略句:(桃源人)见渔人,(桃源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3.3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孔子云:何陋之有?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在训练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背景法”、“联想法”、“猜读法”的学习方法
在师生合作口头翻译和书面检测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以上3种翻译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3.1背景法:一定要结合所给注释和作者的背景材料来翻译并理解,不能扔掉“这把开门的钥匙”,而硬想硬译。
3.2联想法:对于在课内学过的一些字词,要善于回顾联想它的意思,再一一代入句中检验,使上下句意思基本贯通。如《薛谭学讴》中“薛谭乃谢求反”,联想所学的“谢”是“道歉”,“反”是通假字“返”,返回,把句子译为:“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请求返回(继续学习)。”
3.3猜读法:对于个别回想不起来或不太熟悉的字词,则联系上下文大胆地猜测它的意思,运用翻译语句“留、舍、增、调、换”的方法,基本通顺完整即可,千万不能不做。如:《王冕僧寺夜读》中“冕小儿,恬若不知。”猜测“小儿”是“小孩”,而不是“小儿子”,“恬”应该是一种心情,“安然、毫不害怕的样子”,所以将句子译为:“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4形成了“学案导学,小组合作译文,一生主讲,随堂展示,人人总结收获”的学习模式
学案以短小有趣的文言小故事为主,事先由教师精选,大致分为:勤奋类、品行类、励志类、机辩类、成语类、文艺类、政事类等。将全班分为8—10个小组,每生从学案上选择承包一篇翻译,在课下小组合作读懂,随堂用5—8分钟讲解,然后大家提问,当堂自测。题型包括:字(词)释义、语句翻译、内容(人物和道理)理解三种。每周让学生口头说进步,说疑惑,说改进方法;每月让学生在《周记》中总结一个阶段的学习收获,并统一进行年级组文言文阅读测试,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及时反馈。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绳锯木断非一日之功”。只要大家用心、细心对待每一项工作,日积月累一定会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