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每上完一个章节的新内容后,总会安排1-2节的习题课,为的就是能使学生对本章内容掌握的更扎实,系统更清晰,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温故知新”。或许有许多老师都有同感,习题课要平淡的上是很好上,可是要达到或超过我们所预想的效果就未必是件易事了。所以习题课讲解什么内容,习题如何安排?讲到什么程度?如何一步步分析?讲过以后又如何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让他们及时巩固习题讲解的效果?等等,这些细节都将直接影响到解题教学的成败,所以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而经过几年的实际教学,我也是不断在学习与改进,希望尽量能让自己的习题课高效而不乏味。以下是我对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的一些想法:
一、习题课应主次分明、不宜包办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的结构上,更新教育观念,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老师在讲这样做或不要那样做,……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老师的任务在于度,学生的任务在于悟。数学课堂教学反对一味地“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习题课更是如此,不能由教师包讲,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个人解题的“绝活表演”,而应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智慧。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而这些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所以在习题课的教学中,为了使过程更高效,教师要沉住气,让学生先思考,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论对错,了解他们的想法,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千万不能主次不分,包办到底,有了他们的思维动向,那么接下来的引导、启发就更具方向性、有效性了。
二、习题课应注重问题情境设置,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习题课可能是学生事先已做过的习题的讲评,也可能是课堂中临时展示的习题。但不论哪种,如果全盘地将所有问题按1、2、3、4……展示,而不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就是一堂极其单调的习题课。我们知道数学解题思维活动始于问题情境,这就需要作为组织者的教师要设置好问题情境以及习题之间的联系,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有效防止疲劳感,这样一道习题即使有一定的难度,随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设置的开始,过程中经过一些有联系的变式,只要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那么不论最后能否解出,过程中思维的锻炼不正是我们教师想要的吗?最后也会使学生“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这可能更多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比较各种题型(及其联系)、解法,寻找最优解法,而且还要认真研究例题的引导、分析法,考虑怎样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并接受。
三、习题课应注重解题策略训练,达触类旁通之目的
设置习题课的目的在于在巩固学生对一些基本问题的掌握基础上,提高他们更深层次的解题能力。习题课上,教师是应针对学生的回答和板演,准确无误地指出在概念理解、公式运用、策略确定等方面的优点或不足,并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收集学生交流解题体会,总结易错之处,归纳同类习题的共性与异类习题的区别和联系,但不能只停留在一道习题怎样解,而应升华为其他相关问题怎样联系、渗透,习题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做题时的质量与效果,要使习题课更具高效性。
四、习题课应注重解题反思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解题训练必须与反思认知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解题之后进行反思,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解题反思不仅要反思计算的正误、方法的优劣、题目的变形推广,还要从思维的“视角”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所用的知识,解题的思维起点、层次与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习题课教学是灵活性很大、发挥余地很充足的教学活动,老师不能从头到尾就题论题,死板说教;而应当眼中有学生,不能眼中只有题目,认为只要将题全部讲解完就大功告成了,而应当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考虑习题课的教学高效性,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习题课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巩固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愿通过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让习题课的高效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一、习题课应主次分明、不宜包办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在课堂教学的结构上,更新教育观念,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老师在讲这样做或不要那样做,……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老师的任务在于度,学生的任务在于悟。数学课堂教学反对一味地“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习题课更是如此,不能由教师包讲,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个人解题的“绝活表演”,而应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智慧。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而这些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所以在习题课的教学中,为了使过程更高效,教师要沉住气,让学生先思考,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论对错,了解他们的想法,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千万不能主次不分,包办到底,有了他们的思维动向,那么接下来的引导、启发就更具方向性、有效性了。
二、习题课应注重问题情境设置,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习题课可能是学生事先已做过的习题的讲评,也可能是课堂中临时展示的习题。但不论哪种,如果全盘地将所有问题按1、2、3、4……展示,而不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就是一堂极其单调的习题课。我们知道数学解题思维活动始于问题情境,这就需要作为组织者的教师要设置好问题情境以及习题之间的联系,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有效防止疲劳感,这样一道习题即使有一定的难度,随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设置的开始,过程中经过一些有联系的变式,只要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那么不论最后能否解出,过程中思维的锻炼不正是我们教师想要的吗?最后也会使学生“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这可能更多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比较各种题型(及其联系)、解法,寻找最优解法,而且还要认真研究例题的引导、分析法,考虑怎样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并接受。
三、习题课应注重解题策略训练,达触类旁通之目的
设置习题课的目的在于在巩固学生对一些基本问题的掌握基础上,提高他们更深层次的解题能力。习题课上,教师是应针对学生的回答和板演,准确无误地指出在概念理解、公式运用、策略确定等方面的优点或不足,并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收集学生交流解题体会,总结易错之处,归纳同类习题的共性与异类习题的区别和联系,但不能只停留在一道习题怎样解,而应升华为其他相关问题怎样联系、渗透,习题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做题时的质量与效果,要使习题课更具高效性。
四、习题课应注重解题反思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解题训练必须与反思认知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解题之后进行反思,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解题反思不仅要反思计算的正误、方法的优劣、题目的变形推广,还要从思维的“视角”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所用的知识,解题的思维起点、层次与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习题课教学是灵活性很大、发挥余地很充足的教学活动,老师不能从头到尾就题论题,死板说教;而应当眼中有学生,不能眼中只有题目,认为只要将题全部讲解完就大功告成了,而应当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考虑习题课的教学高效性,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习题课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巩固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愿通过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让习题课的高效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