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努力从得力于广闻博览、立足于教学实践、遵循于思而有据、激活于互动分享四个方面入手,让有效反思深化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
关键词 有效反思 广闻博览 教学实践 思而有据 互动分享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决定因素。随着新课程的普遍实施,它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一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即便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几十次重复,不可能有什么工作上的改进。因此,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努力让有效反思深化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
一、有效反思得力于广闻博览
有效反思的前提是多看多听。在多看多听的基础上进行的反思才有可能更深入、更有效。
看有“三要”:一要看书。看专业报刊,看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如学科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书籍,也包括专业知识的更新与专业发展前沿知识,还包括人文方面的书。现代教师应该具备三大板块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人文视野、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一板块知识,都将限制一个教师最终达到的高度和行走的力度。二要看学生。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的一切行动与思考理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这是教师进行有效反思的重要依据。三要看别人。看别人的经验与教训,看别人的成败与得失,看别人的态度和干劲。
看有“三听”:一要听好课。多听好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需。每个学科都不缺乏有很高造诣的教师,他们的经验与学术成就都集中体现在各自的课堂教学中,多听这样的好课,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就能更快地找到自身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二要听报告。一个好的报告能改变人的一生,对于各个领域的学术报告我们都要采取欢迎的态度,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让一个个好的报告滋养我们的人文素养,丰厚我们的思想底蕴。三要听意见。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很多时候,教师需要别人的帮助与扶持,谦虚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无疑是教师取得专业发展的一剂良药,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也是教师进行有效反思的依据和素材。
二、有效反思立足于教学实践
教师的反思理应以教学反思为主。教学反思就是以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与分析,探讨与研究的过程。同时也使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产生困惑,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形成对教学问题与现象独立的创造性的见解,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将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的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二思“精彩”在哪里?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断。精彩的教学片断,给人的感受是深刻的,给人的启迪是深远的。它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运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等。三思“缺失”在何处?再完善的教学预案也难免有疏漏之处。教师上完一节课之后,总会或多或少地感慨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的全过程中去耐心查找。
三、有效反思遵循于思而有据
有效的反思还需要思之有据。把什么作为反思的准则,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才是科学有效的,必须要有明确的依据。
1 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是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2 学生发展。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并得到发展是我们始终要关注的问题,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四、有效反思激活于互动分享
有效反思不仅是个体的,而且也应该有团体的反思。一方面,反思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的,其中他人的反馈是个人反思不可缺少的资料来源,另一方面,实践性知识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必须通过共享、外化、组合才能得以内化、转化和传播。个体行为不仅受个体内部条件的影响,而且受群体环境的制约。群体动力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小组合作反思的最好佐证,正是群体与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才构成了群体行为的动力场。在这个动力场中,个体的角色和群体的角色相互发生作用,产生巨大的智慧。集多人智慧开启创造性解决问题之门是互动分享的价值所在。教师在个体反思的同时,让同行、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使自己能从各个角度获取反馈信息,能激活并促进反思的有效进行,从而更快地帮助教师实现个体的专业成长。
正如舍恩所说:“有效反思是专业人士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素质。”构建21世纪的新型学校,学校管理者应该努力促成教师有效反思的日常化,使之根植于教师的灵魂,行走于教师的头脑,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行为。
关键词 有效反思 广闻博览 教学实践 思而有据 互动分享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决定因素。随着新课程的普遍实施,它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一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即便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几十次重复,不可能有什么工作上的改进。因此,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努力让有效反思深化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
一、有效反思得力于广闻博览
有效反思的前提是多看多听。在多看多听的基础上进行的反思才有可能更深入、更有效。
看有“三要”:一要看书。看专业报刊,看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如学科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书籍,也包括专业知识的更新与专业发展前沿知识,还包括人文方面的书。现代教师应该具备三大板块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人文视野、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一板块知识,都将限制一个教师最终达到的高度和行走的力度。二要看学生。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的一切行动与思考理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这是教师进行有效反思的重要依据。三要看别人。看别人的经验与教训,看别人的成败与得失,看别人的态度和干劲。
看有“三听”:一要听好课。多听好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需。每个学科都不缺乏有很高造诣的教师,他们的经验与学术成就都集中体现在各自的课堂教学中,多听这样的好课,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就能更快地找到自身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二要听报告。一个好的报告能改变人的一生,对于各个领域的学术报告我们都要采取欢迎的态度,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让一个个好的报告滋养我们的人文素养,丰厚我们的思想底蕴。三要听意见。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很多时候,教师需要别人的帮助与扶持,谦虚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无疑是教师取得专业发展的一剂良药,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也是教师进行有效反思的依据和素材。
二、有效反思立足于教学实践
教师的反思理应以教学反思为主。教学反思就是以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与分析,探讨与研究的过程。同时也使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产生困惑,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形成对教学问题与现象独立的创造性的见解,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将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的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二思“精彩”在哪里?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断。精彩的教学片断,给人的感受是深刻的,给人的启迪是深远的。它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运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等。三思“缺失”在何处?再完善的教学预案也难免有疏漏之处。教师上完一节课之后,总会或多或少地感慨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的全过程中去耐心查找。
三、有效反思遵循于思而有据
有效的反思还需要思之有据。把什么作为反思的准则,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才是科学有效的,必须要有明确的依据。
1 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是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2 学生发展。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并得到发展是我们始终要关注的问题,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四、有效反思激活于互动分享
有效反思不仅是个体的,而且也应该有团体的反思。一方面,反思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的,其中他人的反馈是个人反思不可缺少的资料来源,另一方面,实践性知识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必须通过共享、外化、组合才能得以内化、转化和传播。个体行为不仅受个体内部条件的影响,而且受群体环境的制约。群体动力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小组合作反思的最好佐证,正是群体与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才构成了群体行为的动力场。在这个动力场中,个体的角色和群体的角色相互发生作用,产生巨大的智慧。集多人智慧开启创造性解决问题之门是互动分享的价值所在。教师在个体反思的同时,让同行、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使自己能从各个角度获取反馈信息,能激活并促进反思的有效进行,从而更快地帮助教师实现个体的专业成长。
正如舍恩所说:“有效反思是专业人士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素质。”构建21世纪的新型学校,学校管理者应该努力促成教师有效反思的日常化,使之根植于教师的灵魂,行走于教师的头脑,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