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指出了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矫正方法。
关键词: 问题分析 解题思路 矫正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在解答试题时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阻碍着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学习物理变成了繁重的包袱。正确认识试题解答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矫正,将大大增强学习效果,使学习物理变得轻松而有趣。本文就初中物理试题解答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方法。
问题一:知识模糊,概念不清。
指的是对物理学中的知识点、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印象不深,对物理概念、定律等记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的现象。具体体现在:看到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填空题就不知道填什么;对由某些概念派生出来的判断题识别不了对错;对概念性选择题拿不准答案。因此,我们在学习物理时在解题前要理清知识结构,认清知识体系,理解概念的内涵。
例如:举重运动员在比赛时,第一阶段把100㎏的杠铃很快地举过头顶,第二阶段使杠铃在空中稳稳地停留了3s,三名裁判都亮出了白灯,这次举重成功。关于运动员举重时对杠铃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他在第一阶段内没有做功
B.他在第二阶段内没有做功
C.他在两个阶段内一直都在做功
D.他在两个阶段内一直都没在做功
误解:认为只要用了力,就一定会做功。因此认为运动员在这两个阶段都做了功,选C。错误原因:没有理解功的概念。虽然用了力,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是“劳而无功”。正确答案B。
问题二:基础不实,联系不上。
是指物理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具体体现在有些学生不能把题目中的实际事例、常见现象跟物理知识对号入座,解释不了常见的物理现象。要懂得物理基础知识是解答物理试题的“支撑点”,渗透在所有的物理题中,我们应该把物理知识学活学透学实。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中寻找出蕴含的物理知识内容。
例如: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主要原因是( )
A.泥沙分子间的引力小于斥力
B.泥沙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
C.植被破坏,使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加快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误解:认为“沙尘暴”是分子运动产生的,选B。错误原因: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理解不深,不能把“沙尘暴”与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正确答案C。
问题三:理解不深,疏漏条件。
是指在分析物理试题时,对题意和试题中的物理知识理解不透,解题时漏掉了关键性的条件,具体体现在某些学生在分析时丢三落四,某些条件没用上或错用了条件而出现错解。因此,我们在解答物理题时一定要细心谨慎,学会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找齐涉及分析、判断、推理的所有条件,力争做到万无一失。
例如:一位同学水平向前推停在平地上的汽车,没有推动,则此时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
A.人推车的力与车对人的力
B.人推车的力与地面对车的摩擦力
C.车的重力和地面对车的支持力
D.车的重力和车对地面的压力
误解:认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选A、D。错误原因:疏漏了二力平衡条件中的“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的先决条件,正确思路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逐项分析找出答案。正确答案为B、C。
问题四:不求甚解,胡猜乱想。
面对条件较为复杂的试题和动态试题,不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只凭主观想象来解答,叫做不求甚解,胡猜乱想。在解答复杂问题时,首先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复杂问题中所体现的物理规律,再依据这个规律求出正确答案,在解动态试题点击时要仔细探讨物理量变化的方向及由此带来的结果,千万不要胡猜乱想。
例如: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逐渐减小,则折射角( )
A.逐渐增大
B.不变
C.逐渐减小,但总小于入射角
D.逐渐减小,可能等于入射角
误解:认为折射角永远小于入射角,选C。错误原因:疏忽了入射角等于0°的特殊情况,是不求甚解的表现。正确思路:当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若入射角减小,折射角也随之减小。如果折射角减小到0°时,则折射光线跟水面垂直,此时折射光线方向跟入射光线完全一致,折射角也为0°,故答案为D。
问题五:思维紊乱、表达疏漏。
指的是在回答问题时由于思路不清晰,对答题要点叙述不完整。具体体现在回答物理简答题时,只答简单几个字,说理不够充分,叙述不够完整,因此,我们在回答物理简答题时,要抓住问题的要害,组织表达的内容,安排好表达顺序,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点明显,避免叙述粗简、表达疏漏、条理不清的现象出现,达到准确答题、完整表述的境界。
例如:白炽灯泡的灯丝断了,搭上后为什么比原来更亮?
误解:灯丝搭上后,长度变短,所以更亮。错误原因: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没有从电功率变化上找原因。正确思路:灯丝搭上后,长度发生的变化就引起了电阻变化,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就引起了电功率变化。答案为:灯丝断了搭上后,灯丝的长度变短,电阻变小,而灯丝两端电压不变,由P=U2/R可知灯泡的电功率变大,所以灯丝断了搭上后比原来更亮。
问题六:思维不畅,有碍创新。
指的是在分析、综合、判断时出现思维障碍,寻找不到创新的切入点,把握不准创新的方向。设计实验题和某些知识应用试题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我们在解答这类试题时,要根据试题的特征和要求搜寻大脑储存的信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要在原实验、原应用的基础上创新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案,力求思维顺畅、逻辑严密、设计合理、条理清楚明白。
例如:油工在油漆地板前,需要估计出所用油的质量。请说出一种估测方法并说明依据。
误解:找不到估测方法。错误原因:没有想到从油漆质量和油漆地板面积的关系入手。思路不畅,创新受阻。正确思路:因为油漆厚度几乎是均匀的,可先刷1m2的地板记下所用油漆的质量m0,再估测出地板的总面积S,算出需要的总质量m=Sm0即可。
问题七:草率粗心,盲目冲动。
有些选择题,学生看了非常面熟,认为试题很简单没有做深入分析,看到某个答案有些相像,就立即填上,结果出现错误。有些基础试题,看来似曾相识,部分学生不认真读题、识图,提笔就答,结果答非所问。究其原因就是草率粗心,盲目冲动。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 )
A. 一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
B.一段导体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C.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顺着磁感线运动
D.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误解:认为切割磁感线就有感应电流。选B。错误原因:由于粗心,看到B项中有“切割”二字就选上了B项,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理解不清。正确思路:要得到感应电流,(1)电流必须闭合;(2)电路中的部分导体要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二者缺一不可。故答案为D。
问题八:惧怕难题,心慌意乱。
面对考试中的难题,产生焦急情绪,还未做题就慌了神,越怕,思维越是放不开,越想做好,心理压抑越重。正确解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在平时要夯实基础,提高技能,学会变通,不要过分苛求,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它,做到静下心来分析,甩开包袱做题。
关键词: 问题分析 解题思路 矫正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在解答试题时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阻碍着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学习物理变成了繁重的包袱。正确认识试题解答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矫正,将大大增强学习效果,使学习物理变得轻松而有趣。本文就初中物理试题解答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方法。
问题一:知识模糊,概念不清。
指的是对物理学中的知识点、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印象不深,对物理概念、定律等记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的现象。具体体现在:看到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填空题就不知道填什么;对由某些概念派生出来的判断题识别不了对错;对概念性选择题拿不准答案。因此,我们在学习物理时在解题前要理清知识结构,认清知识体系,理解概念的内涵。
例如:举重运动员在比赛时,第一阶段把100㎏的杠铃很快地举过头顶,第二阶段使杠铃在空中稳稳地停留了3s,三名裁判都亮出了白灯,这次举重成功。关于运动员举重时对杠铃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他在第一阶段内没有做功
B.他在第二阶段内没有做功
C.他在两个阶段内一直都在做功
D.他在两个阶段内一直都没在做功
误解:认为只要用了力,就一定会做功。因此认为运动员在这两个阶段都做了功,选C。错误原因:没有理解功的概念。虽然用了力,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是“劳而无功”。正确答案B。
问题二:基础不实,联系不上。
是指物理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具体体现在有些学生不能把题目中的实际事例、常见现象跟物理知识对号入座,解释不了常见的物理现象。要懂得物理基础知识是解答物理试题的“支撑点”,渗透在所有的物理题中,我们应该把物理知识学活学透学实。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中寻找出蕴含的物理知识内容。
例如: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主要原因是( )
A.泥沙分子间的引力小于斥力
B.泥沙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
C.植被破坏,使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加快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误解:认为“沙尘暴”是分子运动产生的,选B。错误原因: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理解不深,不能把“沙尘暴”与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正确答案C。
问题三:理解不深,疏漏条件。
是指在分析物理试题时,对题意和试题中的物理知识理解不透,解题时漏掉了关键性的条件,具体体现在某些学生在分析时丢三落四,某些条件没用上或错用了条件而出现错解。因此,我们在解答物理题时一定要细心谨慎,学会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找齐涉及分析、判断、推理的所有条件,力争做到万无一失。
例如:一位同学水平向前推停在平地上的汽车,没有推动,则此时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
A.人推车的力与车对人的力
B.人推车的力与地面对车的摩擦力
C.车的重力和地面对车的支持力
D.车的重力和车对地面的压力
误解:认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选A、D。错误原因:疏漏了二力平衡条件中的“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的先决条件,正确思路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逐项分析找出答案。正确答案为B、C。
问题四:不求甚解,胡猜乱想。
面对条件较为复杂的试题和动态试题,不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只凭主观想象来解答,叫做不求甚解,胡猜乱想。在解答复杂问题时,首先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复杂问题中所体现的物理规律,再依据这个规律求出正确答案,在解动态试题点击时要仔细探讨物理量变化的方向及由此带来的结果,千万不要胡猜乱想。
例如: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逐渐减小,则折射角( )
A.逐渐增大
B.不变
C.逐渐减小,但总小于入射角
D.逐渐减小,可能等于入射角
误解:认为折射角永远小于入射角,选C。错误原因:疏忽了入射角等于0°的特殊情况,是不求甚解的表现。正确思路:当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若入射角减小,折射角也随之减小。如果折射角减小到0°时,则折射光线跟水面垂直,此时折射光线方向跟入射光线完全一致,折射角也为0°,故答案为D。
问题五:思维紊乱、表达疏漏。
指的是在回答问题时由于思路不清晰,对答题要点叙述不完整。具体体现在回答物理简答题时,只答简单几个字,说理不够充分,叙述不够完整,因此,我们在回答物理简答题时,要抓住问题的要害,组织表达的内容,安排好表达顺序,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点明显,避免叙述粗简、表达疏漏、条理不清的现象出现,达到准确答题、完整表述的境界。
例如:白炽灯泡的灯丝断了,搭上后为什么比原来更亮?
误解:灯丝搭上后,长度变短,所以更亮。错误原因: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没有从电功率变化上找原因。正确思路:灯丝搭上后,长度发生的变化就引起了电阻变化,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就引起了电功率变化。答案为:灯丝断了搭上后,灯丝的长度变短,电阻变小,而灯丝两端电压不变,由P=U2/R可知灯泡的电功率变大,所以灯丝断了搭上后比原来更亮。
问题六:思维不畅,有碍创新。
指的是在分析、综合、判断时出现思维障碍,寻找不到创新的切入点,把握不准创新的方向。设计实验题和某些知识应用试题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我们在解答这类试题时,要根据试题的特征和要求搜寻大脑储存的信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要在原实验、原应用的基础上创新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案,力求思维顺畅、逻辑严密、设计合理、条理清楚明白。
例如:油工在油漆地板前,需要估计出所用油的质量。请说出一种估测方法并说明依据。
误解:找不到估测方法。错误原因:没有想到从油漆质量和油漆地板面积的关系入手。思路不畅,创新受阻。正确思路:因为油漆厚度几乎是均匀的,可先刷1m2的地板记下所用油漆的质量m0,再估测出地板的总面积S,算出需要的总质量m=Sm0即可。
问题七:草率粗心,盲目冲动。
有些选择题,学生看了非常面熟,认为试题很简单没有做深入分析,看到某个答案有些相像,就立即填上,结果出现错误。有些基础试题,看来似曾相识,部分学生不认真读题、识图,提笔就答,结果答非所问。究其原因就是草率粗心,盲目冲动。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 )
A. 一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
B.一段导体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C.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顺着磁感线运动
D.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误解:认为切割磁感线就有感应电流。选B。错误原因:由于粗心,看到B项中有“切割”二字就选上了B项,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理解不清。正确思路:要得到感应电流,(1)电流必须闭合;(2)电路中的部分导体要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二者缺一不可。故答案为D。
问题八:惧怕难题,心慌意乱。
面对考试中的难题,产生焦急情绪,还未做题就慌了神,越怕,思维越是放不开,越想做好,心理压抑越重。正确解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在平时要夯实基础,提高技能,学会变通,不要过分苛求,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它,做到静下心来分析,甩开包袱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