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3-000-01
摘要目前,国内毕业生每年要增加20000左右,学历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工作岗位却仍然按照实际需求在招聘。“这学期考什么证”成为学子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各高校图书馆内,各类证书的参考资料外借率一直居于榜首。CPA证书、会计师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都在大学校园里炙手可热。
关键词大学生考证热
初步分析,“考证热”出现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1.就业压力大,为了增加竞争力,在求职中脱颖而出,许多大学生不惜一切、没日没夜地备考。
2.盲目跟风。身边的同学都在积极考证,觉得不应落后,就盲从考证。
3.寻求心理安慰。为大学相对闲暇的时间找点事做。
4.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
趋势:受不同原因影响,国内高校在校大学生“考证热”正愈演愈烈。
“考证”是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根据主客观的需求,对知识做出的一种自我选择。但就目前而言,大学本科毕业生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力供求背景和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们纷纷通过“考证”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一些新兴行业并促使国内人才评价制度日趋国际化, 供大学生选择的证书种类不断增加。此类迫于就业压力和对证书的期望值过高而盲目的“考证热”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职业准入制度的初步确立和市场机制的需求使“考证热”的存在有了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首先,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实际工作能力的紧迫感。“考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有选择性学习的过程。它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改变传统学习过程中被动的局面;“考证”这一行为也表明, 大学生们不仅认同了社会初步确立的就业制度,并能主动关注社会的发展,尽早地认识社会需求,不断培养自身的社会竞争意识与创新能力; 可以激发大学生们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还可以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含金量。其次, 促使高校创新体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规律改变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教材结构。在专业的设置上注重以市场为调整学科结构的导向,不断拓宽现有专业的口径,提高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应用性和灵活性。同时,适量增设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新专业,密切关注市场对人才的各种需求、就业形势及趋向。完善学分制的建立,是学生在规定的学分内有自主选择、自我设计的机会,提倡跨领域学习,以利于培养交叉型、复合型人才。
而盲目跟风的“考证”也存在极大的不利因素。首先, “考证”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 是培养个人涵养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 高校教育的精华在于专业领域的探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然而目前, 大学生在准备就业的过程中, 容易失去对知识价值的理性判断, 完全陷入了为考证而考证的境遇中致使学习丧失自主性,出发点严重偏离高等教育的根本。同时,盲目的“考证”使部分大学生忽视了对自身人格的提升,遗忘了通过教育来追求更好的精神境界。片面重视各类“证书”甚至不惜采用应试化的方式以求考试过关,相关技能和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使证书流于形式。目前,很多学生所考的证书与本专业并不十分相关,经过死记硬背而获得的证书虽能获得一时的利益,缺乏实际意义。其次, “考证”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大学生的“考证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忽视了一些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基础学科和高技术领域以及边远地区、某些艰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造成人才的严重浪费。一些大学生甚至不惜占用专业学习的精力而不遗余力去参加各种“考证”培训班,使考证的投入产出比不断升高,这就势必造成时间、金钱、精力的严重浪费, 得不偿失。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专业学习,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把“考证”作为一种提升自己的手段,理性地选择有利于职业发展的考证课程。同时,高校也应加强对学生“考证”的引导力度。在知识输入的过程中不断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积极的心理调整辅导,畅通考证信息渠道,构建考证信息平台等多方面措施来改善盲目地“考证热”现象。最后,社会各界须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树立正确的用人观,以科学的、长远的、合理的、综合的、发展的眼光审视人才,从根本上抑制盲目的“考证热”的蔓延。
参考文献:
[1]雷英英.大学生“考证”调查.中国发展观察.2005(02).
[2]何方琦.困境与出路:对在校大学生“考证热”的理性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08(02).
[3]毛飞龙,黄道主.资格考试热的事实与动力.成功(教育).2008(08).
[4]何建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
[5]汤燕娜.大学生“考证”现象浅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6]张翠平.“考证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西南大学.2009.
[7]农荣前,蒙志明,曾晖.高校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思路.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01).
摘要目前,国内毕业生每年要增加20000左右,学历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工作岗位却仍然按照实际需求在招聘。“这学期考什么证”成为学子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各高校图书馆内,各类证书的参考资料外借率一直居于榜首。CPA证书、会计师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都在大学校园里炙手可热。
关键词大学生考证热
初步分析,“考证热”出现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1.就业压力大,为了增加竞争力,在求职中脱颖而出,许多大学生不惜一切、没日没夜地备考。
2.盲目跟风。身边的同学都在积极考证,觉得不应落后,就盲从考证。
3.寻求心理安慰。为大学相对闲暇的时间找点事做。
4.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
趋势:受不同原因影响,国内高校在校大学生“考证热”正愈演愈烈。
“考证”是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根据主客观的需求,对知识做出的一种自我选择。但就目前而言,大学本科毕业生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力供求背景和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们纷纷通过“考证”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一些新兴行业并促使国内人才评价制度日趋国际化, 供大学生选择的证书种类不断增加。此类迫于就业压力和对证书的期望值过高而盲目的“考证热”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职业准入制度的初步确立和市场机制的需求使“考证热”的存在有了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首先,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实际工作能力的紧迫感。“考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有选择性学习的过程。它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改变传统学习过程中被动的局面;“考证”这一行为也表明, 大学生们不仅认同了社会初步确立的就业制度,并能主动关注社会的发展,尽早地认识社会需求,不断培养自身的社会竞争意识与创新能力; 可以激发大学生们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还可以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含金量。其次, 促使高校创新体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规律改变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教材结构。在专业的设置上注重以市场为调整学科结构的导向,不断拓宽现有专业的口径,提高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应用性和灵活性。同时,适量增设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新专业,密切关注市场对人才的各种需求、就业形势及趋向。完善学分制的建立,是学生在规定的学分内有自主选择、自我设计的机会,提倡跨领域学习,以利于培养交叉型、复合型人才。
而盲目跟风的“考证”也存在极大的不利因素。首先, “考证”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 是培养个人涵养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 高校教育的精华在于专业领域的探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然而目前, 大学生在准备就业的过程中, 容易失去对知识价值的理性判断, 完全陷入了为考证而考证的境遇中致使学习丧失自主性,出发点严重偏离高等教育的根本。同时,盲目的“考证”使部分大学生忽视了对自身人格的提升,遗忘了通过教育来追求更好的精神境界。片面重视各类“证书”甚至不惜采用应试化的方式以求考试过关,相关技能和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使证书流于形式。目前,很多学生所考的证书与本专业并不十分相关,经过死记硬背而获得的证书虽能获得一时的利益,缺乏实际意义。其次, “考证”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大学生的“考证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忽视了一些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基础学科和高技术领域以及边远地区、某些艰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造成人才的严重浪费。一些大学生甚至不惜占用专业学习的精力而不遗余力去参加各种“考证”培训班,使考证的投入产出比不断升高,这就势必造成时间、金钱、精力的严重浪费, 得不偿失。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专业学习,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把“考证”作为一种提升自己的手段,理性地选择有利于职业发展的考证课程。同时,高校也应加强对学生“考证”的引导力度。在知识输入的过程中不断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积极的心理调整辅导,畅通考证信息渠道,构建考证信息平台等多方面措施来改善盲目地“考证热”现象。最后,社会各界须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树立正确的用人观,以科学的、长远的、合理的、综合的、发展的眼光审视人才,从根本上抑制盲目的“考证热”的蔓延。
参考文献:
[1]雷英英.大学生“考证”调查.中国发展观察.2005(02).
[2]何方琦.困境与出路:对在校大学生“考证热”的理性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08(02).
[3]毛飞龙,黄道主.资格考试热的事实与动力.成功(教育).2008(08).
[4]何建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
[5]汤燕娜.大学生“考证”现象浅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6]张翠平.“考证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西南大学.2009.
[7]农荣前,蒙志明,曾晖.高校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思路.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