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zh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和加强,需要围绕“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针对现有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课程学习状况,进行基础政治理论知识、时事政治新闻、社会实践案例等的讲解,深化学生政治意识形态、人生观念、道德价值观念的培养与塑造。本文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着手,坚持立德树人价值理念、教学目标导向的课堂规划,引入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英雄人物的相关内容,对学生展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理论等的教育,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制度、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感。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4 — 0039 — 03

前言: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方向目标。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要与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进行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教育以及国家文化、红色文化、民族历史思想观念的引导教学。深入挖掘古代与现代爱国主义文化的内涵,丰富爱国主义的内在基因、外在表现,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内涵与特征分析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并指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要将育人和育才互相统一,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加强高校人才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修养培养,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与道德品质,树立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随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继续强调,要严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带动新时代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目标及教学任务的实现。因而“立德树人”包含职业心理素质、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内容,贯穿于学生思想政治、专业理论知识、社会实践课程学习的整个阶段。
  高校“立德树人”专业理论知识、思想政治内容的教学,需要与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紧密结合,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1.以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融合教育为发展方向。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通常以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引导学生在各项职业技能实践过程中,深化自身职业道德观念、创新意识与团结精神。2.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理念、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塑造。近年来高校纷纷推出“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爱国主义文化角度着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意识、道德素质与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学,包括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和谐友善等价值观念的教育传达,促进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爱国素养的改进与提升。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家国情怀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永恒主题,深入开展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理论知识和宣传活动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作为教育从业者,本身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认知、家国情怀,通过结合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念、社会主义建设气象,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和教学内容,向学生展开思想政治理念、爱国报国、诚信奉献精神的教育,从新时代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可以引导与感染学生热爱祖国、积极向上,把家国情怀、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学生心灵深处,增强其存在的家国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爱国主义教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常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展开,不仅拓展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也丰富了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引。因而加强广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命运。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可以规范高校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观念,而且能够增强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民族意识、奉献精神,凝聚中国青年力量听党话、跟党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与践行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水平的方向迈进。
  (三)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危机意识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大规模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快速发展,大国政治战略、国际贸易壁垒等方面的博弈全面加剧,更突显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这一情况下,教师从国际视野、世界情怀角度出发,深刻认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联性,结合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观念、爱国实践经验。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政治理念、道德价值观为主的课程教育,可以形成学生热爱祖国、心怀天下的大格局,使其增强面对西方腐朽文化、扭曲价值观的危机意识,在对外互动交流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照亮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爱国主义宣传的前行之路。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教学内容设置的不完善
  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包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理念、教育案例,但如何选择恰当的爱国观念、教材内容,对学生展开民族自豪、文化自信等爱国主义教育,仍旧缺乏明确统一的教育规划。首先高校缺少爱国主义教育知识体系的设置,通常仅仅将爱国主义教育,放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教材中,忽视专业课程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次,在爱国主义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规划方面,过于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古代民族英雄、爱国主义情操的教育,忽视现代社会主义先进人物、爱国事迹的讲解与宣传,使得學生对爱国主义理论知识、社会实践活动等的学习存在陌生感,不利于学生爱国主义观念的形成与理解。   (二)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意识、爱国主义观念的淡薄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贫富差距逐步加大,对大学生自身思想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多数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而缺乏有关政治内容、爱国主义知识学习的观念。特别是面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渴望通过职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等的学习,在短时间内找到好工作,但低薪就业又使学生感到自身期望与现实情况之间的落差。
  比较突出的是就业问题。虽然不少大学生也通过网络新媒体了解了一些信息,但由于不同学生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知识水平的差异性,更多大学生思政意识缺失,对主流媒体推送的政治话题、时事新闻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或反感情绪,这是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建构、爱国主义情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网络媒体多元信息传播对学生爱国情怀的消解
  随着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出现,为网络海量化信息交互性传播提供机遇,但与此同时也使得一些负面信息、不良信息大肆传播,包括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危害国家稳定信息。而大学生正处于意识形态变化、思想活跃的发展时期,容易受到复杂网络环境,以及网络中暴力、色情、犯罪、谣言等信息的影响,长期沉迷其中,不能对存在的海量网络信息作出筛选与判断,看待国家政治新闻、社会价值宣传、矛盾冲突问题时过于主观片面。特别受到网络新媒体大V市场化运作的影响,学生面对多元化社会思潮失去自身的主观判断,或者跟随网络舆论发表不当言论,从而逐步消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意志。
  (四)西方腐化价值理念阻碍学生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形成,西方自由、平等、独立等思想观念,开始对学生思想政治理念、国家民族观念的形成产生影响。在西方民粹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不断涌入的前提下,部分大学生一方面出现极端的爱国主义情感,认为祖国的一切都优于其他国家,盲目抵制西方的一切科学技术、思想文化,这样的爱国主义认知非常的浅薄和偏激;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学生则盲目崇尚西方文明,全盘否定中国文明,对中华传统文化、民族人物与爱国主义思想产生怀疑,将国家观、民族观看作为狭义的爱国主义,并渗透到思想政治、社会主义文化等诸多领域,学生自身思政观念、家国与民族认知开始出现偏差,冲击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的主导地位。

四、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


  (一)依托立德树人理念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学方式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师如何采取“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决定着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实现的好坏。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基础课堂理论知识、教学模式安排方面着手,对其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培养教育。
  首先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搜集与整合,要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教材,以及《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大学语文》中的爱国内容,展开政治理念、思想道德观念、文化素养的知识讲解教育。在高校爱国主义教学方式的创新方面,应结合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网络新媒体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文字、图像、视频及音频整合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一种半自主开放化、半教师指导化的教学情境,形成良好的教学演示、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爱国主义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正确爱国主义理念、思想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二)运用传统民族文化、爱国精神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
  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也是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精神养料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中指出,“学习、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思想精华,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树立非常有益。”在这一重大论述的指导下,教师从课外引入多样化的传统民族文化、爱国精神,同时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多媒体软件、PPT课件,向学生讲授、演示古代英雄人物的爱国事迹,用真挚情感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建构起学生真善美的内心世界,完成其积极向上、家国情怀精神的培养建设。
  (三)通过以身示范实践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参与感、认同感
  面对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海量数据信息的加快传播以及西方腐化思想不断涌入的发展大势,高校教师需要从课程教学内容组织设置、教育实践等方面着手,对学生展开以身示范的理论引导、实践活动参与教育。其一,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內化理论方面来看,教师应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生政治理念、思想道德等的德育教育,要求学生在爱国主义理论学习中,规范自身的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其二,有关各种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可以利用课堂讲台、校内小礼堂、操场等场地,由学生自主参与、教师为指导,编排多样化的爱国主义讲演、爱国剧目活动。通过教师以身示范、学生爱国节目内容设置以及在户外参与爱国演出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家国情、社会民情,实现爱国主义理论知识、实践行动的有机统一。
  (四)积极开展现代红色主题、先进事迹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高校思政课程、专业理论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将爱国与爱党进行有效结合,爱国先爱党、真挚爱党、理性爱国,是新时代爱国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围绕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主题故事、先进人物事迹,开展学生爱国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对学生爱国主义知识学习、价值体系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要对现有的一系列红色文化,作出全方位整合与教育,推动爱国主义教学内容持续扩充与完善。红色革命文化包括红色事迹、红色人物、红色口号、红色歌曲,以及现代人们所建造的红色建筑、红色雕塑等文化符号。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多种红色文化要素向学生讲解武昌起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三大战役、朝鲜战争等革命事件,以及其中涌现出的国家领导人、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人物,让学生领会在红色战争的艰难时期,广大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人士如何爱国爱家,如何“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身的生命。其次,带领学生进入到党史馆、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区域,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聆听革命前辈、讲解员诉说爱国的光荣历史,根植红色文化、爱国主义基因于学生的思想认知中,助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爱国认同感的进一步提升。

〔参 考 文 献〕


  〔1〕程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决策探索(下),2019,(08).
  〔2〕项娟.立德树人理念下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8).
  〔3〕胡乔木,周瑞云.试论立德树人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继续教育,2015,(01).
  〔4〕李博.试析立德树人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统领作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05).
  〔5〕吕建春,李赛.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9,(06).
  〔6〕魏俊闪,赵新梅,马雪峰.新时代民族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新课程教学,2020,(17).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其他文献
关键词:短视频;突发公共事件;新型冠状病毒   中图分类号:C912.63;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133 — 03   突发公共事件,通常意义上是指人们未能或无法及时预测而突然发生的事件,并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和破坏。〔1〕在突发事件中,人们渴望能够掌握最新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如何及时有效地将事件发生的
期刊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业政策学;教学改革;四川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168 — 03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后,“供给侧改革”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新时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仍然面临较多问题,可见人才培养供需结构不平衡,人才培养供
期刊
关键词:审美;文化艺术;教育;精神生活;道德情感;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171 — 03 一、寻源问道、立德树人、审美是完善人格教育的必修课   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历史,倘若没有了文学、绘画、音乐、诗歌、舞蹈、人类没有了这样一些像空气和阳光一样的精神滋养,我们的世界将是何
期刊
摘 要:高校“三全育人”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唯有从根本上破解制约育人质量的体制机制问题,切实增强教育者全员参与育人的思想共识,打通线上线下互动的全过程育人渠道,强化全方位协同育人制度执行,创新运用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多维度育人模式,才能有效增强“三全育人”工作质效。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
期刊
摘 要:师范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因其职业特性显得便为重要。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只有师范生树立起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基础教育阶段的理想信念教育才更有保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应结合师范生培养实际,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实践等途径引导师范生加强四史学习,从中汲取历史智慧,坚定理想信念。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四史;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我国处在“十四五”的起步期,越是关键时期越要保证各个民族间团结统一,汇聚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当前,注重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党在民族地区贯彻落实大政方针,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团结和稳定、逐步提升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新的发展时期,国外不同文化和思潮不断涌入,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媒体的管控等方面带来新的挑战。由此,注重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党员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和方针原则的集中体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就,呈现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意识形态领域交互影响、同步推进的图景,表现出推进制度建设改革与制度成熟定型的双重合奏的突出特征
期刊
摘 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青少年德育工作在培育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分析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及社会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通过合理的设计,做到学校、家庭、社会在德育中相互弥补,协调统一,建立学校优先发力,家长密切配合,实现家校共建、社会辅助的新时代“三位一体”青少年德育新机制,以期共同完成青少年德育任务。  关键词:三位一体;青少年;德
期刊
摘 要: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场域发生深刻变革,爱国主义的表达渠道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势必将从现实延伸至网络,与之相应,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引导的价值和意义凸显,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爱国主义行为表达的娱乐化倾向、非理性特征、语言表达和行动不相符的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路径,以期达到使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年大学生心中牢牢扎根,鼓舞激励他们以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也不容否认,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本文试图从哲学专业的视角,侧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评估体系三个层面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层归因和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改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