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一改旧版教材的编排形式,将教材分为三大板块,精读篇目、略读篇目、诵读篇目。诵读篇目以前所未有的受关注的身份闪亮登场。面对这一变革,我们不能不重新思考如何确定诵读篇目,让诵读篇目真正显现其“诵读”的特质。朗读教学自古以来相当长时期地主宰着语文课堂。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远离了诵读这一传统的教学手段,整堂语文课上少有琅琅书声。语文教学的一个任务是让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但在现实教学中,却存在着重“写”轻“读”的偏差,朗读教学不知不觉地遭到了人们的漠视。新教材强调诵读,那么如何让诵读之风回归课堂呢?
一、激发读趣,回归诵读
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读趣时,才会走进文本,登堂入室地理解文本,和书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同文本作者情感沟通。通过诵读,粗知表层意思,探究深层含义,领悟潜在情味。学生一旦对文本产生浓厚的诵读兴趣,这种兴趣必将成为其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教师只有在诵读教学中适度地把握了一个“趣”字,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诵读是以语言的表达为主要表现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把符号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方式。有声的融情诵读与无声的符号语言相比,更能表达语言的抑扬顿挫,情感变化。成功的诵读可以克服文字语言的局限性,它可以把躺在书本上的死板文字,转化为灵动悦耳的乐音,使文学作品的魅力声情并茂地凸显出来,更富感染力。记得在本校组织的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把《小石潭记》上得意趣盎然,别出心裁。泠泠的溪水声,清脆悦耳,课件屏幕上清幽的竹林,冷寂的石岸和凄婉的乐音一道诠释着游者的心境。在此情景的引领下,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一遍遍诵读,一次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形式多样,讲究方法
激发读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通过课内自己有声有色地示范诵读感染学生,可以通过配乐诵读或播放朗读磁带熏染学生,可以把视频画面和音频朗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带动学生的朗读欲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朗读的乐趣。
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情感,鼓励有诵读专长的学生进行个性诵读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或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或接龙朗读,学生读评结合。更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性朗读。有时给学生留点自由的空间,给他们提供机会,自选篇目自由组合,自主设计朗读的形式,协作朗读,让他们在朗读实践中积累经验,获得朗读感悟,提升朗读质量。使他们享受到朗读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和提高他们的朗读热情。
注重层次,品读欣赏。
一读:感知内容。一读不能理解为读一遍,而应理解为第一阶段的读,可以根据各自情形读一遍,或两遍,或三遍。初读课文,我们通常停留于扫除文字障碍,读准文句,粗知文章大意,整体感知文本框架。此时我们可以明确地把读的要求细化为具体的练习,诸如注音,提取关键信息,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或主要事件,或是根据记叙要素复述文本内容等。这样,读就避免了盲目性。读的标准具体明确,因而有了可操作性。这些朗诵还只是停留在读准字音,基本理解文章的浅表性内容,宜放在课前预习或课的开始阶段进行,是全面深入理解文章的铺垫性朗读,进而教师就可以把朗诵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读:识人探旨悟情,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二读要把学生的读和思、说、练、讨论有机的巧妙结合。教师要依托文本的内容,根据体裁特点决定再读文本的朗读要求,以读为核心,精心设计思考题、课堂练习,穿插学生的协作讨论。让学生在老师的大目标的引导下进行个性朗读,既紧扣目标,又不至于让学生读如决堤的洪水到处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课堂朗读的驾驭就可以收放自如。如果是一篇小说或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就可以将读和分析人物、探主旨,体悟文理挂钩;如果是写景类散文,则须把握景物特征,将景物和作者的情愫联系起来。
三读:品味语言,领悟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词句,特别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进行仔细品读,抓住用词的生动巧妙,富含哲理的,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运用修辞的文句,授之以可把握的共性的规律和方法指导欣赏,把读和对文句的评两相结合。这样,读懂了从作者笔端流泻的情感,就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轻松自如地走进前人的世界,与他们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就能使学生更深入地领悟文本主旨。
三、授以读法,指导朗读
朗读时,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大声到位,用心朗读。不能有口无心地机械朗读。要把握好节奏,语气语调,融进感情与体验。
当面对老师制定或自主选择句段时必须仔细揣摩这句话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这样读,并反复试读,体会感悟。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引导学生朗读这些诗句,首先要确定句中的节奏停顿重音等,朗读时要读出语言的气势。“迷惘”、“深思”、“沸腾”、“富饶”、“荣光”、“自由”等词均应重读,构成排比的两组排比短句在感情上应有一个由弱渐强的趋势。这些词都包含作者对祖国的满腔之爱。最后出现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使整首诗的感情到达了最高峰,朗读时应是饱含激情,铿锵有力,大声抒发出对祖国的深情。学生在激情诵读基础上感受到了语言的气势,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四、揣摩内容,编写朗读脚本
去年暑假在苏教版新教材培训时,北京某中学的田园老师基于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的“为朗读编写脚本”的理念,让笔者耳目一新,觉得此法可行性强。
下面结合具体的文句,说说怎样编写朗读脚本。例如,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采用了反复的修辞,突出了作者急切的盼春之情,所以第二个“盼望”要略微重读,声调从低到高,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语速要慢,“着”语气要轻,读出对春天的神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要读出经过长久的期盼春天即将来临的喜悦之情,所以“来”和“近”要重读,并且要洋溢着喜气。
这就是朗读脚本,如果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会写朗读脚本,会按照脚本去读,会对学生的读法提出不同的意见,讨论交流中完善欠妥读法,这样去品读,就能在修辞、写法、作者的感情不同的层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体验文学魅力。
让我们放飞心灵,在珠玑般的文字中穿越,用我们一颗颗善感的心去触碰历代文人的灵魂,汲取文学精髓,让古人的情怀、思想精髓在我们朗朗的诵读声中传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烟林中学(214244)
一、激发读趣,回归诵读
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读趣时,才会走进文本,登堂入室地理解文本,和书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同文本作者情感沟通。通过诵读,粗知表层意思,探究深层含义,领悟潜在情味。学生一旦对文本产生浓厚的诵读兴趣,这种兴趣必将成为其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教师只有在诵读教学中适度地把握了一个“趣”字,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诵读是以语言的表达为主要表现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把符号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方式。有声的融情诵读与无声的符号语言相比,更能表达语言的抑扬顿挫,情感变化。成功的诵读可以克服文字语言的局限性,它可以把躺在书本上的死板文字,转化为灵动悦耳的乐音,使文学作品的魅力声情并茂地凸显出来,更富感染力。记得在本校组织的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把《小石潭记》上得意趣盎然,别出心裁。泠泠的溪水声,清脆悦耳,课件屏幕上清幽的竹林,冷寂的石岸和凄婉的乐音一道诠释着游者的心境。在此情景的引领下,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一遍遍诵读,一次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形式多样,讲究方法
激发读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通过课内自己有声有色地示范诵读感染学生,可以通过配乐诵读或播放朗读磁带熏染学生,可以把视频画面和音频朗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带动学生的朗读欲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朗读的乐趣。
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情感,鼓励有诵读专长的学生进行个性诵读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或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或接龙朗读,学生读评结合。更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性朗读。有时给学生留点自由的空间,给他们提供机会,自选篇目自由组合,自主设计朗读的形式,协作朗读,让他们在朗读实践中积累经验,获得朗读感悟,提升朗读质量。使他们享受到朗读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和提高他们的朗读热情。
注重层次,品读欣赏。
一读:感知内容。一读不能理解为读一遍,而应理解为第一阶段的读,可以根据各自情形读一遍,或两遍,或三遍。初读课文,我们通常停留于扫除文字障碍,读准文句,粗知文章大意,整体感知文本框架。此时我们可以明确地把读的要求细化为具体的练习,诸如注音,提取关键信息,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或主要事件,或是根据记叙要素复述文本内容等。这样,读就避免了盲目性。读的标准具体明确,因而有了可操作性。这些朗诵还只是停留在读准字音,基本理解文章的浅表性内容,宜放在课前预习或课的开始阶段进行,是全面深入理解文章的铺垫性朗读,进而教师就可以把朗诵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读:识人探旨悟情,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二读要把学生的读和思、说、练、讨论有机的巧妙结合。教师要依托文本的内容,根据体裁特点决定再读文本的朗读要求,以读为核心,精心设计思考题、课堂练习,穿插学生的协作讨论。让学生在老师的大目标的引导下进行个性朗读,既紧扣目标,又不至于让学生读如决堤的洪水到处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课堂朗读的驾驭就可以收放自如。如果是一篇小说或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就可以将读和分析人物、探主旨,体悟文理挂钩;如果是写景类散文,则须把握景物特征,将景物和作者的情愫联系起来。
三读:品味语言,领悟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词句,特别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进行仔细品读,抓住用词的生动巧妙,富含哲理的,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运用修辞的文句,授之以可把握的共性的规律和方法指导欣赏,把读和对文句的评两相结合。这样,读懂了从作者笔端流泻的情感,就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轻松自如地走进前人的世界,与他们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就能使学生更深入地领悟文本主旨。
三、授以读法,指导朗读
朗读时,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大声到位,用心朗读。不能有口无心地机械朗读。要把握好节奏,语气语调,融进感情与体验。
当面对老师制定或自主选择句段时必须仔细揣摩这句话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这样读,并反复试读,体会感悟。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引导学生朗读这些诗句,首先要确定句中的节奏停顿重音等,朗读时要读出语言的气势。“迷惘”、“深思”、“沸腾”、“富饶”、“荣光”、“自由”等词均应重读,构成排比的两组排比短句在感情上应有一个由弱渐强的趋势。这些词都包含作者对祖国的满腔之爱。最后出现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使整首诗的感情到达了最高峰,朗读时应是饱含激情,铿锵有力,大声抒发出对祖国的深情。学生在激情诵读基础上感受到了语言的气势,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四、揣摩内容,编写朗读脚本
去年暑假在苏教版新教材培训时,北京某中学的田园老师基于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的“为朗读编写脚本”的理念,让笔者耳目一新,觉得此法可行性强。
下面结合具体的文句,说说怎样编写朗读脚本。例如,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采用了反复的修辞,突出了作者急切的盼春之情,所以第二个“盼望”要略微重读,声调从低到高,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语速要慢,“着”语气要轻,读出对春天的神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要读出经过长久的期盼春天即将来临的喜悦之情,所以“来”和“近”要重读,并且要洋溢着喜气。
这就是朗读脚本,如果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会写朗读脚本,会按照脚本去读,会对学生的读法提出不同的意见,讨论交流中完善欠妥读法,这样去品读,就能在修辞、写法、作者的感情不同的层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体验文学魅力。
让我们放飞心灵,在珠玑般的文字中穿越,用我们一颗颗善感的心去触碰历代文人的灵魂,汲取文学精髓,让古人的情怀、思想精髓在我们朗朗的诵读声中传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烟林中学(2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