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鲜活”意为新鲜活力之意。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育往往存在这样的教学误区。就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使学生获得牢固的数学知识,并能灵活、准确地解题作为主要目标,却不能同时将它看作一个过程——发展儿童主动地对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进行探究和解决的意识、兴趣、价值、方法和情感的过程。
我们能不能为学生的探索与发现提供一个环境,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让数学学习“鲜活”起来呢?
一、课前活动——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知道,计量单位的学习,体验计量单位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常规课堂上,这一点往往因为操作起来难度比较大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或草草地一带而过。最终目标也成了会做题而已。比如“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上课之前,我就意识到,要在三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建立“千米”的概念。比建立毫米、厘米、分米的概念要困难许多。1千米有多长?是用手比画,还是用直尺或米尺来量一量?显然,这都无济于事。带学生去走上1千米?刚开始他们可能会兴致勃勃,走到后来就觉得索然无味了,这样对千米的认识也就不会深刻。难道就这么算了?如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肯定是残缺的。课堂的气氛一定是呆板的。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在上课前一天放学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沿学校操场以一般的步行速度走5圈,看一共用了多长时间?我们学校操场每圈长200米,但不告诉学生。放学回家,请他们用相同的时间从家或从学校向同一个方向用相似的速度行走,看可以走到什么地方。同学们带着好奇按我的要求去做了。
课堂上,我从复习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人手,要求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并用手分别比画出一毫米、一厘米、一分米、一米有多长。以下是接下来的一组教学片段。
师:以上四个长度单位哪个最大?生:米。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生:千米(学生已通过预习或其他的渠道对千米有了解)。
师:不错!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千米这个名称。那就请你们来谈谈你对千米的认识。好不好?生:好!
生1:千米是比米还要大的长度单位。
生2:千米也叫公里。
生3:1千米有1000个1米连起来那么长。
生4:小朋友把两只手伸开的距离大约是1米长,一千个小朋友手拉手就有一千米那么长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是好极了!从刚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能发现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吗?
生(踊跃举手):1千米=1000米。
师(板书1千米=1000米):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读。
师:同学们走过1千米长的路吗?
(在同学们头脑中还没有清晰的1千米的概念。有的摇头,有的说走过。)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在操场上走了几囤?
生:5圈。
师:老师告诉大家,操场每圈长200米,我们一共走了多少米?生:200×5=1000(米)(恍然大悟)。
师:也就是——生:1千米。
生:我们回家也是大约走了1千米。
师:对呀!(同学们个个兴奋起来)你们走1千米的路程大约用了多长时间?
生1:10分钟。生2:12分钟。
师:走完1千米是什么感觉?生:有点累。
师:由此我们亲身体会出1千米是一段比较长的距离。请估计一下你们家到学校的距离有1千米吗?如果有,大约有几千米?生估计并汇报。
师:在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千米呢?
生……
正因为课前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对一千米的感受如此之深,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自由活跃。
二、课上生发——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因时制宜地安排一些活动,会让课堂教学充满智慧与活力。例如,教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要求学生估计出教室地面的面积,然后进行实际测量计算,验证一下自己的估计。
你别小看估计,从学生五花八门的方法中,你就会发现他们的智慧。有人目测,有人用步测,有人数地砖。还有人把鸡毛掸子利用起来……在七手八脚的操作、七嘴八舌的纷争中,每人都确立了自己的估计数值,再测量、计算、验证,伴随着惊喜、失望、反思、顿悟的情感,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反复权衡比较多种估测方法,力求结果更合理。这是多么精彩的一幕啊!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调动自己的智慧,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调控。教师的有心之举,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数学学习如此充满活力!
三、课外拓展——海阔凭鱼跃
我们不妨拓展一下教学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实际,走向实践领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超越自己,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世界,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学习“鲜活”起来,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建设一个栩栩如生、多姿多彩的数学学习世界。
我们能不能为学生的探索与发现提供一个环境,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让数学学习“鲜活”起来呢?
一、课前活动——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知道,计量单位的学习,体验计量单位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常规课堂上,这一点往往因为操作起来难度比较大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或草草地一带而过。最终目标也成了会做题而已。比如“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上课之前,我就意识到,要在三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建立“千米”的概念。比建立毫米、厘米、分米的概念要困难许多。1千米有多长?是用手比画,还是用直尺或米尺来量一量?显然,这都无济于事。带学生去走上1千米?刚开始他们可能会兴致勃勃,走到后来就觉得索然无味了,这样对千米的认识也就不会深刻。难道就这么算了?如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肯定是残缺的。课堂的气氛一定是呆板的。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在上课前一天放学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沿学校操场以一般的步行速度走5圈,看一共用了多长时间?我们学校操场每圈长200米,但不告诉学生。放学回家,请他们用相同的时间从家或从学校向同一个方向用相似的速度行走,看可以走到什么地方。同学们带着好奇按我的要求去做了。
课堂上,我从复习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人手,要求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并用手分别比画出一毫米、一厘米、一分米、一米有多长。以下是接下来的一组教学片段。
师:以上四个长度单位哪个最大?生:米。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生:千米(学生已通过预习或其他的渠道对千米有了解)。
师:不错!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千米这个名称。那就请你们来谈谈你对千米的认识。好不好?生:好!
生1:千米是比米还要大的长度单位。
生2:千米也叫公里。
生3:1千米有1000个1米连起来那么长。
生4:小朋友把两只手伸开的距离大约是1米长,一千个小朋友手拉手就有一千米那么长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是好极了!从刚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能发现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吗?
生(踊跃举手):1千米=1000米。
师(板书1千米=1000米):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读。
师:同学们走过1千米长的路吗?
(在同学们头脑中还没有清晰的1千米的概念。有的摇头,有的说走过。)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在操场上走了几囤?
生:5圈。
师:老师告诉大家,操场每圈长200米,我们一共走了多少米?生:200×5=1000(米)(恍然大悟)。
师:也就是——生:1千米。
生:我们回家也是大约走了1千米。
师:对呀!(同学们个个兴奋起来)你们走1千米的路程大约用了多长时间?
生1:10分钟。生2:12分钟。
师:走完1千米是什么感觉?生:有点累。
师:由此我们亲身体会出1千米是一段比较长的距离。请估计一下你们家到学校的距离有1千米吗?如果有,大约有几千米?生估计并汇报。
师:在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千米呢?
生……
正因为课前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对一千米的感受如此之深,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自由活跃。
二、课上生发——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因时制宜地安排一些活动,会让课堂教学充满智慧与活力。例如,教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要求学生估计出教室地面的面积,然后进行实际测量计算,验证一下自己的估计。
你别小看估计,从学生五花八门的方法中,你就会发现他们的智慧。有人目测,有人用步测,有人数地砖。还有人把鸡毛掸子利用起来……在七手八脚的操作、七嘴八舌的纷争中,每人都确立了自己的估计数值,再测量、计算、验证,伴随着惊喜、失望、反思、顿悟的情感,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反复权衡比较多种估测方法,力求结果更合理。这是多么精彩的一幕啊!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调动自己的智慧,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调控。教师的有心之举,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数学学习如此充满活力!
三、课外拓展——海阔凭鱼跃
我们不妨拓展一下教学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实际,走向实践领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超越自己,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世界,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学习“鲜活”起来,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建设一个栩栩如生、多姿多彩的数学学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