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对于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从古到今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引进和吸收。而翻译这个行业因其重要性与特殊性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翻译界,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法则;外国理论家提出的“归化与异化”理论一直都被反复提及。这些翻译观点更在译者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牢记于心。然而到今天,这些理论中各大要素的地位孰轻孰重依然存在争议。
【关键词】英文翻译;归化异化;西方文学
【作者简介】陆雨菲,广西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引言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便潮水般掀起学习西方文化的热潮,这背后不仅仅“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样一个民族重任,同时更是一次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其中西方文学的翻译便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产物。信息取舍来适应中国读者的情趣和审美能力,信息转译来帮助中国读者更能掌握外国小说,同时最重要的则是要兼顾读者在阅读小说后能掌握知识同时更能启发人生。“归化与异化”是长期争论的翻译方式。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批评了传统翻译中的“归化倾向”,认为这是一种忽略文化差异的文化霸权主义,提倡“异化”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纵然异化占据主导地位被很多人接受,但归化在考虑读者接受层面时同样显得不可缺少。英文翻译西方文学在过程中主要有几个要点。
一、以“异化”为主要策略
异化派认为“翻译的目的是让目的语读者欣赏异国文化, 领略异域风采, 只有采用异化策略才能忠实地传达源语信息, 并且相信目的语读者对于源语文化的领受能力”。因而“异化”策略以还原西方文学中蕴含的文化符号为主,这是基于一种科学的文化交流为指归,旨在将西方文化传播到本土中来。纵然很多西方日常生活、政治社会体制、思维方式、道德标准与中国不尽相同,但还是严格将异国文化通过翻译传播到中国。这也是翻译理论中讲究的“信”原则。
首先,将西方社会中的生活细节进行逼真呈现。文学作品作为对现实的反映与模仿,必然会有大量的地理社会环境描写,有的作家喜欢花费大量的篇幅呈现某个民族风俗习惯。翻译者要进行考证,依据英文原版对照当地文化进行翻译。只有这样才能将西方文化窗口真正向中國读者打开。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升读者的知识面,通过了解西方文化来反思自身,反思民族,更好的改善社会。例如一些翻译者,尤其是早期的翻译作品,将西方社会的美食翻译成中国属性相似的传统食物,这样非常不利于文化传播。
其次,将思想文化精髓进行翻译。西方文学以基督教影响的宗教精神,有古希腊遗传下来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文艺复兴后的科学实证精神。因而对生命社会的终极考问贯穿在很多的西方文学作品当中。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将这些文化精髓进行体现,而不是在字句游戏中沉迷下去,时刻在高度的人文精神关照下进行翻译。只有在这个层面进行异化,才能提升读者的知识修养,审美情趣。
二、“归化”在翻译上的补充优势
归化是最传统也是最早期的翻译策略,韦努蒂认为“归化主导了英语国家的翻译文化, 这种策略迫使外语文本符合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价值观”。不难发现太过陌生化的文学文本,对于中国读者来讲在接受层面上,将面对很多的阻碍。因而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刻意将英国社会中的文化符号进行替换,替换成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符号。但是这种归化必然要适度,否则将彻底改变文学文本的立身属性,从西方文学变为中国文学,这是翻译最大的忌讳,走向翻译的歧途。
例如,在叶肖翻译安吉拉·卡特的《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译本中,有一段描写“机械运转时发出卡塔卡塔声,仿佛是画像中的人物在踩着高跷。”在英文原版中比喻机械运转的声音,一定不是高跷这一种中国民俗特色,而是其他的喻体。翻译者在这里便使用了归化,用中国本土的符号替代了英文喻体。翻译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中国读者并不知道英国文化中这种喻体的特征,因而也不能及时形象感受到这种卡塔卡塔的声音。如果用踩高跷时候发出的撞击声来进行比喻,读者立马心领神会,而文笔也意趣横生。
考虑读者的文化层次,有些翻译本是针对小学初中学生,那么便在归化的程度上进行扩大。因为这个层次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上是存在欠缺的,不仅对外国文化是陌生的,对于本土古今知识、社会现实也是认知欠缺的。因为针对义务教育的译本以陶冶情操,培养价值观为核心目的,进行归化也是情有可原且必要的。
三、翻译西方文学审美维度上的要求
英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在“归化”与“异化”上的讨论主要是针对翻译文本的可信程度,但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文学,同样在美学上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原版文本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主要意蕴传达出来,更要斟词酌句力求在文笔上给人一种审美享受。但是鉴于翻译本的流传面积,要顾及到大部分读者的阅读能力,太过生僻的字词句子同样要进行有效避免。
这种审美不仅是翻译者为中国读者打造美好的阅读体验,同时更是对英文原著的尊重。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西方文学作家都在文笔上成就卓著,他们的文学创作氛围也要求其拥有一手好的文笔甚至是在字词要求上丝毫不逊色与中国古代作家。
四、结语
经过千年的翻译跨文化文学翻译,才得以各个文明之间交叉互渗,到今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着中国读者对西方文化了解的逐渐深入,异化的翻译策略占据主导地位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只要是跨语言跨文化翻译,归化便难以消失。能够将异国文学作品更好的被中国读者吸收,归化翻译功劳卓著。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对翻译事业的理解平衡拿捏,同时也不能忽略文学的审美属性。
参考文献:
[1]赵淑文.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2]穆纪首.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之再探究[J].海外英语,2018,01.
【关键词】英文翻译;归化异化;西方文学
【作者简介】陆雨菲,广西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引言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便潮水般掀起学习西方文化的热潮,这背后不仅仅“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样一个民族重任,同时更是一次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其中西方文学的翻译便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产物。信息取舍来适应中国读者的情趣和审美能力,信息转译来帮助中国读者更能掌握外国小说,同时最重要的则是要兼顾读者在阅读小说后能掌握知识同时更能启发人生。“归化与异化”是长期争论的翻译方式。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批评了传统翻译中的“归化倾向”,认为这是一种忽略文化差异的文化霸权主义,提倡“异化”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纵然异化占据主导地位被很多人接受,但归化在考虑读者接受层面时同样显得不可缺少。英文翻译西方文学在过程中主要有几个要点。
一、以“异化”为主要策略
异化派认为“翻译的目的是让目的语读者欣赏异国文化, 领略异域风采, 只有采用异化策略才能忠实地传达源语信息, 并且相信目的语读者对于源语文化的领受能力”。因而“异化”策略以还原西方文学中蕴含的文化符号为主,这是基于一种科学的文化交流为指归,旨在将西方文化传播到本土中来。纵然很多西方日常生活、政治社会体制、思维方式、道德标准与中国不尽相同,但还是严格将异国文化通过翻译传播到中国。这也是翻译理论中讲究的“信”原则。
首先,将西方社会中的生活细节进行逼真呈现。文学作品作为对现实的反映与模仿,必然会有大量的地理社会环境描写,有的作家喜欢花费大量的篇幅呈现某个民族风俗习惯。翻译者要进行考证,依据英文原版对照当地文化进行翻译。只有这样才能将西方文化窗口真正向中國读者打开。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升读者的知识面,通过了解西方文化来反思自身,反思民族,更好的改善社会。例如一些翻译者,尤其是早期的翻译作品,将西方社会的美食翻译成中国属性相似的传统食物,这样非常不利于文化传播。
其次,将思想文化精髓进行翻译。西方文学以基督教影响的宗教精神,有古希腊遗传下来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文艺复兴后的科学实证精神。因而对生命社会的终极考问贯穿在很多的西方文学作品当中。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将这些文化精髓进行体现,而不是在字句游戏中沉迷下去,时刻在高度的人文精神关照下进行翻译。只有在这个层面进行异化,才能提升读者的知识修养,审美情趣。
二、“归化”在翻译上的补充优势
归化是最传统也是最早期的翻译策略,韦努蒂认为“归化主导了英语国家的翻译文化, 这种策略迫使外语文本符合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价值观”。不难发现太过陌生化的文学文本,对于中国读者来讲在接受层面上,将面对很多的阻碍。因而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刻意将英国社会中的文化符号进行替换,替换成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符号。但是这种归化必然要适度,否则将彻底改变文学文本的立身属性,从西方文学变为中国文学,这是翻译最大的忌讳,走向翻译的歧途。
例如,在叶肖翻译安吉拉·卡特的《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译本中,有一段描写“机械运转时发出卡塔卡塔声,仿佛是画像中的人物在踩着高跷。”在英文原版中比喻机械运转的声音,一定不是高跷这一种中国民俗特色,而是其他的喻体。翻译者在这里便使用了归化,用中国本土的符号替代了英文喻体。翻译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中国读者并不知道英国文化中这种喻体的特征,因而也不能及时形象感受到这种卡塔卡塔的声音。如果用踩高跷时候发出的撞击声来进行比喻,读者立马心领神会,而文笔也意趣横生。
考虑读者的文化层次,有些翻译本是针对小学初中学生,那么便在归化的程度上进行扩大。因为这个层次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上是存在欠缺的,不仅对外国文化是陌生的,对于本土古今知识、社会现实也是认知欠缺的。因为针对义务教育的译本以陶冶情操,培养价值观为核心目的,进行归化也是情有可原且必要的。
三、翻译西方文学审美维度上的要求
英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在“归化”与“异化”上的讨论主要是针对翻译文本的可信程度,但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文学,同样在美学上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原版文本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主要意蕴传达出来,更要斟词酌句力求在文笔上给人一种审美享受。但是鉴于翻译本的流传面积,要顾及到大部分读者的阅读能力,太过生僻的字词句子同样要进行有效避免。
这种审美不仅是翻译者为中国读者打造美好的阅读体验,同时更是对英文原著的尊重。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西方文学作家都在文笔上成就卓著,他们的文学创作氛围也要求其拥有一手好的文笔甚至是在字词要求上丝毫不逊色与中国古代作家。
四、结语
经过千年的翻译跨文化文学翻译,才得以各个文明之间交叉互渗,到今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着中国读者对西方文化了解的逐渐深入,异化的翻译策略占据主导地位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只要是跨语言跨文化翻译,归化便难以消失。能够将异国文学作品更好的被中国读者吸收,归化翻译功劳卓著。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对翻译事业的理解平衡拿捏,同时也不能忽略文学的审美属性。
参考文献:
[1]赵淑文.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2]穆纪首.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之再探究[J].海外英语,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