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让语文课堂如此真实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ue7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很多公开课,总是那么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课堂上,学生们思绪飞扬、对答如流,总给人以喜悦、惊讶、赞叹;而教师也是意气风发、胸有成竹,与学生顺利交流……在这些热闹之余,笔者不禁深思起来:语文课总需要那样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吗?难道沉默就没有它的立足之地吗?不妨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鉴一下名师课堂中的沉默吧!
  一、沉默——让学生思绪飞扬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语文教学是一个激发情感、启迪智慧的过程。有了感悟才能激发情感,通过思维才能启迪智慧。而感悟、思维是任何教师都教不出来的,必须由学生亲自去完成、去实践。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有了自己的时间,学生感悟才会深刻,思维才能活跃;有了自己的时间,学生才可进行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如,特级教师张敬义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三顾茅庐》这一课,请大家围绕典型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当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给我们的思考进行咬文嚼字,读书批注。
  (留给学生约10分钟,让学生读书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10分钟的沉默好像让课堂显得缺少生机、冷冷清清,甚至令人觉得了无生趣、没有看头。其实不然,如果当时你在现场,只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你就会为张老师这样的安排拍案叫绝。你看学生或圈圈点点,或皱眉冥思,或伏案书写,或念念有词,或恍然大悟,或开心一笑……课堂上这样的安排,似乎没有看头,但其实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让学生有了充裕的思维、感悟的时间。
  可以说,张老师安排的这种沉默其实是一种给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进行思维、感悟;安排的这种沉默同时又是一种信任,放手学生自主学习、自由阅读,让其产生独特的见解。
  二、沉默——让学生畅所欲言
  根据沉默对学生的影响是否积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的沉默,一种是消极的沉默。这两种沉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同时存在,优秀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消极的沉默转化为积极的沉默,并让积极的沉默演绎成课堂的亮点。如孙双金老师教《落花生》一课时,初读课文后说:“读书贵在思,贵在能发现问题。接下来就请大家拿出笔来,边读边思考,把理解不清楚的地方画出来,过一会儿我们共同来研究。”学生开始读课文。很多学生在书上圈画、批注,但还是有不少的学生虽然手里都拿着笔,就是没看到他们在课本上做任何符号。
  五六分钟后,自主阅读结束,但是没有一个学生提问,都看着老师。孙老师问:“你们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有就提出来,看谁最勇敢?”好长时间,角落里终于有一只小手慢慢地举了起来。学生问:“老师,‘茅亭’是指什么?”孙老师竖起大拇指说:“你是咱们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一个,敢于提问题并第一个举手,不简单,请大家为他鼓掌!”这时,班上许多学生都露出了羡慕的眼神。接着,很多问题出现了,但都是关于词语意思方面的问题。孙老师追问:“你们就只有不理解的词语?有没有不理解或难理解的句子或段落呢?”学生不再沉默了,他们的思维被完全打开了。
  可以看出,课堂从“没有一个学生提问”到“好长时间,终于有一只小手慢慢地举了起来”到最后“思维被完全打开”,这显然是从消极、被动走向积极、主动的过程。正是孙老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和耐心期待使得消极沉默转化为积极沉默,使课堂走向高效、实效,并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我们教者,就是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适时点拨,让孩子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沉默——让学生写满智慧
  感悟一旦深刻了,就会产生急于表达的冲动,想把自己的理解用语言倾诉出来。这时,教师首先要做一名忠实的倾听者,师生互动,在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
  著名青年教师张康桥成功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深受赞誉。课堂上,张老师言简意赅、循循善诱的启发和乐于做学生的忠实听众的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毫不保留、肆无忌惮地倾诉自己独特的个人见解,使得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不断碰撞出充满智慧的思维之花。
  师:通过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林冲是个怎样的人?是谦虚还是谨慎?
  生1:我认为林冲是个很谨慎的人,他处处为别人着想,想给人面子,不想惹是生非。
  生2:我认为他是个谦虚的人,他武艺高强但并不张扬。
  生3:我认为他是一个既谦虚又谨慎的人,能忍、善想、敢打。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张老师始终以一名忠实、虚心且认真的倾听者参与其中。正是张老师这种耐心而谨慎的态度,以致很多学生都愿意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想法倾诉出来。此时,师生的等级关系早已荡然无存,呈现的是朋友间的交流沟通。学生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表现欲呢?这正是源于张老师能耐心、细心地聆听学生那充满智慧的心语,欣赏学生那充满个性的见解,与学生一起体验获取真知的愉悦。这时,教师的沉默就是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一种赞许,深深地打动孩子的心。
  四、沉默——让学生留空续思
  课堂中,需要适当的沉默,或学生,或老师。这些沉默,都是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真实状态。教者的适当点拨调整,可以让沉默成为学习过程的加油站。沉默的外表下,是一颗颗活跃的心灵。课堂结束了,一般就表示课文学完了,语文课结束了,学生的学习也画上了句号。真是如此吗?学生的学习,从情感上说,不会真的如机器的开关,随下课铃声而全部终止,课后语文学习的时空更为广大。我们的语文学习,更应该从课堂走向课外、走向生活,那里有永不枯竭的资源。语文课堂上,教者可以利用好沉默,在教学将结束时设置有价值的沉默,让孩子带着余味结束课堂,带着余味走进课后、走进生活。
  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搞形式的课堂,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要问题一出,学生立刻就对答如流,看起来学得轻松自如,但学生思维没有深度,是高耗低效课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沉默则是追求朴实、充实、丰实、扎实的课堂,让学生在沉默中充分思考、感悟,内化知识、积淀知识。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在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成了整个文本的一个关键词,总共出现了17次之多,贯穿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部分的各个主要方面。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的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体现了“体验”的取向。它是以经验为基础,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的超越,它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它“根植于人的精神世界,着眼于自我、自然、社会之整体有机的人的‘超越经验’”。  祖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言简意赅、内容广泛、感情丰富、节奏明显。几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流传至今。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诗意的海洋中畅游,让诗意洋溢在学生心中。下面介绍一下我教学《江畔独步寻花》的一些做法。  一、观赏图片,感受盎然的春意  古诗教学中创设意境是很重要的。因为许多古诗都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触景生情所作的,要想很好地体味古诗,最好能设身处地地进入诗人当时所处
编者按  “语文主题学习”项目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大量阅读为特征,提倡反三归一、质从量出,强调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回归母语教育原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本刊从2019年3月起开设“语文主题学习”专题,以展示“语文主题学习”的相关探索和成果。  特级教师胡立根提出,教学要形成知识智能向学生的正向流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智力水平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势差。而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与学生智
阅读是自主探究的过程。它将符号、文字、图片、图表等视觉材料转变为声音,通过听觉神经的刺激,使阅读者理解阅读材料。阅读的节奏是由阅读者自行调节的,这需要阅读者拥有一个特定的阅读环境。特别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自控能力差,外部环境的营造可以帮助他们深层次地沉浸于文本世界中。因此,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情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叹人物之悲喜,感真情之可贵  情感是阅读的重要体会,是学生与作者实现心灵碰撞的
教育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作出不同的诠释,但从教育的原点思考,教育应当是关爱受教育者生命发展的事业。教育的真义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意义。打造生命课堂,激发生命活力是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的根本要求。  那什么是生命课堂呢?生命课堂可以理解为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新课程教育的理念。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
绿色评价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创新。它弱化了评价的等级划分和筛选功能,放大了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用期待的方式鼓励学生,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发展的泵、分享学生快乐的蜜,使课堂教学充满希望,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一、赏识性评价,催生学生学习的动力  “赏识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于是,孩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语文思维的提升,要么侃侃而谈,断然占用学生的思维空间,要么“抢注”思维,让优等生直接替代,大部分学生只能依附于教师的结论,肤浅地感悟和体会,使课堂难有真正的语文思考,更无法触动学生的语文情感之弦。这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流于肤浅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在引导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激活语文思维,彰显思维的厚度。那么,该如何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能呢?我为
在当前课堂阅读教学中,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热闹异常,看起来一派繁荣的自主探究之象。由此,默读成了被打入冷宫的妃子,遭遇了冰冷的舍弃。其实,默读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形式,对文本的理解和梳理,解读文本内涵,具有同朗读一样的功效,也是不可或缺的。默读引导在课堂中大有用武之地。那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默读引导呢?  一、动与静转换,加强感知性默读  感知性默读是指阅读者通过感观系统接触语言文字,了解阅读材料字
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关于生命情趣的课文,如《放小鸟》《乌鸦喝水》《小松鼠找花生果》《小动物过冬》《小鹰学飞》《变色龙》《金蝉脱壳》《人类的“老师”》等。其实谈到生命情趣,课本中还有很多。在这里,笔者以动物为例,谈一谈生命情趣的教育。  一、以心观心,体验生命的意义  以心观心,可以在静观默察中,在对动物的观察中,体验生命的意义。这样,孩子们在内心捕获了快乐与理趣。这是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呵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中的“之间”是一个比较值得注意的词。“之间”表明学生、教师、编者、文本四者是有“关系”的。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还比较“复杂”。复杂在哪里?复杂在对话的立体性上。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对话,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编对话和生编对话的“六维”关系。从教学的和谐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