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教学彰显思维的厚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arab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语文思维的提升,要么侃侃而谈,断然占用学生的思维空间,要么“抢注”思维,让优等生直接替代,大部分学生只能依附于教师的结论,肤浅地感悟和体会,使课堂难有真正的语文思考,更无法触动学生的语文情感之弦。这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流于肤浅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在引导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激活语文思维,彰显思维的厚度。那么,该如何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能呢?我为此展开了相关的教学实践,现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分享思想,促进思维交流
  课改理念下的语文阅读课堂,往往热闹非常,时常可见分组合作的模式,分组讨论的课堂组织形式也尤其盛行。基于这样的一个教学背景,我思考:学生的思维到底能得到多少启发呢?分组讨论到底要让学生讨论什么?记得在教学观摩时,有教师提出,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还是一个学生如何学,如何体验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当的角色,就是让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促进彼此思维的碰撞。
  如在教学六年级课文《最大的麦穗》时,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你从文中读到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思维具有独特性,为此,教学中我并没有强求答案的统一,而是让小组内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借此展开思考,进行互动。学生有的认为这个故事说的是要珍惜眼前,抓住现在;有的认为这个故事是讲述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有的认为这个故事说的是麦穗,但讲述的却是人生。
  有学生在交流中提出: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学生都空手而归?怎么可能?讨论后,他们认为:文中的一个限定条件是只有一次机会,可是文中为什么没有指出这个条件呢?是否是教材的遗漏?显然并非如此。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经过思考,学生有所领悟:人常常会忽略只有一次的生命,而认为机会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才会错失眼前。这正是课文引人深思的巧妙之处。
  小组分享互动的课堂环节,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交流,扩大了语文思考的空间。
  二、重视过程,分层融合
  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分层融合的过程。在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不同认知,根据不同的语文素养和知识水平,量体裁衣,推进课堂的融合。
  我在教学环节常会定位三个梯度,并根据梯度来设置目标和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照顾学困生,提升中等生,拔高优等生。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照,倾斜政策多一些,还要给学生提供搭建扶梯的机会,使其思维获得发展。
  如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我将学生分为章鱼队、海葵队、海星队,并进行如下学案设计:(1)读准学习单上的字词,理解学习单上的句子。(章鱼队)(2)能够理解哈尔威船长的品质,并进行评价。(海星队)(3)能够运用指定的词语造句,并能指出写作手法。(海葵队)
  再如,在教学《日月潭的传说》时,我对初读要求这样设计:(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想想课文说了什么。(3)读准字音,理顺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画出不懂的地方。以上三个要求,任选一个来做。
  在以上实践中,我根据文本的内容,结合学情,在把握学生水平的基础上,分层推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特定的目标的引导下,获得与知识融合的机会,并提升思维水平。
  三、加强指导,完善对话环节
  曾有教育家指出,教学的重要实质,在于教学生学会听,教学生学会说。教的本质是要倾听,学的本质是要学习。由此可见,说话环节在教学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成了有效引导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对话的引导,完善对话环节,指导学生在对话中暴露思维弱点,使思维互相碰撞,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课文《二泉映月》时,我让学生朗读描写阿炳拿起二胡,将自己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的段落,并设置问题: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耳边仿佛响起如泣如诉的二胡声,那就是阿炳的叹息。再继续听,学生似乎听到了阿炳的呐喊和悲鸣,仿佛看到他被人欺凌,沦落街头的情景。
  在朗读中,学生跟着音乐一起跳动,心也随之颤抖不已。这个时候,我要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感整理下来,用互相关联的句子进行表达,而后交流。学生先自由说再同桌互相说,最后进行小组朗读。
  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和文本展开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对话,在不同分组内进行个人展示,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了强化,并内化为自己的语感,发展了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思维是不可或缺的课堂要素,只有立足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积极拓展思维的深度,才能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自主性,实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对教师而言,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备《云房子》一课的感受。  一、深入钻研教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多次指出: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例子”和“凭借”。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只有深刻理解教材、把教材吃透,准备充分,才能胸有成竹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上课才能轻松自如、深入浅出。  《云房子》是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有效指导,做好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一、范文引路,激发兴趣  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曾经的一节公开课——《
教材就是一坛陈酿,越品越有味道。但微醺之余,总有丝丝遗憾:吃鱼不如取鱼乐啊。叶圣陶早就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教材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远不是语文的全部。这在我上学期的一次磨课中三次执教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九册《推敲》也可见一斑。  一教《推敲》,照本宣科教教材  投影: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师:同学们,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里是用“推”好呢,还是“敲”好。  (生略)  师:大散文家韩
多元阅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知识、体验选用适合他们思维特征的方式解决问题。多元阅读能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文感知能力。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多元阅读。  一、教学设计要层次化  所谓教学设计的层次化,是根据学生或教材实际作出相应的教学设计。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多层次的。对于学生群体而言,他们的基础、个性、生活经历是不同的,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难
在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成了整个文本的一个关键词,总共出现了17次之多,贯穿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部分的各个主要方面。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的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体现了“体验”的取向。它是以经验为基础,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的超越,它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它“根植于人的精神世界,着眼于自我、自然、社会之整体有机的人的‘超越经验’”。  祖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言简意赅、内容广泛、感情丰富、节奏明显。几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流传至今。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诗意的海洋中畅游,让诗意洋溢在学生心中。下面介绍一下我教学《江畔独步寻花》的一些做法。  一、观赏图片,感受盎然的春意  古诗教学中创设意境是很重要的。因为许多古诗都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触景生情所作的,要想很好地体味古诗,最好能设身处地地进入诗人当时所处
编者按  “语文主题学习”项目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大量阅读为特征,提倡反三归一、质从量出,强调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回归母语教育原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本刊从2019年3月起开设“语文主题学习”专题,以展示“语文主题学习”的相关探索和成果。  特级教师胡立根提出,教学要形成知识智能向学生的正向流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智力水平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势差。而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与学生智
阅读是自主探究的过程。它将符号、文字、图片、图表等视觉材料转变为声音,通过听觉神经的刺激,使阅读者理解阅读材料。阅读的节奏是由阅读者自行调节的,这需要阅读者拥有一个特定的阅读环境。特别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自控能力差,外部环境的营造可以帮助他们深层次地沉浸于文本世界中。因此,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情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叹人物之悲喜,感真情之可贵  情感是阅读的重要体会,是学生与作者实现心灵碰撞的
教育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作出不同的诠释,但从教育的原点思考,教育应当是关爱受教育者生命发展的事业。教育的真义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意义。打造生命课堂,激发生命活力是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的根本要求。  那什么是生命课堂呢?生命课堂可以理解为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新课程教育的理念。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
绿色评价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创新。它弱化了评价的等级划分和筛选功能,放大了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用期待的方式鼓励学生,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发展的泵、分享学生快乐的蜜,使课堂教学充满希望,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一、赏识性评价,催生学生学习的动力  “赏识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于是,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