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阅读,精彩依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cfl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课堂阅读教学中,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热闹异常,看起来一派繁荣的自主探究之象。由此,默读成了被打入冷宫的妃子,遭遇了冰冷的舍弃。其实,默读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形式,对文本的理解和梳理,解读文本内涵,具有同朗读一样的功效,也是不可或缺的。默读引导在课堂中大有用武之地。那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默读引导呢?
  一、动与静转换,加强感知性默读
  感知性默读是指阅读者通过感观系统接触语言文字,了解阅读材料字面信息的过程。在初步课文时,教师要抓住时机,积极营造默读的氛围,让学生静静感知文字,批注思考,从书面符号中获取信息,体验文本的情感所在;然后再放声朗读,将体验的情感带入其中。通过这种动与静的转换,实现对课文信息的处理,达到有效的初步感知的目的。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船长》时,初读课文后,我提问:为什么哈尔威船长要大副把手枪拿出来,他这样不是很暴力吗?为什么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这是文中理解的难点,需要仔细体会。我让学生展开默读探究,静静地体会,而后展开讨论。
  生1:我认为这恰恰证明了哈尔威船长的冷静和沉着。
  生2: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场面,必须有人站出来控制局面,并恢复秩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生3:我认为这说明哈尔威很有魄力,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
  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在默读的“静”与讨论的“动”的结合中,完成了对文本的感悟。正因为给了学生一片静的“芳草地”,徜徉在文本的境界中,才有了后来的“动感地带”。由此可以看到,动静结合,才是掌控课堂的最高境界。
  二、疑与思接口,推进质疑性默读
  质疑性默读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达到读思结合,最终实现思悟的融合。古语云:“学贵有疑。”疑问正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疑难处静思默读,用默读连接思维的接口,为课堂的精彩生成点燃火花,演绎精彩。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爱如茉莉》时,文章中对茉莉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可是却让人仿佛闻到文字的馨香。对此,我设置问题:为什么作者认为爱如茉莉?茉莉有什么特点?妈妈和爸爸之间的爱与茉莉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静心默读,然后进行交流。
  生:我从文中找到描写茉莉的词语: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馨香。茉莉很普通平常。
  师:你认为爸爸对妈妈的爱是怎样的?
  生1:也很平常。他出差回来顾不上吃饭就赶到医院看妈妈。这是对妈妈的牵挂。
  生2:他在医院无微不至地照顾妈妈,而忽略了自己。
  师:那么妈妈对爸爸的爱呢?
  ……
  学生通过默读,找到父母互相牵挂、关爱和互相体贴的细节。通过对这些司空见惯、平凡的小事解读,他们体会到爱是孕育在平凡中的美丽。
  通过设置疑问,学生不但能够将茉莉与父母之爱连接起来进行思考,而且有了自主默读的动力,点燃了思维的火花,对文本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推进。
  三、感与悟融合,丰富评价性默读
  评价性默读是指通过默读,对文本进行综合探究,并根据已有的经验和价值取向判断、评价,形成自己的感悟。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激发学生有所感悟和体验,加深理解。静思默读则是让学生将生活积累与文本阅读结合起来,打通“感”与“悟”的通道,获得深刻感知。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实践。静思默读则是有效的途径,能够丰富学生对文本的评价。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爱之链》时,针对课题中“爱之链”的含义,我进行了问题设置:你怎么理解“爱之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你有什么样的感悟?仔细默读课文,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大家一起交流。
  生1:老妇人给女店主悄悄留下了钱,是因为她的丈夫帮助了老妇人。那张纸条上写的“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那个“人”就是她的丈夫。 好人总有好报的!
  生2:女店主不知道老妇人是受了乔伊的帮助。而老妇人则时时刻刻记着乔伊对她说的那句话:“如果你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所以她成了一个有爱心的人,帮助了女店主。
  生3:乔伊不知道自己帮助过的老妇人后来又帮助了自己的妻子。这就叫爱的传递,组成了爱的链条。
  生4:它让我感悟到爱是可以得到回应的,能够形成一个链条,好人都会有好报的。我还发现乔伊帮助老妇人的时候,他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不需要报酬的;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也是悄悄的,不留姓名的。
  生5:乔伊、老妇人这样的爱是“大爱”,大爱无声,大爱无痕!大爱使被爱的人更有尊严!真正的爱才能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温暖,感到震撼,感到人世间的美好!
  在以上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裕的默读时间,让学生进行咀嚼和品味,与作者对话,凭借自己的感性体验和原有的情感经验,进行再创造,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感悟人文情怀。在这有效的默读静思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得以深化,彰显出自己独特的语文思维,提升了语文学习的品质。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有效指导,做好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一、范文引路,激发兴趣  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曾经的一节公开课——《
教材就是一坛陈酿,越品越有味道。但微醺之余,总有丝丝遗憾:吃鱼不如取鱼乐啊。叶圣陶早就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教材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远不是语文的全部。这在我上学期的一次磨课中三次执教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九册《推敲》也可见一斑。  一教《推敲》,照本宣科教教材  投影: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师:同学们,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里是用“推”好呢,还是“敲”好。  (生略)  师:大散文家韩
多元阅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知识、体验选用适合他们思维特征的方式解决问题。多元阅读能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文感知能力。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多元阅读。  一、教学设计要层次化  所谓教学设计的层次化,是根据学生或教材实际作出相应的教学设计。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多层次的。对于学生群体而言,他们的基础、个性、生活经历是不同的,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难
在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成了整个文本的一个关键词,总共出现了17次之多,贯穿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部分的各个主要方面。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的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体现了“体验”的取向。它是以经验为基础,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的超越,它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它“根植于人的精神世界,着眼于自我、自然、社会之整体有机的人的‘超越经验’”。  祖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言简意赅、内容广泛、感情丰富、节奏明显。几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流传至今。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诗意的海洋中畅游,让诗意洋溢在学生心中。下面介绍一下我教学《江畔独步寻花》的一些做法。  一、观赏图片,感受盎然的春意  古诗教学中创设意境是很重要的。因为许多古诗都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触景生情所作的,要想很好地体味古诗,最好能设身处地地进入诗人当时所处
编者按  “语文主题学习”项目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大量阅读为特征,提倡反三归一、质从量出,强调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回归母语教育原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本刊从2019年3月起开设“语文主题学习”专题,以展示“语文主题学习”的相关探索和成果。  特级教师胡立根提出,教学要形成知识智能向学生的正向流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智力水平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势差。而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与学生智
阅读是自主探究的过程。它将符号、文字、图片、图表等视觉材料转变为声音,通过听觉神经的刺激,使阅读者理解阅读材料。阅读的节奏是由阅读者自行调节的,这需要阅读者拥有一个特定的阅读环境。特别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自控能力差,外部环境的营造可以帮助他们深层次地沉浸于文本世界中。因此,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情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叹人物之悲喜,感真情之可贵  情感是阅读的重要体会,是学生与作者实现心灵碰撞的
教育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作出不同的诠释,但从教育的原点思考,教育应当是关爱受教育者生命发展的事业。教育的真义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意义。打造生命课堂,激发生命活力是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的根本要求。  那什么是生命课堂呢?生命课堂可以理解为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新课程教育的理念。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
绿色评价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创新。它弱化了评价的等级划分和筛选功能,放大了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用期待的方式鼓励学生,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发展的泵、分享学生快乐的蜜,使课堂教学充满希望,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一、赏识性评价,催生学生学习的动力  “赏识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于是,孩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语文思维的提升,要么侃侃而谈,断然占用学生的思维空间,要么“抢注”思维,让优等生直接替代,大部分学生只能依附于教师的结论,肤浅地感悟和体会,使课堂难有真正的语文思考,更无法触动学生的语文情感之弦。这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流于肤浅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在引导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激活语文思维,彰显思维的厚度。那么,该如何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能呢?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