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课堂阅读教学中,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热闹异常,看起来一派繁荣的自主探究之象。由此,默读成了被打入冷宫的妃子,遭遇了冰冷的舍弃。其实,默读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形式,对文本的理解和梳理,解读文本内涵,具有同朗读一样的功效,也是不可或缺的。默读引导在课堂中大有用武之地。那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默读引导呢?
一、动与静转换,加强感知性默读
感知性默读是指阅读者通过感观系统接触语言文字,了解阅读材料字面信息的过程。在初步课文时,教师要抓住时机,积极营造默读的氛围,让学生静静感知文字,批注思考,从书面符号中获取信息,体验文本的情感所在;然后再放声朗读,将体验的情感带入其中。通过这种动与静的转换,实现对课文信息的处理,达到有效的初步感知的目的。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船长》时,初读课文后,我提问:为什么哈尔威船长要大副把手枪拿出来,他这样不是很暴力吗?为什么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这是文中理解的难点,需要仔细体会。我让学生展开默读探究,静静地体会,而后展开讨论。
生1:我认为这恰恰证明了哈尔威船长的冷静和沉着。
生2: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场面,必须有人站出来控制局面,并恢复秩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生3:我认为这说明哈尔威很有魄力,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
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在默读的“静”与讨论的“动”的结合中,完成了对文本的感悟。正因为给了学生一片静的“芳草地”,徜徉在文本的境界中,才有了后来的“动感地带”。由此可以看到,动静结合,才是掌控课堂的最高境界。
二、疑与思接口,推进质疑性默读
质疑性默读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达到读思结合,最终实现思悟的融合。古语云:“学贵有疑。”疑问正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疑难处静思默读,用默读连接思维的接口,为课堂的精彩生成点燃火花,演绎精彩。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爱如茉莉》时,文章中对茉莉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可是却让人仿佛闻到文字的馨香。对此,我设置问题:为什么作者认为爱如茉莉?茉莉有什么特点?妈妈和爸爸之间的爱与茉莉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静心默读,然后进行交流。
生:我从文中找到描写茉莉的词语: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馨香。茉莉很普通平常。
师:你认为爸爸对妈妈的爱是怎样的?
生1:也很平常。他出差回来顾不上吃饭就赶到医院看妈妈。这是对妈妈的牵挂。
生2:他在医院无微不至地照顾妈妈,而忽略了自己。
师:那么妈妈对爸爸的爱呢?
……
学生通过默读,找到父母互相牵挂、关爱和互相体贴的细节。通过对这些司空见惯、平凡的小事解读,他们体会到爱是孕育在平凡中的美丽。
通过设置疑问,学生不但能够将茉莉与父母之爱连接起来进行思考,而且有了自主默读的动力,点燃了思维的火花,对文本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推进。
三、感与悟融合,丰富评价性默读
评价性默读是指通过默读,对文本进行综合探究,并根据已有的经验和价值取向判断、评价,形成自己的感悟。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激发学生有所感悟和体验,加深理解。静思默读则是让学生将生活积累与文本阅读结合起来,打通“感”与“悟”的通道,获得深刻感知。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实践。静思默读则是有效的途径,能够丰富学生对文本的评价。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爱之链》时,针对课题中“爱之链”的含义,我进行了问题设置:你怎么理解“爱之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你有什么样的感悟?仔细默读课文,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大家一起交流。
生1:老妇人给女店主悄悄留下了钱,是因为她的丈夫帮助了老妇人。那张纸条上写的“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那个“人”就是她的丈夫。 好人总有好报的!
生2:女店主不知道老妇人是受了乔伊的帮助。而老妇人则时时刻刻记着乔伊对她说的那句话:“如果你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所以她成了一个有爱心的人,帮助了女店主。
生3:乔伊不知道自己帮助过的老妇人后来又帮助了自己的妻子。这就叫爱的传递,组成了爱的链条。
生4:它让我感悟到爱是可以得到回应的,能够形成一个链条,好人都会有好报的。我还发现乔伊帮助老妇人的时候,他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不需要报酬的;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也是悄悄的,不留姓名的。
生5:乔伊、老妇人这样的爱是“大爱”,大爱无声,大爱无痕!大爱使被爱的人更有尊严!真正的爱才能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温暖,感到震撼,感到人世间的美好!
在以上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裕的默读时间,让学生进行咀嚼和品味,与作者对话,凭借自己的感性体验和原有的情感经验,进行再创造,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感悟人文情怀。在这有效的默读静思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得以深化,彰显出自己独特的语文思维,提升了语文学习的品质。
(责编 韦 雄)
一、动与静转换,加强感知性默读
感知性默读是指阅读者通过感观系统接触语言文字,了解阅读材料字面信息的过程。在初步课文时,教师要抓住时机,积极营造默读的氛围,让学生静静感知文字,批注思考,从书面符号中获取信息,体验文本的情感所在;然后再放声朗读,将体验的情感带入其中。通过这种动与静的转换,实现对课文信息的处理,达到有效的初步感知的目的。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船长》时,初读课文后,我提问:为什么哈尔威船长要大副把手枪拿出来,他这样不是很暴力吗?为什么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这是文中理解的难点,需要仔细体会。我让学生展开默读探究,静静地体会,而后展开讨论。
生1:我认为这恰恰证明了哈尔威船长的冷静和沉着。
生2: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场面,必须有人站出来控制局面,并恢复秩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生3:我认为这说明哈尔威很有魄力,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
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在默读的“静”与讨论的“动”的结合中,完成了对文本的感悟。正因为给了学生一片静的“芳草地”,徜徉在文本的境界中,才有了后来的“动感地带”。由此可以看到,动静结合,才是掌控课堂的最高境界。
二、疑与思接口,推进质疑性默读
质疑性默读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达到读思结合,最终实现思悟的融合。古语云:“学贵有疑。”疑问正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疑难处静思默读,用默读连接思维的接口,为课堂的精彩生成点燃火花,演绎精彩。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爱如茉莉》时,文章中对茉莉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可是却让人仿佛闻到文字的馨香。对此,我设置问题:为什么作者认为爱如茉莉?茉莉有什么特点?妈妈和爸爸之间的爱与茉莉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静心默读,然后进行交流。
生:我从文中找到描写茉莉的词语: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馨香。茉莉很普通平常。
师:你认为爸爸对妈妈的爱是怎样的?
生1:也很平常。他出差回来顾不上吃饭就赶到医院看妈妈。这是对妈妈的牵挂。
生2:他在医院无微不至地照顾妈妈,而忽略了自己。
师:那么妈妈对爸爸的爱呢?
……
学生通过默读,找到父母互相牵挂、关爱和互相体贴的细节。通过对这些司空见惯、平凡的小事解读,他们体会到爱是孕育在平凡中的美丽。
通过设置疑问,学生不但能够将茉莉与父母之爱连接起来进行思考,而且有了自主默读的动力,点燃了思维的火花,对文本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推进。
三、感与悟融合,丰富评价性默读
评价性默读是指通过默读,对文本进行综合探究,并根据已有的经验和价值取向判断、评价,形成自己的感悟。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激发学生有所感悟和体验,加深理解。静思默读则是让学生将生活积累与文本阅读结合起来,打通“感”与“悟”的通道,获得深刻感知。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实践。静思默读则是有效的途径,能够丰富学生对文本的评价。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爱之链》时,针对课题中“爱之链”的含义,我进行了问题设置:你怎么理解“爱之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你有什么样的感悟?仔细默读课文,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大家一起交流。
生1:老妇人给女店主悄悄留下了钱,是因为她的丈夫帮助了老妇人。那张纸条上写的“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那个“人”就是她的丈夫。 好人总有好报的!
生2:女店主不知道老妇人是受了乔伊的帮助。而老妇人则时时刻刻记着乔伊对她说的那句话:“如果你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所以她成了一个有爱心的人,帮助了女店主。
生3:乔伊不知道自己帮助过的老妇人后来又帮助了自己的妻子。这就叫爱的传递,组成了爱的链条。
生4:它让我感悟到爱是可以得到回应的,能够形成一个链条,好人都会有好报的。我还发现乔伊帮助老妇人的时候,他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不需要报酬的;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也是悄悄的,不留姓名的。
生5:乔伊、老妇人这样的爱是“大爱”,大爱无声,大爱无痕!大爱使被爱的人更有尊严!真正的爱才能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温暖,感到震撼,感到人世间的美好!
在以上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裕的默读时间,让学生进行咀嚼和品味,与作者对话,凭借自己的感性体验和原有的情感经验,进行再创造,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感悟人文情怀。在这有效的默读静思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得以深化,彰显出自己独特的语文思维,提升了语文学习的品质。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