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儿童少年时期既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最佳时期,又是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小学数学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看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数学思考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也就是没有效果的教学。因此,在数学各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训练中,应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克服课堂教学形式上生动活泼背后掩盖着的学生思维肤浅和思考苍白的现象。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善于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动机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获取新知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任何缺乏情感的教学活动,非但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反而会导致学生厌学。
例如在讲一道题时,我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长减少一米,宽增加一米,它的面积和周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提问,使学生对问题本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大家凭感性回答,答案不一,且都不能讲清道理。学生都迫切想知道正确答案,我抓住这启迪思维的最好时机,让学生举例说明。在学生讲明道理后,我进一步提问:“如果你按照这样的变化去思索,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时学生兴趣更浓,经过小组讨论探求很快说出结论: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面积较大。由于我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引疑诱导,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潜力得到深层开发,感觉自己的聪明智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与此同时,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了培养。
二、巧用学具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若能恰当地组织学生使用学具,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则不仅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我发给学生六张纸片(图略),让学生先数数六个图形边的条数和角的个数;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四边形)。再用直尺量量每条边的长度,看谁先指出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菱形和正方形)。接下来,再让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这两个图形的角,找出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来。这时,再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方形”。之后,我又发给学生几张大小不等的正方形纸片,让学生数一数(边数),量一量(边长),比一比(角)。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特征。这样,把“正方形”放到“四边形”的整体中去认识,分层揭示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参与了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学生概括起来言之有物,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三、联系生活实际,寻求积极思考
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而且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习数学是枯燥的,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进行数学思考。
例如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像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一次缝纽扣比赛,在教学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单位时间相同情况下,所做工作量多的工作效率就高,反之工作效率就低。由此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学好数学就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每个人身边,从而进一步认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数学意识。
四、培养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算一算”时,我出示情景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请用你的话说出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像这类应用题我都是先请学生审题,用自己的话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目的是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思考解题方法。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说话时语言不完整,这时我就引导他们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列出算式后,我让他们自己试着动手摆花片计算,然后交流各自的做法。这样引导,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卫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素质教育,2015年1月总第169期.
[2]陈敏.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周刊,2015(9).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数学思考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也就是没有效果的教学。因此,在数学各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训练中,应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克服课堂教学形式上生动活泼背后掩盖着的学生思维肤浅和思考苍白的现象。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善于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动机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获取新知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任何缺乏情感的教学活动,非但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反而会导致学生厌学。
例如在讲一道题时,我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长减少一米,宽增加一米,它的面积和周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提问,使学生对问题本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大家凭感性回答,答案不一,且都不能讲清道理。学生都迫切想知道正确答案,我抓住这启迪思维的最好时机,让学生举例说明。在学生讲明道理后,我进一步提问:“如果你按照这样的变化去思索,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时学生兴趣更浓,经过小组讨论探求很快说出结论: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面积较大。由于我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引疑诱导,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潜力得到深层开发,感觉自己的聪明智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与此同时,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了培养。
二、巧用学具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若能恰当地组织学生使用学具,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则不仅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我发给学生六张纸片(图略),让学生先数数六个图形边的条数和角的个数;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四边形)。再用直尺量量每条边的长度,看谁先指出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菱形和正方形)。接下来,再让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这两个图形的角,找出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来。这时,再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方形”。之后,我又发给学生几张大小不等的正方形纸片,让学生数一数(边数),量一量(边长),比一比(角)。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特征。这样,把“正方形”放到“四边形”的整体中去认识,分层揭示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参与了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学生概括起来言之有物,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三、联系生活实际,寻求积极思考
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而且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习数学是枯燥的,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进行数学思考。
例如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像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一次缝纽扣比赛,在教学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单位时间相同情况下,所做工作量多的工作效率就高,反之工作效率就低。由此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学好数学就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每个人身边,从而进一步认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数学意识。
四、培养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算一算”时,我出示情景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请用你的话说出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像这类应用题我都是先请学生审题,用自己的话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目的是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思考解题方法。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说话时语言不完整,这时我就引导他们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列出算式后,我让他们自己试着动手摆花片计算,然后交流各自的做法。这样引导,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卫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素质教育,2015年1月总第169期.
[2]陈敏.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周刊,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