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昌教育在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中实现了跨越发展,学前教育日臻规范,义务教育基础扎实,高中、职业教育优势突出;教育的发展,也适应和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发展优质教育成为我市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要求。瑞昌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2008年11月召开的中共瑞昌市委五届七次会议上作出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力推进瑞昌科学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把教育事业作为瑞昌社会公共事业的“一号工程”来做。
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优先发展教育是我市历届人民政府的发展战略,发展优质教育更是本届市政府的重要责任。主要基于以下五点:一是发展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入本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趋向已从普及教育向优质教育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市通过省“两基”达标验收,此后,不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出现了普及程度达标、师资水平合格、学校布局合理、办学条件完备、学校管理规范、教学质量优良的局面;高中教育无论规模、质量也都发展良好。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明显增大,对教育的期望和关注度也明显提高。二是发展教育就是发展生产力。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市场经济的竞争,表象是产品市场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来自教育。三是发展教育就是优化投资环境。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区位、政策优势的比重逐渐下降,治安环境、人文环境、政务环境的比重日益上升,市民的素质越来越被外商关注,素质来自教育。四是发展教育就是稳定一方。传统的中国文化已形成了关心、关注、关怀下一代的“三关”心理,当前的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社会不稳定的问题是由教育问题引起的,这些问题也可能会因教育的成功而解决。五是发展教育就是凝聚人心。瑞昌现有人口43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教育传统,在教育、住房、养老三项传统主消费中,教育居于第一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导致教育不计成本,在我市既为时尚,也为荣耀。因此,重视教育,就是顺应民心;不重视教育的市长,就是不合格的市长。
发挥教育发展的基础优势
瑞昌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为瑞昌教育快速发展、优质发展创造了优势。
一是有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势。自2003年以来,实施学校网点调整和农村向城市转移策略,不断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五年来,共撤并农村中小学79所,农村5所高中全部并入城区高中,利用高校的资金与师资优势,与九江学院联办省级示范高中1所,撤并5所公办职业学校,创办中等职业学校1所。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带动并推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上升:高中教育连续五年获九江市“高考质量优胜单位”;初中教育快速进位,进入九江市前列;小学教育精彩纷呈,多校多次获国家、省级奖励;职业教育独具特色,快速进入全国重点示范性职业学校行列。由于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周边省、县来瑞昌就读的学生每年不少于1000人。
二是有教育教学条件的优势。注重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一贯做法,特别是2005年“11·26”地震之后,瑞昌教育投入迎来了新契机。三年来,共筹措近亿元资金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校舍17万平米,修复校舍16万平米,绿化校园5万平米,全市所有中小学教学、生活用房全部消除了危房,校园绿化、美化工程建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为提高学校实验教学和体美音器材的装备水平,从2007年上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市政府共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学校实验设备、教学器材的更新和补充,使全市所有学校实验教学装备、教学仪器、器材配备都达到了省定标准。
三是有教风学风的优势。在瑞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已形成风尚;关心学生、尊师重教已形成氛围。学校比办学成果、比办学特色,教师赛水平、赛质量活动广泛开展,学生比素质、比学习蔚然成风。瑞昌拥有全国示范学校、省级示范学校,拥有一批包含全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教育能手在内的优秀教师队伍,培育出了40多名清华、北大学子,真正做到了名校出名师、名师育名生、名生成名人的教育教学氛围。
多策并举形成教育发展强势
均衡发展是基础,优质发展是目标。在发展优质教育过程中,要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的价值要求。发展优质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既要规划好,更要实施好。
第一,资金支持到位。按照教育“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原则和我市三年内城区人口达到20万的扩容要求,一是千方百计筹措3000万元在城区新建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确保未来三年内全市60%学生在城区学校就读的需要;二是市财政安排和争取上级支持,投资2000万元,加大农村学校学生宿舍、食堂和运动场地建设,完善寄宿条件,确保农村寄宿学生有住的地方,有吃饭的地方,有洗澡的地方,有娱乐的地方;三是足额安排实施素质教育配套设施所需经费,确保所有学校按规定开齐课、开足课、上好课。
第二,师资配备到位。根据瑞昌“师资总数略超、年龄偏大在农村、教师紧缺在城区”的实际情况,一是加大从大学毕业生中选聘教师的力度,按照不少于当年退休教师总数选聘教师;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每年委托高校定向培养一批农村中小学教师,同时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安排专项经费进行复合型教师培训;三是启动教师支教、交流学习工程,鼓励城镇中青年骨干教师到边远山区支教,每年选派部分边远农村学校教师到城镇学校跟班学习;四是落实边远山区教师特殊补贴,让边远山区学校教师能安心从教。
第三,政策扶持到位。一是严格执行《教育法》的规定,确保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二是优先办理教师医疗保险,过去由学校所负担的部分由市财政全部承担;三是上级出台的各项福利、补贴政策,在教师没有兑现的情况下,党政部门单位干部职工不予兑现;四是今后城市建设,优先考虑和安排学校的布局,在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未同意的情况下不作决定;五是对学校建设所需用地、所需的手续,做到优先办理;六是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因贫而辍学,同时通过设立政府助学金、奖学金,切实解决好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就学问题。
第四,政治关心到位。一是对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的教师,优先提拔重用;二是增加教育系统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数量,充分发挥教师参政议政的作用;三是建立教育奖励机制,对于辛勤工作、成绩突出、市民公认的名师,除给予荣誉称号外,由政府给予一定数目的特殊津贴。
推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
内涵发展、文化发展是发展优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着力抓好学校的文化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引导学校内涵发展。
一是建设学校文化。用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能被师生员工共同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各校要从历史文化积淀中提炼文化精髓,如二中的“紫峰书院”“三华树”“紫峰古井”等;要从自身内涵特色中,挖掘独特文化要素,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的精神文化,用物质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学校要通过学校文化设施来体现学校文化,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用制度文化推进学校发展。要注重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相结合,制定学校的主要制度,各项制度要体现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只有学生发展了、教师发展了,才有学校的发展。
二是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要整体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一起抓。在课程上,重点要放在落实国家课程,有选择地用好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教学上,要转变教学观、学生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考试评价要实行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要反思和总结义务教育新课改经验,切实抓好高中新课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牛鼻子”,我们一定要牵好这个“牛鼻子”。
教育是人民的教育,办好教育是政府的职责。只有顺应广大市民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推进教育改革,作为社会事业“一号工程”的我市教育事业,就一定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作者系江西省瑞昌市市长)■
□本栏责任编辑罗贤良
E-mail:jxjylxl@126.com
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优先发展教育是我市历届人民政府的发展战略,发展优质教育更是本届市政府的重要责任。主要基于以下五点:一是发展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入本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趋向已从普及教育向优质教育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市通过省“两基”达标验收,此后,不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出现了普及程度达标、师资水平合格、学校布局合理、办学条件完备、学校管理规范、教学质量优良的局面;高中教育无论规模、质量也都发展良好。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明显增大,对教育的期望和关注度也明显提高。二是发展教育就是发展生产力。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市场经济的竞争,表象是产品市场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来自教育。三是发展教育就是优化投资环境。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区位、政策优势的比重逐渐下降,治安环境、人文环境、政务环境的比重日益上升,市民的素质越来越被外商关注,素质来自教育。四是发展教育就是稳定一方。传统的中国文化已形成了关心、关注、关怀下一代的“三关”心理,当前的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社会不稳定的问题是由教育问题引起的,这些问题也可能会因教育的成功而解决。五是发展教育就是凝聚人心。瑞昌现有人口43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教育传统,在教育、住房、养老三项传统主消费中,教育居于第一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导致教育不计成本,在我市既为时尚,也为荣耀。因此,重视教育,就是顺应民心;不重视教育的市长,就是不合格的市长。
发挥教育发展的基础优势
瑞昌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为瑞昌教育快速发展、优质发展创造了优势。
一是有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势。自2003年以来,实施学校网点调整和农村向城市转移策略,不断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五年来,共撤并农村中小学79所,农村5所高中全部并入城区高中,利用高校的资金与师资优势,与九江学院联办省级示范高中1所,撤并5所公办职业学校,创办中等职业学校1所。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带动并推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上升:高中教育连续五年获九江市“高考质量优胜单位”;初中教育快速进位,进入九江市前列;小学教育精彩纷呈,多校多次获国家、省级奖励;职业教育独具特色,快速进入全国重点示范性职业学校行列。由于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周边省、县来瑞昌就读的学生每年不少于1000人。
二是有教育教学条件的优势。注重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一贯做法,特别是2005年“11·26”地震之后,瑞昌教育投入迎来了新契机。三年来,共筹措近亿元资金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校舍17万平米,修复校舍16万平米,绿化校园5万平米,全市所有中小学教学、生活用房全部消除了危房,校园绿化、美化工程建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为提高学校实验教学和体美音器材的装备水平,从2007年上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市政府共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学校实验设备、教学器材的更新和补充,使全市所有学校实验教学装备、教学仪器、器材配备都达到了省定标准。
三是有教风学风的优势。在瑞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已形成风尚;关心学生、尊师重教已形成氛围。学校比办学成果、比办学特色,教师赛水平、赛质量活动广泛开展,学生比素质、比学习蔚然成风。瑞昌拥有全国示范学校、省级示范学校,拥有一批包含全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教育能手在内的优秀教师队伍,培育出了40多名清华、北大学子,真正做到了名校出名师、名师育名生、名生成名人的教育教学氛围。
多策并举形成教育发展强势
均衡发展是基础,优质发展是目标。在发展优质教育过程中,要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的价值要求。发展优质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既要规划好,更要实施好。
第一,资金支持到位。按照教育“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原则和我市三年内城区人口达到20万的扩容要求,一是千方百计筹措3000万元在城区新建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确保未来三年内全市60%学生在城区学校就读的需要;二是市财政安排和争取上级支持,投资2000万元,加大农村学校学生宿舍、食堂和运动场地建设,完善寄宿条件,确保农村寄宿学生有住的地方,有吃饭的地方,有洗澡的地方,有娱乐的地方;三是足额安排实施素质教育配套设施所需经费,确保所有学校按规定开齐课、开足课、上好课。
第二,师资配备到位。根据瑞昌“师资总数略超、年龄偏大在农村、教师紧缺在城区”的实际情况,一是加大从大学毕业生中选聘教师的力度,按照不少于当年退休教师总数选聘教师;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每年委托高校定向培养一批农村中小学教师,同时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安排专项经费进行复合型教师培训;三是启动教师支教、交流学习工程,鼓励城镇中青年骨干教师到边远山区支教,每年选派部分边远农村学校教师到城镇学校跟班学习;四是落实边远山区教师特殊补贴,让边远山区学校教师能安心从教。
第三,政策扶持到位。一是严格执行《教育法》的规定,确保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二是优先办理教师医疗保险,过去由学校所负担的部分由市财政全部承担;三是上级出台的各项福利、补贴政策,在教师没有兑现的情况下,党政部门单位干部职工不予兑现;四是今后城市建设,优先考虑和安排学校的布局,在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未同意的情况下不作决定;五是对学校建设所需用地、所需的手续,做到优先办理;六是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因贫而辍学,同时通过设立政府助学金、奖学金,切实解决好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就学问题。
第四,政治关心到位。一是对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的教师,优先提拔重用;二是增加教育系统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数量,充分发挥教师参政议政的作用;三是建立教育奖励机制,对于辛勤工作、成绩突出、市民公认的名师,除给予荣誉称号外,由政府给予一定数目的特殊津贴。
推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
内涵发展、文化发展是发展优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着力抓好学校的文化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引导学校内涵发展。
一是建设学校文化。用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能被师生员工共同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各校要从历史文化积淀中提炼文化精髓,如二中的“紫峰书院”“三华树”“紫峰古井”等;要从自身内涵特色中,挖掘独特文化要素,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的精神文化,用物质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学校要通过学校文化设施来体现学校文化,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用制度文化推进学校发展。要注重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相结合,制定学校的主要制度,各项制度要体现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只有学生发展了、教师发展了,才有学校的发展。
二是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要整体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一起抓。在课程上,重点要放在落实国家课程,有选择地用好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教学上,要转变教学观、学生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考试评价要实行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要反思和总结义务教育新课改经验,切实抓好高中新课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牛鼻子”,我们一定要牵好这个“牛鼻子”。
教育是人民的教育,办好教育是政府的职责。只有顺应广大市民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推进教育改革,作为社会事业“一号工程”的我市教育事业,就一定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作者系江西省瑞昌市市长)■
□本栏责任编辑罗贤良
E-mail:jxjylx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