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在导入新课时,注重艺术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体现四十五分钟的成效,的确是个值得所有教师探讨的课题,而本文就是笔者对英语课堂导入的一点思索。
关键词:英语课堂 导入 艺术性 教学效果
一、英语课堂导入艺术的原则
1.导入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英语课才能从由老师“要我学”转变成学生“我要学”。而导入的内容如果充满了趣味性,学生的眼球就一下子被抓住了,会把学习的过程视为一种身心的享受,自然就会很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去。
2.导入要有时代性
现在的初中学生,具有多种吸收新事物和新信息的渠道,也对新鲜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什么都想问个究竟,因此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就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材料越新颖,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就越大,自然教学效果就能更好地体现。
3.导入要有针对性
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就应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但前提必须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导入”服务于课堂教学,绝不能单纯为了“导入”而“导入”。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的同时为讲授新课打好基础、埋下伏笔。
4.导入要有导向性
导入话题的选择应当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这里的相关性包括两种情况,除了直接按教学内容的主题展开导入的话题外,也可以由有间接关联的话题导入。但无论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目的都是相同的,即在潜移默化中,将讨论和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的主题上。
二、英语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
1.复习导入法
英语教学法也把讲授新课之前的复习检查称为“为新课学习做好知识准备”,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新旧知识的相互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传授新知识的契机。
2.情景导入法
在设置情景、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将语言结构、语言功能和语言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知、理解新语言材料的意义、用法、功能及作用,理解具体情景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例如,JEB1 教学“确定位置”的句型“Where is it?”和表示位置关系的“on”、“in”、“under”和“near”等介词构成的短语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不引起学生注意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书、钢笔、铅笔等“丢”(即“藏”)在讲桌上面、下面、里面、旁边。上课一开始,教师故意发出教学指令,要求学生打开书跟读,教师假装找不到自己的书,自然而然地问:“Where is my book? Where is it?”(伴有相应的体态语)此情此景,学生定会理解教师所讲英语的含义,即“我的书在哪里?它在哪儿?”而且还非常想用英语说出老师的书所在的位置。于是学生会争先恐后地作出各种猜测,说出那些物品可能在的地方,即:in/on/under your desk或in/on/under your bag。(学生可能用汉语说。)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学生自觉地进入了交际角色,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进行替换练习。
3.背景导入法
在呈现新材料之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新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在教学初中英语教材第一册的对话(一个中国孩子和一个外国妇女初次见面的对话)时,教师就可以作如下介绍:在西方国家,通常不随便问别人的年龄、婚否或薪金多少等个人私事。成年妇女最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当别人问及她们的年龄时,她们常会回答“这是个秘密”。教师在介绍上述文化背景之后教生词“secret”和句子“It’s a secret.”就赋予该词句以文化内涵,使学生印象深刻。
4.设疑导入法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思”、有“究”、有“所得”。一般来说,当学生遇到问题、困境,需要新知识和寻找答案并获得突破时,他们才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疑问,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产生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并活跃起来。设置疑问就好像教师给学生说出一个“谜面”,使学生急切地盼望教师说出“谜底”,或者自己努力去揭开“谜底”。因此,设疑导入法不但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具有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5.直观导入法
直观教具包括实物、教学挂图、简笔画、卡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等。直观导入法是在新课讲解之前把教学内容用图片、图像、投影、CAI课件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师生按照直观教具提供的情景,通过合理的联想、想像和推理,进行一系列的问答、讨论和探究。直观导入法常以看“图”(各种直观教具)说话的形式出现。由于直观教具形象鲜明,容易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因此,使用直观导入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中小学外语教学》2008年,12期
关键词:英语课堂 导入 艺术性 教学效果
一、英语课堂导入艺术的原则
1.导入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英语课才能从由老师“要我学”转变成学生“我要学”。而导入的内容如果充满了趣味性,学生的眼球就一下子被抓住了,会把学习的过程视为一种身心的享受,自然就会很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去。
2.导入要有时代性
现在的初中学生,具有多种吸收新事物和新信息的渠道,也对新鲜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什么都想问个究竟,因此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就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材料越新颖,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就越大,自然教学效果就能更好地体现。
3.导入要有针对性
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就应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但前提必须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导入”服务于课堂教学,绝不能单纯为了“导入”而“导入”。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的同时为讲授新课打好基础、埋下伏笔。
4.导入要有导向性
导入话题的选择应当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这里的相关性包括两种情况,除了直接按教学内容的主题展开导入的话题外,也可以由有间接关联的话题导入。但无论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目的都是相同的,即在潜移默化中,将讨论和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的主题上。
二、英语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
1.复习导入法
英语教学法也把讲授新课之前的复习检查称为“为新课学习做好知识准备”,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新旧知识的相互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传授新知识的契机。
2.情景导入法
在设置情景、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将语言结构、语言功能和语言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知、理解新语言材料的意义、用法、功能及作用,理解具体情景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例如,JEB1 教学“确定位置”的句型“Where is it?”和表示位置关系的“on”、“in”、“under”和“near”等介词构成的短语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不引起学生注意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书、钢笔、铅笔等“丢”(即“藏”)在讲桌上面、下面、里面、旁边。上课一开始,教师故意发出教学指令,要求学生打开书跟读,教师假装找不到自己的书,自然而然地问:“Where is my book? Where is it?”(伴有相应的体态语)此情此景,学生定会理解教师所讲英语的含义,即“我的书在哪里?它在哪儿?”而且还非常想用英语说出老师的书所在的位置。于是学生会争先恐后地作出各种猜测,说出那些物品可能在的地方,即:in/on/under your desk或in/on/under your bag。(学生可能用汉语说。)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学生自觉地进入了交际角色,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进行替换练习。
3.背景导入法
在呈现新材料之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新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在教学初中英语教材第一册的对话(一个中国孩子和一个外国妇女初次见面的对话)时,教师就可以作如下介绍:在西方国家,通常不随便问别人的年龄、婚否或薪金多少等个人私事。成年妇女最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当别人问及她们的年龄时,她们常会回答“这是个秘密”。教师在介绍上述文化背景之后教生词“secret”和句子“It’s a secret.”就赋予该词句以文化内涵,使学生印象深刻。
4.设疑导入法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思”、有“究”、有“所得”。一般来说,当学生遇到问题、困境,需要新知识和寻找答案并获得突破时,他们才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疑问,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产生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并活跃起来。设置疑问就好像教师给学生说出一个“谜面”,使学生急切地盼望教师说出“谜底”,或者自己努力去揭开“谜底”。因此,设疑导入法不但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具有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5.直观导入法
直观教具包括实物、教学挂图、简笔画、卡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等。直观导入法是在新课讲解之前把教学内容用图片、图像、投影、CAI课件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师生按照直观教具提供的情景,通过合理的联想、想像和推理,进行一系列的问答、讨论和探究。直观导入法常以看“图”(各种直观教具)说话的形式出现。由于直观教具形象鲜明,容易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因此,使用直观导入法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中小学外语教学》2008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