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一堂成功的课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出课题、导入新课是首先要考虑好的。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就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前提。
关键词:新课导入 学习兴趣 求知欲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新课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之门、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好的导入如同揭开戏曲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像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让学生尽快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一粒沙金看世界”,虽然这仅仅是一堂课的开始,其中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新课导入的方法林林总总,异彩缤纷,但谁又能否认它是“教林”中一枝芳香四溢的花束呢!下边便从几年的教学经验中采撷几枝花束,以求共勉。
一、联系实际法
通过研究分析教材,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中学生常接触到的事物相结合来揭示课题。学生会对课文感兴趣,增强学好课文的信心。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庄稼的好朋友》一课,主要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庄嫁的朋友,哪些是庄稼的敌害,教育学生要热爱保护庄稼的朋友,教给他们消灭庄稼敌害的方法。在上此课前,可让学生回忆并阐述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所看到和听到的关于庄稼受害的一些情境或现象,这对农村孩子来说比较实际,但城市孩子也可引导他们回忆公园、郊外和自己家种植的花草树木受害的情形。引导他们考虑这些灾害是怎样造成的? 又是什么来挽救这一切的。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整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无形中他们已经知道哪些是主稼的好朋友,哪些是庄稼的敌人。此时导入新课,学生对教材已经不再陌生,学起来便会有松愉快的感觉,兴趣和积极性也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就会好一些。
二、直接揭题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课是需要开门见山地直接揭示课题的。如教学小学数学教材中“三角形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一上课就告诉学生“今天学习三角形”,并亮出首先准备好的大小不同的图形,提出学习要求及目的。首先,掌握三角形的形状;其次学会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然后掌握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便可起到速战速捷的作用,片刻间就在学生头脑中立下了新颖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为之产生了清晰的思路,立刻沿着此思路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在短时间内收到好的效果,这样不仅可加快教学的进程,能为学生留出自己动脑动手的时间,还让学生有学得轻松的感觉。
三、比较法
尽可能地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对课文的来胧去脉有所了解,理消其思路,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及对课文的好奇感。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美丽的小興安岭》一课。课文的发展线索是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各季物产的特征,通过对景物及物产的认识,揭发学生热爱美丽富饶的小兴安岭。这种类型的课文,我们在上课之前就可让学生描述一番自己家乡四季景物的变化情况,哪个季节有什么特产,然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新课,这样学生心中就会有急于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欲望,小兴安岭与自己家乡相比如何的心理油然而生,有了这样的心理,学生上课的精力会比较集中,思维比较敏捷,学习效果自然提高。
四、讨论法
通过分析归纳课文,把课文中的一些知识要点先提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相互交换自己的见解和所持观点,在加以提示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到接下来所要学习的知识。知识结构在学生脑海中系统化构成知识网络,这样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任务,理清了思路,此时揭示课题,进入新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诚实的孩子》一课。课文主要是讲列宁小时候到姑妈家做客,在与表兄弟表姐妹们做游戏时,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当时列宁并没有承认,但后来他写信给姑妈认错的事。在上课前,我们可先让学生谈谈对“诚实”一词含义的认识,怎样做才算是诚实的孩子? 学生一一作出回答、 讨论后再导入新课。
五、暗示法
这是一种善于激发学生动机,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方法,可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彻底地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自然地进入新课。学生在受教师暗示的同时,脑中必定会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从而步入了学习的预备状态。这样学生有备而学,定能取得可喜的效果。如教学小学数学教材中“长方形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先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种图形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与我们前面学过的“正方形”形状很相似、很难区别,计算周长和面积的方法也不同,此时学生脑海中便浮现出正方形的形状及有关知识,随后在脑海中也会产生长方形的形状,此时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轻松自然。
六、提问法
在上课前,可把与课文相关的一些问题或课文中抽出来的一些问题先向学生提出发问,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来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这样也可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好奇感,带着种种疑问开始学习,并渴求通过学习解决疑问,这样不仅可把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而且还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动脑,这样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学语文教材中《蜘蛛》一课。主要讲蜘蛛如何捉虫和在捉虫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情况。在上课前,可先提问学生喜欢哪些小动物,它们有什么特长? 这些特长对它们生存有何意义? 若有学生说到蜘蛛,就要及时加以引导,顺便把课文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号召全班同学思考。这一系列的活动,已经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加之所讲的都是他们最喜欢的事物,精力也随之集中。此时揭示课题,进入新课,学生会紧跟教师的思路,这样师生密切配合,教学便跨入了成功之门。
总之,能否巧妙地导入新课,能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以,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导入新课”这一重要环节,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不断推陈出新,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激起精美的教学浪花。
关键词:新课导入 学习兴趣 求知欲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新课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之门、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好的导入如同揭开戏曲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像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让学生尽快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一粒沙金看世界”,虽然这仅仅是一堂课的开始,其中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新课导入的方法林林总总,异彩缤纷,但谁又能否认它是“教林”中一枝芳香四溢的花束呢!下边便从几年的教学经验中采撷几枝花束,以求共勉。
一、联系实际法
通过研究分析教材,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中学生常接触到的事物相结合来揭示课题。学生会对课文感兴趣,增强学好课文的信心。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庄稼的好朋友》一课,主要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庄嫁的朋友,哪些是庄稼的敌害,教育学生要热爱保护庄稼的朋友,教给他们消灭庄稼敌害的方法。在上此课前,可让学生回忆并阐述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所看到和听到的关于庄稼受害的一些情境或现象,这对农村孩子来说比较实际,但城市孩子也可引导他们回忆公园、郊外和自己家种植的花草树木受害的情形。引导他们考虑这些灾害是怎样造成的? 又是什么来挽救这一切的。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整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无形中他们已经知道哪些是主稼的好朋友,哪些是庄稼的敌人。此时导入新课,学生对教材已经不再陌生,学起来便会有松愉快的感觉,兴趣和积极性也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就会好一些。
二、直接揭题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课是需要开门见山地直接揭示课题的。如教学小学数学教材中“三角形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一上课就告诉学生“今天学习三角形”,并亮出首先准备好的大小不同的图形,提出学习要求及目的。首先,掌握三角形的形状;其次学会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然后掌握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便可起到速战速捷的作用,片刻间就在学生头脑中立下了新颖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为之产生了清晰的思路,立刻沿着此思路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在短时间内收到好的效果,这样不仅可加快教学的进程,能为学生留出自己动脑动手的时间,还让学生有学得轻松的感觉。
三、比较法
尽可能地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对课文的来胧去脉有所了解,理消其思路,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及对课文的好奇感。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美丽的小興安岭》一课。课文的发展线索是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各季物产的特征,通过对景物及物产的认识,揭发学生热爱美丽富饶的小兴安岭。这种类型的课文,我们在上课之前就可让学生描述一番自己家乡四季景物的变化情况,哪个季节有什么特产,然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新课,这样学生心中就会有急于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欲望,小兴安岭与自己家乡相比如何的心理油然而生,有了这样的心理,学生上课的精力会比较集中,思维比较敏捷,学习效果自然提高。
四、讨论法
通过分析归纳课文,把课文中的一些知识要点先提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相互交换自己的见解和所持观点,在加以提示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到接下来所要学习的知识。知识结构在学生脑海中系统化构成知识网络,这样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任务,理清了思路,此时揭示课题,进入新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诚实的孩子》一课。课文主要是讲列宁小时候到姑妈家做客,在与表兄弟表姐妹们做游戏时,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当时列宁并没有承认,但后来他写信给姑妈认错的事。在上课前,我们可先让学生谈谈对“诚实”一词含义的认识,怎样做才算是诚实的孩子? 学生一一作出回答、 讨论后再导入新课。
五、暗示法
这是一种善于激发学生动机,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方法,可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彻底地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自然地进入新课。学生在受教师暗示的同时,脑中必定会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从而步入了学习的预备状态。这样学生有备而学,定能取得可喜的效果。如教学小学数学教材中“长方形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先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种图形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与我们前面学过的“正方形”形状很相似、很难区别,计算周长和面积的方法也不同,此时学生脑海中便浮现出正方形的形状及有关知识,随后在脑海中也会产生长方形的形状,此时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轻松自然。
六、提问法
在上课前,可把与课文相关的一些问题或课文中抽出来的一些问题先向学生提出发问,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来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这样也可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好奇感,带着种种疑问开始学习,并渴求通过学习解决疑问,这样不仅可把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而且还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动脑,这样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学语文教材中《蜘蛛》一课。主要讲蜘蛛如何捉虫和在捉虫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情况。在上课前,可先提问学生喜欢哪些小动物,它们有什么特长? 这些特长对它们生存有何意义? 若有学生说到蜘蛛,就要及时加以引导,顺便把课文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号召全班同学思考。这一系列的活动,已经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加之所讲的都是他们最喜欢的事物,精力也随之集中。此时揭示课题,进入新课,学生会紧跟教师的思路,这样师生密切配合,教学便跨入了成功之门。
总之,能否巧妙地导入新课,能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以,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导入新课”这一重要环节,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不断推陈出新,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激起精美的教学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