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新的音乐课程教材正是这样一套面向21世纪,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材。即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谈一点认识与体会。
一、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激发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机
音乐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音乐。教师应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丰富课堂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不知不觉中获得音乐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如教学《爱劳动》这一单元,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听、看、想、说、唱、动)体验,进行劳动动作、节奏、歌词创编,再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洗手绢接力赛,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总结经验。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音乐素质。
音乐课恰当地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游戏有:找朋友、摘果子、演双簧、红绿灯、夺红旗、猜一猜等。例如,在教唱新歌时,孩子总耐不住教师安排的程序,从听示范曲的时候,特别是听到曾听过的歌曲或他们喜欢的歌曲时就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有一句没一句地跟唱。如果顺应他们的这种心理而过早地让他们演唱,他们必然会唱不好。这样的参与就是一种无效的参与。如果此时采用“演双簧”的趣味游戏,让孩子边听教师有感情地范唱,边配上动作、表情、口型,使孩子们可以在完整的音乐中感受和学习,然后通过教师与小组的配唱及与个人的配唱等多次变化的反复来得到巩固,等到他们比较熟悉后,就由他们唱,教师配口型,从而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掌握歌曲,这样就丰富了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方式,建立了孩子的内心听觉,培养了学生用“心”唱歌的良好习惯,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将来的音乐学习中自觉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
二、保证学生参与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展示教材蕴含的新颖奇异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毫无疑问,这是最持久最有效的学习动机。应给学生充分活动的空间、时间,保证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表现音乐。
把握重点难点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学生自己找出了学习的重难点,就把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激发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其学习责任感。如教学《数鸭子》一课时,学生们对《数鸭子》这首歌曲已非常熟悉,但由于受到市面上不规范VCD及磁带的影响,都没能准确地掌握四分休止符的停顿处理。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歌曲之前,教师可先请几个小朋友上台演唱,其他同学边认真地看图形谱,边听学生演唱歌曲,并说说他们唱得对不对,错在哪儿?听完之后,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看到‘0’时,小鸟告诉我们应停,可他们都唱错了,唱成‘-’。”学生们找到难点后,再通过“红灯停绿灯行”游戏,与学生们认识四分休止符“0”,并知道“停”等于“走”的时间。然后进行歌曲学唱,难点便迎刃而解。这种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探索的活动,会形成内发的持久不衰的学习动机。
三、相信学生潜能,为学生搭起展示自我的舞台
音乐教学应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有所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给学生搭起展示自我的舞台。
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与肯定。教师应当抓住学生好胜、好表现的心理,开展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的活动。学生可以当小老师展示自己创编的节奏、动作、歌词及自制的打击乐,并组织同学学习;学生可以当小老师为同学提供课外收集的音乐资料、音乐小故事等;学生还可以当小老师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每个学生都为自己能当上小老师感到自豪,尤其一些较怕羞的学生,经过教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增强了自信心,也能勇敢地走上讲台。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活动的方法,使全体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如特长生应承担“领”的任务,领奏、领唱、领舞、给大家指挥及伴奏;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安排简单易学的活动,如敲打击乐器的简单节奏等,决不让这部分学生在一旁观望,置身于活动之外。要让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四、重视合作,为学生拓展主动参与的途径
研究表明,采用合作方式进行学习的小学生比采用听课方式进行学习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课堂上,若都让一个学生单独回答问题时,大部分学生的精力不能完全集中,而在分组活动中,分心的学生比较少。所以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为全体学生拓展主动参与的途径,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譬如在音乐教学中,低年级的歌表演,小组里的每一位学生共同创编动作,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大家共同上台表演。学生们认为动作是自己设计的,表演时非常地投入,在舞蹈与音乐的结合中获得美的感受,有感情地唱,有节奏地跳,并做到舞蹈与歌曲配合协调。在进行节奏、歌词创编时,如经过小组的讨论与筛选,写出的歌词一定更完整、更优美。
音乐教学中有了小组学习这一方式,既培养了互动合作的精神,又增加了信息交流量,改变了“几人唱戏,众人旁观”的局面,为每一位学生创设了“用眼、用手、动脑、动口”的课堂气氛,使他们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孩子如能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表演,就会显得特别兴奋,积极性极高。因此,在一些音乐活动中我经常让孩子唱着歌儿,离开座位,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表演。如果有学生没找到好朋友,就鼓励其他同学主动去邀请他,培养他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好习惯。
总之,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注重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小学音乐艺术教育目标的关键,也是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学中,只有不断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程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就是我们音乐教学的最大成功。
一、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激发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机
音乐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音乐。教师应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丰富课堂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不知不觉中获得音乐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如教学《爱劳动》这一单元,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听、看、想、说、唱、动)体验,进行劳动动作、节奏、歌词创编,再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洗手绢接力赛,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总结经验。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音乐素质。
音乐课恰当地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游戏有:找朋友、摘果子、演双簧、红绿灯、夺红旗、猜一猜等。例如,在教唱新歌时,孩子总耐不住教师安排的程序,从听示范曲的时候,特别是听到曾听过的歌曲或他们喜欢的歌曲时就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有一句没一句地跟唱。如果顺应他们的这种心理而过早地让他们演唱,他们必然会唱不好。这样的参与就是一种无效的参与。如果此时采用“演双簧”的趣味游戏,让孩子边听教师有感情地范唱,边配上动作、表情、口型,使孩子们可以在完整的音乐中感受和学习,然后通过教师与小组的配唱及与个人的配唱等多次变化的反复来得到巩固,等到他们比较熟悉后,就由他们唱,教师配口型,从而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掌握歌曲,这样就丰富了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方式,建立了孩子的内心听觉,培养了学生用“心”唱歌的良好习惯,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将来的音乐学习中自觉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
二、保证学生参与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展示教材蕴含的新颖奇异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毫无疑问,这是最持久最有效的学习动机。应给学生充分活动的空间、时间,保证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表现音乐。
把握重点难点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学生自己找出了学习的重难点,就把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激发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其学习责任感。如教学《数鸭子》一课时,学生们对《数鸭子》这首歌曲已非常熟悉,但由于受到市面上不规范VCD及磁带的影响,都没能准确地掌握四分休止符的停顿处理。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歌曲之前,教师可先请几个小朋友上台演唱,其他同学边认真地看图形谱,边听学生演唱歌曲,并说说他们唱得对不对,错在哪儿?听完之后,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看到‘0’时,小鸟告诉我们应停,可他们都唱错了,唱成‘-’。”学生们找到难点后,再通过“红灯停绿灯行”游戏,与学生们认识四分休止符“0”,并知道“停”等于“走”的时间。然后进行歌曲学唱,难点便迎刃而解。这种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探索的活动,会形成内发的持久不衰的学习动机。
三、相信学生潜能,为学生搭起展示自我的舞台
音乐教学应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有所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给学生搭起展示自我的舞台。
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与肯定。教师应当抓住学生好胜、好表现的心理,开展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的活动。学生可以当小老师展示自己创编的节奏、动作、歌词及自制的打击乐,并组织同学学习;学生可以当小老师为同学提供课外收集的音乐资料、音乐小故事等;学生还可以当小老师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每个学生都为自己能当上小老师感到自豪,尤其一些较怕羞的学生,经过教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增强了自信心,也能勇敢地走上讲台。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活动的方法,使全体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如特长生应承担“领”的任务,领奏、领唱、领舞、给大家指挥及伴奏;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安排简单易学的活动,如敲打击乐器的简单节奏等,决不让这部分学生在一旁观望,置身于活动之外。要让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四、重视合作,为学生拓展主动参与的途径
研究表明,采用合作方式进行学习的小学生比采用听课方式进行学习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课堂上,若都让一个学生单独回答问题时,大部分学生的精力不能完全集中,而在分组活动中,分心的学生比较少。所以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为全体学生拓展主动参与的途径,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譬如在音乐教学中,低年级的歌表演,小组里的每一位学生共同创编动作,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大家共同上台表演。学生们认为动作是自己设计的,表演时非常地投入,在舞蹈与音乐的结合中获得美的感受,有感情地唱,有节奏地跳,并做到舞蹈与歌曲配合协调。在进行节奏、歌词创编时,如经过小组的讨论与筛选,写出的歌词一定更完整、更优美。
音乐教学中有了小组学习这一方式,既培养了互动合作的精神,又增加了信息交流量,改变了“几人唱戏,众人旁观”的局面,为每一位学生创设了“用眼、用手、动脑、动口”的课堂气氛,使他们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孩子如能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表演,就会显得特别兴奋,积极性极高。因此,在一些音乐活动中我经常让孩子唱着歌儿,离开座位,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表演。如果有学生没找到好朋友,就鼓励其他同学主动去邀请他,培养他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好习惯。
总之,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注重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小学音乐艺术教育目标的关键,也是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学中,只有不断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程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就是我们音乐教学的最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