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考虑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探索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的探究激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创新欲,对学习科学产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就介绍一下小学科学课堂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教学情境的若干方法。
一、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知识来创设探究情境
科学来自生活,科学藏身于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身边的物质,熟悉的现象,熟知的生活知识等来创设问题情景。这样的情景创设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相关,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月相变化》时,教师可以出示月相变化的动态图,再联系生活中“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知识,创设情境来促使学生自发兴趣,从而自主提问,提出需要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进入探究情景后,教师可以引入“月相”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按照“画一画月相”、“排一排顺序”、“模拟月相变化”三个层次进行科学探究,寻找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利用科学家的探索事例来创设探究情境
人类的科学发展史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进步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渗透科学发展史,引导学生与科学家一同进入探究科学问题的情境,体验科学家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唯物史观和科学态度,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优秀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师在教学《电和磁》时,可以出示丹麦科学家奥斯特的图片,讲述在200多年前他偶尔将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时,发现小磁针偏转的现象。下面我们同学来做一回小小科学家,一起来探究一下,寻找出偏转的原因。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进行职业模拟,从中感悟到科学家需要关注细节,具备看果寻因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缜密的工作作风。
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偶然中发现这一现象,与同学们一样地进行了猜测,通过三个多月的研究最终找到了小磁针发生偏转的原因,这与我们的发现一样——电流可以产生磁性。就是这个发现,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大门。通过创设情境,告诉学生如果要做成一件事,必需不懈地努力,能够正确直面失败,从失败中寻找原因,进行改进,最后走向成功。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可以与科学家相比,都是小小科学家,我们可以自己鼓励一下自己。
三、利用吸引眼球的实验变化来创设探究情境
利用实验来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科学教学中,设计新颖独特的实验,塑造生动真切的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能够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形成对未知知识的探索。
例如,在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时,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了大量的气泡,此时学生会被明显的实验现象吸引眼球,无比兴奋,沉浸在发现、分析、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喜悦中,从而进入科学探究的发现之旅。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在实验前,让学生小组讨论,猜测实验的情况,最后进行综合,列出需要观察的几个方面,希望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越多越好,便于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探究的成功。
四、利用新闻热点的轰动效应来创设探究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国际国内出现的重大事件,重要新闻热点来创设探究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使他们体验到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过程。
在教学地震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2008年震惊中外的“512汶川大地震”,播放汶川大地震的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地震对人类社会灾难性的破坏,从而激发学生自发地探究地震成因的决心,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今后科学合理地运用自然资源打下基础。又如在学习《形状和结构》时,可以引入北京“鸟巢”建筑,这样的钢结构设计有哪些优点,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想,体会科学合成材料与生活的关系,感知材料的变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五、利用故事谜语的引人入胜来创设探究情境
教学中适当引用故事谜语、奇闻趣事,也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當学生猜出结果后,教师可以提问空气受热以后会有什么变化吗?同学们可以先猜测一下,再利用锥形瓶、气球、热水等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从而引领学生进入科学探究。
在学习“浮力”时,教师可以讲述“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思考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是物体重量、体积还是所用的液体,接着再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步入科学探究的轨道。
总之,教师必须深刻领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实践与思考,创设出适宜的、具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和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探究的欲望,从而建构起完善的认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
一、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知识来创设探究情境
科学来自生活,科学藏身于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身边的物质,熟悉的现象,熟知的生活知识等来创设问题情景。这样的情景创设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相关,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月相变化》时,教师可以出示月相变化的动态图,再联系生活中“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知识,创设情境来促使学生自发兴趣,从而自主提问,提出需要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进入探究情景后,教师可以引入“月相”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按照“画一画月相”、“排一排顺序”、“模拟月相变化”三个层次进行科学探究,寻找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利用科学家的探索事例来创设探究情境
人类的科学发展史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进步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渗透科学发展史,引导学生与科学家一同进入探究科学问题的情境,体验科学家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唯物史观和科学态度,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优秀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师在教学《电和磁》时,可以出示丹麦科学家奥斯特的图片,讲述在200多年前他偶尔将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时,发现小磁针偏转的现象。下面我们同学来做一回小小科学家,一起来探究一下,寻找出偏转的原因。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进行职业模拟,从中感悟到科学家需要关注细节,具备看果寻因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缜密的工作作风。
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偶然中发现这一现象,与同学们一样地进行了猜测,通过三个多月的研究最终找到了小磁针发生偏转的原因,这与我们的发现一样——电流可以产生磁性。就是这个发现,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大门。通过创设情境,告诉学生如果要做成一件事,必需不懈地努力,能够正确直面失败,从失败中寻找原因,进行改进,最后走向成功。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可以与科学家相比,都是小小科学家,我们可以自己鼓励一下自己。
三、利用吸引眼球的实验变化来创设探究情境
利用实验来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科学教学中,设计新颖独特的实验,塑造生动真切的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能够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形成对未知知识的探索。
例如,在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时,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了大量的气泡,此时学生会被明显的实验现象吸引眼球,无比兴奋,沉浸在发现、分析、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喜悦中,从而进入科学探究的发现之旅。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在实验前,让学生小组讨论,猜测实验的情况,最后进行综合,列出需要观察的几个方面,希望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越多越好,便于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探究的成功。
四、利用新闻热点的轰动效应来创设探究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国际国内出现的重大事件,重要新闻热点来创设探究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使他们体验到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过程。
在教学地震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2008年震惊中外的“512汶川大地震”,播放汶川大地震的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地震对人类社会灾难性的破坏,从而激发学生自发地探究地震成因的决心,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今后科学合理地运用自然资源打下基础。又如在学习《形状和结构》时,可以引入北京“鸟巢”建筑,这样的钢结构设计有哪些优点,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想,体会科学合成材料与生活的关系,感知材料的变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五、利用故事谜语的引人入胜来创设探究情境
教学中适当引用故事谜语、奇闻趣事,也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當学生猜出结果后,教师可以提问空气受热以后会有什么变化吗?同学们可以先猜测一下,再利用锥形瓶、气球、热水等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从而引领学生进入科学探究。
在学习“浮力”时,教师可以讲述“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思考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是物体重量、体积还是所用的液体,接着再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步入科学探究的轨道。
总之,教师必须深刻领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实践与思考,创设出适宜的、具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和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探究的欲望,从而建构起完善的认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