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需求 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节回放:“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教材《数学》第八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始出示课题目:在一条全长1000米的路的一边植树两端都种,每隔5米种一棵,需要准备几棵树苗?学生在得到两个不同答案后教师提问如何验证或说明哪个是正确的?通过讨论得出:可以用画图的办法来验证。以下是两次执教时其中的一个环节的对比。
  第一次教学
  师:你的意思是1000米太长,比较复杂,可以从中选一小段,试着画一画,看看有什么规律。是这个意思吗?(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你们觉得可以吗?(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
  师:那你们认为画多少呢?把1000米都画下来吗?
  生1:可以画一段。
  师:那就画其中的10米吧,两端都种树,能种几棵?(学生分头进行,教师巡视,有同学不会画,可能对教师的问题没理解。)
  师:来看这位同学的,你们能看懂吗?
  师:请这位同学自己解释一下吧。学生解释。
  师:接下来请你画20米,看能种几棵。(学生分头画然后展示。)
  师:请你自己选任意一段,看看能种几棵。(有同学画30米的,也有画200米的,甚至有画500米的。)
  (教师把学生画的——板书)
  师指着板书段数和棵数: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什么了吗?(集体讨论得到植树问题的基本规律:棵树:段数 1)
  第二次教学
  师:那你们认为画多少呢?把1000米都画下来吗?
  生1:10米。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1:5米。
  生2:20米。
  生3:其实都可以,只要简单一点就可以了。
  师:那选几米呢?
  生:10米。
  师:行,下面请你在纸上画一画,在10米长的路上,两端都种树,能种几棵?(学生分头进行,教师巡视。)
  师:先来看这位同学的,你们能看懂吗?
  师:请这位同学自己解释一下吧。
  师:那20米呢?(板书在10米下面)可以种几棵?
  生齐:6棵(师板书)
  师:30米呢?
  生齐:9棵。(板书)
  师:是9棵吗?(非常安静,可以感觉学生们正在思考。)
  师:怎样来证明呢?
  生4:画一画吧。
  师:好!那就画一画吧。(学生分头画,不一会儿就有同学说了不是6裸,是5棵。)
  师:到底是几棵?
  生齐:5棵。
  师:谁把画的来展示一下,说说理由,数数看是几棵?
  生齐:5棵。(师把板书改过来。)
  师:那30米是几棵,你能说明吗?
  (有学生开始画了,也有的没画,有人抢答道:我知道几棵了。)
  生5:是7棵。
  师:对吗?
  生齐:对。看画的是吗?(板书改过来)
  师:那40米呢?(板书)
  生5:9棵。(板书)
  师:你不画也知道吗?
  生5:有规律的。
  师:是吗?什么规律呀?
  生:段数总是比棵数少1。
  师:你们发现了吗?
  师:那100米呢?(板书)
  生(略作思考):21棵。(板书)
  师:你们同意吗?
  第一次教学,课堂表现是学生学习劲头不足,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没有达成预想的效果,而第二次教学,整节课学生反应热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学效果好。
  我的思考:
  上述案例中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而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教师是希望学生通过画一画得到的数据,再归纳植树问题的规律,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画100米的,有画200米的,甚至还有画500米的,无奈之下教师只能回到“满堂灌”的老路上来,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背造矛盾冲突。直接提问20米种几棵?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非常自然地想到6棵,而教师这时没有马上指出其错误,而是采用办法“欲擒故纵”,教师及时提出质疑:“对吗?”并提示能否想办法来验证,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可以通过画一画来验证结论。因为有了需求,学生就会动起来,这时即使教师不要求其动笔画图,他们也会画。而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理解为什么20米不是种6棵,30米不是种9棵。整节课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
  需求对于学习那么重要,那么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适时的“制造”需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着手。
  1 化简为繁,制造需求
  我们可以适当地改变教材安排内容的难度,把教学内容适当复杂化,引发学习需求。如上面案例中,教材中的内容为100米长的路,改成1000米。
  2 利用认知冲突,制造需求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跳绳比赛。要人为地设置2组人数不同,要比个高低,必定涉及跳绳的个数,但是总个数或最高或最低数都无法解决问题,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想知道到底如何解决?平均数就很自然地出现了。
  3 利用定势,制造需求
  如在上面案例中,教师让学生产生错觉,然后进行质疑,学生必定要对原有答案进行重新思考,这个重新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需求产生的过程。
  4 故弄玄虚,制造需求
  在平时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有些内容比较繁杂且枯燥乏味,这时就更需要教师故意犯些错误来制造学生学习的需求。
  5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好奇心理,制造需求
  在数学课堂上常见的比一比、赛一赛、争夺小红旗等都是制造需求的好办法。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由于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会造成学生间的差异;数学学科本身的特征也可能形成差异。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
对于儿童来说,学习的最根本途径是活动,它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参与过程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下面,我以教学“方程”一课为例,谈谈怎样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最有效地开发他们的学习效度,让他们觉得学习简单而有效。  一、步步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是促使学生自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有效方法。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许多名人的成功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习惯。  一、气氛活跃,学生想问  学生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在我们老师看来,有的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问题,但是,不管
语文教学实践中,教材文本单一的价值取向经常遭遇孩子们之多维思考、多元创生的挑战,语文教师往往因此陷入顾此失彼、左右为难的境地。我们不禁要问: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孩子的多元创生到底孰轻孰重?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二者能否结伴同行?  在“智慧、互动、成长”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风采展示活动上,窦桂梅老师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做到——文本与人本并重,单一与多元共生。  窦老师在执教《宋定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在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反映,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材料。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不应该惧怕学生出错误。该怎样有效利用课堂中产生的“错误资源”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一、将错就错,提高能力    1.顺应错误,提高判断能力  学生获取知识,本来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出现错误当然也是难免的,但学生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就是注重积累和运用。词语积累的集中体现是每个单元练习中的“熟记成语”部分。到了高年级,由于数量和难度的提升,学生的成语学习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让成语教学焕发其应有的光彩,使学生兴味盎然且习有所获呢?我和学生一起探寻,以下是本人近年来实践所得。  一、读词先行,夯实情感基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早已被看做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要达到“正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优秀的教师都十分注重课始的导入设计。在音乐教学中,一个先声夺人的巧引妙导,能够优化、简化课堂教学的程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本文就一些教学的实例,谈谈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    一、妙趣横生的谜语故事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长的起点。在音乐教学中
班集体是学校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是一个让每个成员获得全面的自我实现的团队。然而,我们却遗憾地发现,在这个团队中出现了分化,那些性格开朗、认知能力较强的孩子通常表现出自信、主动、乐观,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的各种活动中来,并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和重视,他们是“教室的主人”。生活得自信而快乐;而那些性格内向、胆怯、认知能力较差的孩子,则往往选择沉默、逃避,仿佛班级的任何事情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缺失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越来越感到自身的知识、能力等多个层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仅靠很少的外出学习远远不够。因此,读书、学习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它成了教师“充电”、“吸氧”、“补钙”的源泉。    一、加强学习,促进理念更新    首先,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深入研读各学科《课程标准》,摘录其要点。通过学习探讨、上课实践等
《莫泊桑拜师》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莫泊桑三次拜师,福楼拜对他循循善诱,指导他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文中福楼拜的三次谈话使我深受启发。我一直从事农村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深感学生十分怕写作文的现象至今没有多少改观,即便是在教师的反复指导下,也很少学生能写出条理清楚、能表达真情实感、令人赏心悦目的习作。其他大部分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现象,那就是重点部分不突出,写景叙事没有特点,写得不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