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反映说计算教学如同嚼蜡般无味,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普遍不高。本文从创设情境,增强动力;重视估算,培养数感;注重口述,明晰算理;巧设练习,提升能力四个方面阐述在计算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
【关键词】创设情境;重视估算;注重口述;巧设练习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具备必要的计算能力是学生进行其他数学活动的基础,也是保证学生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把小学数学学习比喻成学武功,那么,计算就可谓是它的“童子功”。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形成概念、获取规律结论还是解决问题,这些统统都离不了计算的参与。尤其是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许多问题其实就是运算意义的实际应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普遍反映计算课难上,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不感兴趣,机械重复的练习消耗了大量的教学时间。那么,如何才能让计算教学“活”起来,让数学的计算教学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呢?笔者觉得应立足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增强内动力
以前包括现在还有不少的老师认为计算教学不就是计算方法的传授吗?只需要让学生会计算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因此,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常规的做法是:出示内容,示范计算,强调易错点,然后让学生照样画葫芦般去练习计算。殊不知,这样的授课方式和过程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没意思,所以,老师讲老师的,学生通常会觉得无趣而开小差。这个可以解释我们老师的困惑:明明计算题都不难的,但出错的学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多的原因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枯燥的抽象的计算教学课堂也变得气氛活跃、生机盎然起来呢?笔者觉得,需要对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造”,把抽象的数学变为“可视化”的数学。我们通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计算在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运用无非是购物了,特别是“买文具”更是每个学生都有的生活经验。把计算教学中的四则混合运算放到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购物环节的每一个步骤去理解计算的顺序,能给我们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的例题:
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
题目需要对笑笑列出的综合算式22×3 24÷4进行交流讨论怎么算。尽管根据经验学生已经记住了:在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这个只是学生机械性记住的要求,但为什么是这样要求的呢?原因他们是不明白的。所以在对这个例题进行教学时,笔者因地制宜在班里创设了一个相对真实的学生们都熟悉的《买文具》情境:笔者充当售货员,同时请出两位学生一起合作进行一个买文具的情境过程。两位学生一个从笔者手中购买了3个计算器,另一位学生只买一支钢笔。笔者请其他学生帮忙算一算两人一共要付给笔者多少钱?有了“看得见”的生活情境,学生很快就知道要先把每个人需要付的钱算出来,最后才相加。这样就可以算出两个一共要付笔者的钱了。这时,笔者接着追问:在计算22×3 24÷4的时候,计算了22×3后为什么不是先加上24再除以4呢?学生已经对刚才熟悉的情境了然于心了,所以都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因为22×3算出了买3个计算器的同学的钱,而24元是一盒钢笔的总价,不是要买的1支钢笔的钱,所以要先算24÷4求出1支钢笔的钱,最后才相加。趁此机会,笔者再让学生结合算式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算出的结果又是什么?通过这样的一个根据情境理解运算顺序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同时也能对老师强调的计算要点和注意的地方静心聆听,并能主动地把知识要点进行内化消化,这样也做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重视估算,培养数感
估算可以说是计算教学的“先锋官”。让学生对计算题目进行合理的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观察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思考方法,养成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新课标中也强调了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 (1-3年级)的知识目标中就指出了: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在数学思考目标中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第二学段( 4 - 6 年级) 的知识目标中也指出要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估算教学,要将估算的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我们每天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计算教学中更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估算训练,总而言之,计算教学要做到“先估后算”。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上册乘法内容中的《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时,计算114×21,估计114×20=2280,114×21要比2280多一些,可能是2300多;如果估计成120×20=2400,那么114×21接近2400。这样的一个思考估算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动手进行笔算之前就已经确定好结果的大致取值范围,学生可以根据这个范围对笔算精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判断,这样一来计算的正确率也就随之而得到提高。
三、注重口述,明晰算理
明白算理是学生能计算正确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没有弄明白算理,那么,即使他一开始能算对题目,那也仅仅是一种假象。很多学生在后面的计算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基本都是跟没有明晰算理分不开。所以,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教师要结合题目先帮助学生明晰算理,让学生明白这样去进行计算的原因,这样做才能确切而有效地保证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俗话说:“言为心声。”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中发现让学生口述自己的思路步驟是学生梳理明晰算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计算的内容时,除了必要的写之外,可以提供一个平台给学生,让学生看着自己的计算过程说思路,这样有利于教师实时地了解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对题目的理解情况,从而可以真实地反馈出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的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当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14×21后,首先让学生说出:绕地球21圈需要的时间“114×21”,就是求21个114的和是多少,可以把21分开两步去求:先求出绕地球1圈的时间,再求出绕地球20圈的时间,最后再把两个积加起来。学生从这个说的过程就知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先两位数分开两部分,分两步去乘,第三步只要把两部分加起来就可以。通过这个说的过程,学生就能对照着竖式去理解每一步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的方法。而在处理计算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数位的对齐问题时,学生也容易理解用乘数的个位上的1去乘时,就是求了1圈的時间,即1个114得114个1,所以,得数中的4要和乘数1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2去乘时,就是求20圈的时间,即求出20个114得228个十,所以8要和2对齐写在十位上。
这样去进行计算教学,由说到算,再由算到说,让学生明晰算理,掌握算法,能让学生清清楚楚又明明白白地计算,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四、巧设练习,提升能力
我们在让学生明白了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础上,还要通过适量的合理的练习去进行巩固。 “熟能生巧”,计算技能的形成离不开有效的训练。学生在反复的计算练习过程中,可以更深地理解运算法则,熟练地快速地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养成好的计算习惯及思维方法。但是机械性的、无意义的重复练习会让学生对计算产生厌倦,从而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打折扣。如何练既不让学生厌烦又能提升计算的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把握住一个“度”,要精心地巧设练习,让每一个练习有它的针对性和目标性,练习内容还要突出层次性,同时重视练习形式的多样性,鼓励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避免单调的机械的无效训练。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中《精打细算》一课时,笔者对课堂练习进行了重新设计,充实了内容。笔者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第一关:“计算小能手”,基本训练题,算两个计算题,并说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第二关:“森林医生”,学生先找出两个竖式中的错误和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订正,这样既复习了计算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第三关:“我是生活小能手”,综合性的练习,计算两个文具店的价钱,比比哪个文具店的钢笔更便宜,这样的练习安排过程,突出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实用性。这样的练习安排变化,既能调动起各层次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同时有丰富了计算教学的内涵。
总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立足于四个方面: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计算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重视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感;注重口述计算过程,帮助学生明晰算理;精心巧设有趣的有层次的计算练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让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积累,真正回归扎实有效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还学生一个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让计算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创设情境;重视估算;注重口述;巧设练习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具备必要的计算能力是学生进行其他数学活动的基础,也是保证学生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把小学数学学习比喻成学武功,那么,计算就可谓是它的“童子功”。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形成概念、获取规律结论还是解决问题,这些统统都离不了计算的参与。尤其是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许多问题其实就是运算意义的实际应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普遍反映计算课难上,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不感兴趣,机械重复的练习消耗了大量的教学时间。那么,如何才能让计算教学“活”起来,让数学的计算教学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呢?笔者觉得应立足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增强内动力
以前包括现在还有不少的老师认为计算教学不就是计算方法的传授吗?只需要让学生会计算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因此,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常规的做法是:出示内容,示范计算,强调易错点,然后让学生照样画葫芦般去练习计算。殊不知,这样的授课方式和过程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没意思,所以,老师讲老师的,学生通常会觉得无趣而开小差。这个可以解释我们老师的困惑:明明计算题都不难的,但出错的学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多的原因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枯燥的抽象的计算教学课堂也变得气氛活跃、生机盎然起来呢?笔者觉得,需要对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造”,把抽象的数学变为“可视化”的数学。我们通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计算在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运用无非是购物了,特别是“买文具”更是每个学生都有的生活经验。把计算教学中的四则混合运算放到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购物环节的每一个步骤去理解计算的顺序,能给我们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的例题:
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
题目需要对笑笑列出的综合算式22×3 24÷4进行交流讨论怎么算。尽管根据经验学生已经记住了:在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这个只是学生机械性记住的要求,但为什么是这样要求的呢?原因他们是不明白的。所以在对这个例题进行教学时,笔者因地制宜在班里创设了一个相对真实的学生们都熟悉的《买文具》情境:笔者充当售货员,同时请出两位学生一起合作进行一个买文具的情境过程。两位学生一个从笔者手中购买了3个计算器,另一位学生只买一支钢笔。笔者请其他学生帮忙算一算两人一共要付给笔者多少钱?有了“看得见”的生活情境,学生很快就知道要先把每个人需要付的钱算出来,最后才相加。这样就可以算出两个一共要付笔者的钱了。这时,笔者接着追问:在计算22×3 24÷4的时候,计算了22×3后为什么不是先加上24再除以4呢?学生已经对刚才熟悉的情境了然于心了,所以都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因为22×3算出了买3个计算器的同学的钱,而24元是一盒钢笔的总价,不是要买的1支钢笔的钱,所以要先算24÷4求出1支钢笔的钱,最后才相加。趁此机会,笔者再让学生结合算式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算出的结果又是什么?通过这样的一个根据情境理解运算顺序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同时也能对老师强调的计算要点和注意的地方静心聆听,并能主动地把知识要点进行内化消化,这样也做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重视估算,培养数感
估算可以说是计算教学的“先锋官”。让学生对计算题目进行合理的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观察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思考方法,养成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新课标中也强调了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 (1-3年级)的知识目标中就指出了: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在数学思考目标中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第二学段( 4 - 6 年级) 的知识目标中也指出要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估算教学,要将估算的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我们每天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计算教学中更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估算训练,总而言之,计算教学要做到“先估后算”。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上册乘法内容中的《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时,计算114×21,估计114×20=2280,114×21要比2280多一些,可能是2300多;如果估计成120×20=2400,那么114×21接近2400。这样的一个思考估算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动手进行笔算之前就已经确定好结果的大致取值范围,学生可以根据这个范围对笔算精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判断,这样一来计算的正确率也就随之而得到提高。
三、注重口述,明晰算理
明白算理是学生能计算正确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没有弄明白算理,那么,即使他一开始能算对题目,那也仅仅是一种假象。很多学生在后面的计算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基本都是跟没有明晰算理分不开。所以,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教师要结合题目先帮助学生明晰算理,让学生明白这样去进行计算的原因,这样做才能确切而有效地保证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俗话说:“言为心声。”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中发现让学生口述自己的思路步驟是学生梳理明晰算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计算的内容时,除了必要的写之外,可以提供一个平台给学生,让学生看着自己的计算过程说思路,这样有利于教师实时地了解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对题目的理解情况,从而可以真实地反馈出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的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当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14×21后,首先让学生说出:绕地球21圈需要的时间“114×21”,就是求21个114的和是多少,可以把21分开两步去求:先求出绕地球1圈的时间,再求出绕地球20圈的时间,最后再把两个积加起来。学生从这个说的过程就知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先两位数分开两部分,分两步去乘,第三步只要把两部分加起来就可以。通过这个说的过程,学生就能对照着竖式去理解每一步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的方法。而在处理计算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数位的对齐问题时,学生也容易理解用乘数的个位上的1去乘时,就是求了1圈的時间,即1个114得114个1,所以,得数中的4要和乘数1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2去乘时,就是求20圈的时间,即求出20个114得228个十,所以8要和2对齐写在十位上。
这样去进行计算教学,由说到算,再由算到说,让学生明晰算理,掌握算法,能让学生清清楚楚又明明白白地计算,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四、巧设练习,提升能力
我们在让学生明白了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础上,还要通过适量的合理的练习去进行巩固。 “熟能生巧”,计算技能的形成离不开有效的训练。学生在反复的计算练习过程中,可以更深地理解运算法则,熟练地快速地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养成好的计算习惯及思维方法。但是机械性的、无意义的重复练习会让学生对计算产生厌倦,从而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打折扣。如何练既不让学生厌烦又能提升计算的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把握住一个“度”,要精心地巧设练习,让每一个练习有它的针对性和目标性,练习内容还要突出层次性,同时重视练习形式的多样性,鼓励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避免单调的机械的无效训练。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中《精打细算》一课时,笔者对课堂练习进行了重新设计,充实了内容。笔者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第一关:“计算小能手”,基本训练题,算两个计算题,并说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第二关:“森林医生”,学生先找出两个竖式中的错误和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订正,这样既复习了计算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第三关:“我是生活小能手”,综合性的练习,计算两个文具店的价钱,比比哪个文具店的钢笔更便宜,这样的练习安排过程,突出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实用性。这样的练习安排变化,既能调动起各层次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同时有丰富了计算教学的内涵。
总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立足于四个方面: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计算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重视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感;注重口述计算过程,帮助学生明晰算理;精心巧设有趣的有层次的计算练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让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积累,真正回归扎实有效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还学生一个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让计算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