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乐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势资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可使学生在参与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享受艺术,享受愉悦,满足心理的需求,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
一、学生身临心情愉悦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理论认为,环境对人的情绪会产生影响。因此,课堂的氛围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使学生心情愉悦的学习环境。
1.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老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接触,不要总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威严姿态去面对学生。我们何不将微笑带进课堂呢?课堂上,老师的微笑,可让学生倍感亲切,可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情趣,可使存有羞却心理的学生,变得落落大方。微笑让老师更容易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更亲近教师。反之学生带着一种紧张、压抑的心情来上课,能积极、主动吗?
2.融洽师生情感。
师生情感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唱歌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按自己的主观设计并按部就班地教学。老师应细心留意每个学生的眼神、表情,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师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心灵的沟通,使学生真正进入乐学的境界。
二、让学生经历唤起自信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在教学活动中,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可以说情感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它具有引发、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1.面向全体。
音乐课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有所收获。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特别关爱一些歌唱得好,乐理知识掌握得牢固,又爱表现自我的“特长生”。整个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是“特长生”,上台表演的是“特长生”,而大部分学生则都一直是在接受教学、观赏教学,自己参与和体验的比较少。结果这些“特长生”因为常常被老师关注而特别喜欢上音乐课,对自己也充满信心。其实学生都有希望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我们何不也关注一下那些胆小、怕羞、性格内向、不爱表露自己的学生呢?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持平爱的天平,给每位学生信任和鼓励、关怀与爱护,给每位学生表演自我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到在老师心目中的“我”,让他们在感受自我中增加信心,从而热爱歌唱。
2.因人施教。
唱歌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而应有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愿望来设计教学过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中存在差异,对于一些能自信地歌唱的学生,要求他们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对于一些对独立唱歌感到紧张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结伴演唱歌曲。不同的学生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会逐步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唱好一首歌。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唱歌潜能,使部分学困生和没有信心者减少对唱歌的恐惧,树立起唱歌的自信心。
3.唤起自信。
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更容易,他们之间的心灵界限更少有妨碍。一些学生在教师面前很胆小,很拘谨,很自卑,但在同学面前却很大胆,很活泼,很自信。老师可以经常利用学生之间的特殊情感组织学生开展好朋友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表演等集体活动,努力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己的集体大舞台,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尽情地唱、忘情地奏、入情地演。我们要用“放大镜”找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让一些自卑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存在,也有很多优点所在,让自信的光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由衷地唱出自信的歌!
三、让学生参与滋养心灵的实践活动
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入音乐,则必须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让他们感知音乐,认识音乐,获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我通过形式多样的且具儿童化、趣味化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音乐实践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领悟、体验。
《生活中的声音》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且知道声音有强有弱、有长有短。我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游戏淡化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玩中学”。 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不同的物品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玩一玩”和“说一说”这两个环节中表现得比较活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发现和感受声音的变化,去体验成功的快乐,纵观整个活动程序结构严谨、活而不乱,能收能放,使同学们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自己总结,自然建构了音乐知识。
音乐教学不仅使学生在“唱”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而且得到心灵的滋养。教师的教要从生活知识经验思考,从学生的情感需求思考,有时老师可通过对作品的力度、速度、音色、语气、情感等等富有感染力的声情并茂的示范,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作品有所感受、理解,从而产生表现作品的欲望。有时老师可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在歌唱实践中去亲身感受、理解作品的美,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陶冶情操,滋补心灵。
音乐教育注重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乐观向上的社会人。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艺术训练,可以消除学生心理的阴影,培养活泼乐观的性格,从而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更自信、更活泼、更健康。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对学生进行崇高的思想教育、培养陶冶学生的崇高品德和情操,都融入于优美动听的音乐之中,融进艺术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使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技巧技能的同时,获得音乐艺术给予的爱,唤起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使艺术美的甘露滋润学生的心灵。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七都小学 江苏】
一、学生身临心情愉悦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理论认为,环境对人的情绪会产生影响。因此,课堂的氛围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使学生心情愉悦的学习环境。
1.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老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接触,不要总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威严姿态去面对学生。我们何不将微笑带进课堂呢?课堂上,老师的微笑,可让学生倍感亲切,可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情趣,可使存有羞却心理的学生,变得落落大方。微笑让老师更容易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更亲近教师。反之学生带着一种紧张、压抑的心情来上课,能积极、主动吗?
2.融洽师生情感。
师生情感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唱歌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按自己的主观设计并按部就班地教学。老师应细心留意每个学生的眼神、表情,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师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心灵的沟通,使学生真正进入乐学的境界。
二、让学生经历唤起自信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在教学活动中,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可以说情感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它具有引发、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1.面向全体。
音乐课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有所收获。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特别关爱一些歌唱得好,乐理知识掌握得牢固,又爱表现自我的“特长生”。整个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是“特长生”,上台表演的是“特长生”,而大部分学生则都一直是在接受教学、观赏教学,自己参与和体验的比较少。结果这些“特长生”因为常常被老师关注而特别喜欢上音乐课,对自己也充满信心。其实学生都有希望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我们何不也关注一下那些胆小、怕羞、性格内向、不爱表露自己的学生呢?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持平爱的天平,给每位学生信任和鼓励、关怀与爱护,给每位学生表演自我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到在老师心目中的“我”,让他们在感受自我中增加信心,从而热爱歌唱。
2.因人施教。
唱歌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而应有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愿望来设计教学过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中存在差异,对于一些能自信地歌唱的学生,要求他们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对于一些对独立唱歌感到紧张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结伴演唱歌曲。不同的学生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会逐步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唱好一首歌。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唱歌潜能,使部分学困生和没有信心者减少对唱歌的恐惧,树立起唱歌的自信心。
3.唤起自信。
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更容易,他们之间的心灵界限更少有妨碍。一些学生在教师面前很胆小,很拘谨,很自卑,但在同学面前却很大胆,很活泼,很自信。老师可以经常利用学生之间的特殊情感组织学生开展好朋友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表演等集体活动,努力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己的集体大舞台,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尽情地唱、忘情地奏、入情地演。我们要用“放大镜”找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让一些自卑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存在,也有很多优点所在,让自信的光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由衷地唱出自信的歌!
三、让学生参与滋养心灵的实践活动
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入音乐,则必须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让他们感知音乐,认识音乐,获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我通过形式多样的且具儿童化、趣味化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音乐实践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领悟、体验。
《生活中的声音》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且知道声音有强有弱、有长有短。我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游戏淡化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玩中学”。 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不同的物品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玩一玩”和“说一说”这两个环节中表现得比较活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发现和感受声音的变化,去体验成功的快乐,纵观整个活动程序结构严谨、活而不乱,能收能放,使同学们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自己总结,自然建构了音乐知识。
音乐教学不仅使学生在“唱”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而且得到心灵的滋养。教师的教要从生活知识经验思考,从学生的情感需求思考,有时老师可通过对作品的力度、速度、音色、语气、情感等等富有感染力的声情并茂的示范,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作品有所感受、理解,从而产生表现作品的欲望。有时老师可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在歌唱实践中去亲身感受、理解作品的美,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陶冶情操,滋补心灵。
音乐教育注重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乐观向上的社会人。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艺术训练,可以消除学生心理的阴影,培养活泼乐观的性格,从而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更自信、更活泼、更健康。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对学生进行崇高的思想教育、培养陶冶学生的崇高品德和情操,都融入于优美动听的音乐之中,融进艺术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使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技巧技能的同时,获得音乐艺术给予的爱,唤起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使艺术美的甘露滋润学生的心灵。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七都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