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022-01
教改后的人教版物理教材把电学内容放在了力学之前学习,主要是考虑初中阶段可以从学生的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不过分强调学科的自身特点,尽可能多的联系生活实际而设计的教材体系结构,忽略了物理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许多概念仅从实用角度出发加以认识。
而我们很多教师由于历史的惯性,还保留着原来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导致教学与教材不配套。
为此我们需要仔细研究《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不单纯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学科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有些在物理学中十分重要的知识,如欧姆定律、串并联特点、电功、电功率,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并不强调;物理学中很重要的演绎能力,课标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中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十分显眼。
《新课程标准》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科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的介绍物理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严重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1.不是书上所有的内容都要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
2.不是书上所的字句都要求学生学懂、学会。
3.书上的个栏目都应得到重视。
4.改变相应的评价方式。
5.以《新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教学和检查教学的标准。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好“度”。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处理:
一、对电流概念的处理。电流概念十分抽象,它即摸不着又看不见,如何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电流的概念?
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摩擦起电现象入手,介绍了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其次介绍了有关电荷量、元电荷、自由电子、导体和绝缘体等概念,第三通过验电器演示电荷在金属导体中做定向移动的现象。从而为讲解电流的概念做铺垫,即知道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关于电流的方向,只要求学生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就是沿着“正极——用电器——负极”方向的。回避了电流方向与金属中的自由电子移动方向相反的教学难点。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是因为自由电子的實际运动方式跟我们头脑中“定向运动”这种经典模式相差很远。从而降低了教学难度,让学生在电流学习中侧重应用,而不拘泥于那些难于理解的物理学概念。
二、关于电路的教学:对于成年人来说,连接小电动机跟连接小灯泡、电铃好像是一回事,但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换一个新的用电器就是一次新的尝试。因此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各种电路的连接,然后启发他们思考:几次连接的电路有什么共同特征?从而总结出组成电路的四大要素: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三、对串联和并联电路不必追求定义的严谨,只需指出串、并联电路中用电器连接的特点。对于简单的电路图要求学生会看、会画,但不急于求成,一次到位。而采用在以后教学中逐步熟悉,逐步到位的方式进行。
四、对电压的教学处理:由于大多数学生通过生活认识了电压,而且来自生活中对电压的感觉与科学界定没有直接的冲突。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从雷电、起电机高压放电、生物放电现象、生活中的电现象入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知到纷繁的科学现象与电压的关系,知道要形成电流就必需要有电压。避免把基本概念教学过于学术化、概念化。注重学生理解概念,而不仅仅是背诵概念。
采用以上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主要是为了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逐步认识和理解世界。使学生在基本的科学探究中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我们每个教师都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中,不断的探究和完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教育改革事业添砖加瓦。
教改后的人教版物理教材把电学内容放在了力学之前学习,主要是考虑初中阶段可以从学生的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不过分强调学科的自身特点,尽可能多的联系生活实际而设计的教材体系结构,忽略了物理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许多概念仅从实用角度出发加以认识。
而我们很多教师由于历史的惯性,还保留着原来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导致教学与教材不配套。
为此我们需要仔细研究《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不单纯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学科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有些在物理学中十分重要的知识,如欧姆定律、串并联特点、电功、电功率,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并不强调;物理学中很重要的演绎能力,课标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中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十分显眼。
《新课程标准》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科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的介绍物理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严重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1.不是书上所有的内容都要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
2.不是书上所的字句都要求学生学懂、学会。
3.书上的个栏目都应得到重视。
4.改变相应的评价方式。
5.以《新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教学和检查教学的标准。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好“度”。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处理:
一、对电流概念的处理。电流概念十分抽象,它即摸不着又看不见,如何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电流的概念?
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摩擦起电现象入手,介绍了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其次介绍了有关电荷量、元电荷、自由电子、导体和绝缘体等概念,第三通过验电器演示电荷在金属导体中做定向移动的现象。从而为讲解电流的概念做铺垫,即知道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关于电流的方向,只要求学生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就是沿着“正极——用电器——负极”方向的。回避了电流方向与金属中的自由电子移动方向相反的教学难点。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是因为自由电子的實际运动方式跟我们头脑中“定向运动”这种经典模式相差很远。从而降低了教学难度,让学生在电流学习中侧重应用,而不拘泥于那些难于理解的物理学概念。
二、关于电路的教学:对于成年人来说,连接小电动机跟连接小灯泡、电铃好像是一回事,但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换一个新的用电器就是一次新的尝试。因此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各种电路的连接,然后启发他们思考:几次连接的电路有什么共同特征?从而总结出组成电路的四大要素: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三、对串联和并联电路不必追求定义的严谨,只需指出串、并联电路中用电器连接的特点。对于简单的电路图要求学生会看、会画,但不急于求成,一次到位。而采用在以后教学中逐步熟悉,逐步到位的方式进行。
四、对电压的教学处理:由于大多数学生通过生活认识了电压,而且来自生活中对电压的感觉与科学界定没有直接的冲突。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从雷电、起电机高压放电、生物放电现象、生活中的电现象入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知到纷繁的科学现象与电压的关系,知道要形成电流就必需要有电压。避免把基本概念教学过于学术化、概念化。注重学生理解概念,而不仅仅是背诵概念。
采用以上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主要是为了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逐步认识和理解世界。使学生在基本的科学探究中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我们每个教师都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中,不断的探究和完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教育改革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