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古诗词,让他们拥有一个诗词熏陶的童年,我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继承和发扬我国语文的“重美”“重情”“重积累”等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糅合现代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古诗词专题研究”“百诗颂中华”和“诗教”活动,在学生中掀起了诗教的热潮。
一、重视美的熏陶
1. 诵诗词,背诗词,享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重视美的熏陶与审美鉴赏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而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练,音韵和谐,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于朗读和背诵。人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在教学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处的意境。同时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得更准确,更富有感情,以体现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古诗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不管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练;古词无论是小令、中调,还是长调,不管是豪放词或是婉约词,同样讲究平仄、押韵,风格明朗,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忆,孩子们非常喜欢。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对偶工整,“时时”“恰恰”这样的叠词读起来更动听。教师只需给孩子们一个诵、背的平台,他们就能陶醉其中。
2. 品诗词,画诗词,领略意境美
品诗词,首先要让孩子们读懂诗句。结合注释,反复诵读,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抓住诗眼等都能让孩子很好地理解诗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朗读时,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要读重音。这样朗读,学生就能更好体会作者的心情,理解诗意就水到渠成了。
古诗词语言精练,内涵却无比丰富。如引导学生品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学生既能想象出“春风吹过,长江两岸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又能想象诗人王安石的家乡在春季里一片碧绿、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这样的品读,孩子们心中就会充满诗中描绘的画面。这时我们再引导他们把自己领略到的诗词的意境美画下来,通过画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让意境更加充实、完美。
二、引发情的体验
诗词是“情感火山爆发的岩浆”,因而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入情入境,与诗人同悲同喜,受到情感的熏陶。
由于古诗词富于音乐性,能吟可唱,所以我们教学时,可以把这些诗词与音乐艺术、民族乐器演奏结合起来,让孩子们用喜闻乐见的唱的形式去学,从而感受诗词的音乐美、情感美。如学《春晓》一诗,我结合小孩的特点,教一段配乐的诗来诵唱,孩子们兴趣盎然,很快就会唱了。轻快跳跃的旋律,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中充满童趣的意境中,真切地体会到了诗人在春天的夜里睡得香,一觉醒来听到到处是鸟叫声那种欢快的心情。
另外,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也渴望成为故事中的角色。我教学时利用角色表演,让孩子们渐渐进入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引起情感共鸣,体验诗词的情感美。如教《别董大》一诗时,可让孩子分别扮演高适和董大,演他们送别时的情景。孩子由于进入了角色,自然很容易就体会到他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以及高适劝慰和勉励董大的情深意切。我们教学古诗词时,适时恰当地运用演、唱的方法,孩子不仅乐学,也更容易体验到诗词的情感美,自然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关注文化积淀
课本的诗词有限,为了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诗词,我不局限于课本,而是引导孩子们走出课堂,让诗词教学与诗词诵读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
1. 开展“每周两诗活动”
每周利用两个早读的时间,由教师领读两首平时孩子们收集的古诗词,让孩子们在集体跟读中初步感悟诗意;然后每节语文课前诵读两遍,以求熟记在心,出口成章。
2. 定期开展诵诗竞赛
每个月在班中举行一次诵诗竞赛,让学生“比一比,谁背诵的古诗词最多,背得最有感情”。可在班中设“班中诗仙”“诵诗能手”等称号,以激发孩子们背诵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在班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的诗词诵读氛围。如此,让孩子们在诗情洋溢的诵诗比赛中受到熏陶,于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深化文化底蕴。
3. 开展古典诗词书画与表演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通道的信息比单通道的信息效果好得多,可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因此可以通过古诗词书画、古诗词表演,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过程中激发强烈的自我主体性,引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可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大体读懂诗意的基础上画一画,尤其是对于一些描写静物、风景的诗作,试着让学生用他们手中的纸和笔把自己想象中的诗词画面再现出来;对于一些词可以试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一番,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古诗词鲜明生动的形象。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重视美的熏陶
1. 诵诗词,背诗词,享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重视美的熏陶与审美鉴赏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而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练,音韵和谐,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于朗读和背诵。人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在教学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处的意境。同时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得更准确,更富有感情,以体现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古诗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不管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练;古词无论是小令、中调,还是长调,不管是豪放词或是婉约词,同样讲究平仄、押韵,风格明朗,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忆,孩子们非常喜欢。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对偶工整,“时时”“恰恰”这样的叠词读起来更动听。教师只需给孩子们一个诵、背的平台,他们就能陶醉其中。
2. 品诗词,画诗词,领略意境美
品诗词,首先要让孩子们读懂诗句。结合注释,反复诵读,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抓住诗眼等都能让孩子很好地理解诗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朗读时,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要读重音。这样朗读,学生就能更好体会作者的心情,理解诗意就水到渠成了。
古诗词语言精练,内涵却无比丰富。如引导学生品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学生既能想象出“春风吹过,长江两岸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又能想象诗人王安石的家乡在春季里一片碧绿、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这样的品读,孩子们心中就会充满诗中描绘的画面。这时我们再引导他们把自己领略到的诗词的意境美画下来,通过画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让意境更加充实、完美。
二、引发情的体验
诗词是“情感火山爆发的岩浆”,因而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入情入境,与诗人同悲同喜,受到情感的熏陶。
由于古诗词富于音乐性,能吟可唱,所以我们教学时,可以把这些诗词与音乐艺术、民族乐器演奏结合起来,让孩子们用喜闻乐见的唱的形式去学,从而感受诗词的音乐美、情感美。如学《春晓》一诗,我结合小孩的特点,教一段配乐的诗来诵唱,孩子们兴趣盎然,很快就会唱了。轻快跳跃的旋律,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中充满童趣的意境中,真切地体会到了诗人在春天的夜里睡得香,一觉醒来听到到处是鸟叫声那种欢快的心情。
另外,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也渴望成为故事中的角色。我教学时利用角色表演,让孩子们渐渐进入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引起情感共鸣,体验诗词的情感美。如教《别董大》一诗时,可让孩子分别扮演高适和董大,演他们送别时的情景。孩子由于进入了角色,自然很容易就体会到他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以及高适劝慰和勉励董大的情深意切。我们教学古诗词时,适时恰当地运用演、唱的方法,孩子不仅乐学,也更容易体验到诗词的情感美,自然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关注文化积淀
课本的诗词有限,为了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诗词,我不局限于课本,而是引导孩子们走出课堂,让诗词教学与诗词诵读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
1. 开展“每周两诗活动”
每周利用两个早读的时间,由教师领读两首平时孩子们收集的古诗词,让孩子们在集体跟读中初步感悟诗意;然后每节语文课前诵读两遍,以求熟记在心,出口成章。
2. 定期开展诵诗竞赛
每个月在班中举行一次诵诗竞赛,让学生“比一比,谁背诵的古诗词最多,背得最有感情”。可在班中设“班中诗仙”“诵诗能手”等称号,以激发孩子们背诵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在班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的诗词诵读氛围。如此,让孩子们在诗情洋溢的诵诗比赛中受到熏陶,于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深化文化底蕴。
3. 开展古典诗词书画与表演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通道的信息比单通道的信息效果好得多,可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因此可以通过古诗词书画、古诗词表演,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过程中激发强烈的自我主体性,引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可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大体读懂诗意的基础上画一画,尤其是对于一些描写静物、风景的诗作,试着让学生用他们手中的纸和笔把自己想象中的诗词画面再现出来;对于一些词可以试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一番,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古诗词鲜明生动的形象。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