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设计与反思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h491371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教学设计
  1.1教材分析
  《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是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前面两章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内容和学会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是本章第一节内容,由怎样测算家庭电费的话题切入课题,首先认识电能表,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又由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是通过电流做功实现的这一思路引出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定性得出电流做功跟电流、电压、时间都有关系.本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电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电功率内容的基础.
  1.2教学目标分析
  (1)结合实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能,知道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能简单描述电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2)学会家用电能表读数,会通过电能表测算家庭电费,树立节约用电的意识;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影响电流做功的相关因素,进一步认识控制变量法,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能运用W=UIt进行简单的计算.
  1.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从能量转换的角度认识电能;实验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1.4 学情分析
  学习者为九年级学生,学习本章之前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知识,熟悉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关系,学会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能够比较熟悉地运用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对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学生在知识方面、技能方面及信息处理能力方面都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基础.
  1.5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演示法:利用PPT展示家用电器实物图片,让学生了解电流做功过程就是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利用PPT展示各种电能表图片,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实物投影仪展示电能表实物及其使用.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对比,让学生了解在相同时间内,电流通过比较亮的灯泡做功多.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1.6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室一间配备有:电脑、实物投影仪.
  (2)电能表一个、家庭电路示教板一块、功率不同的电灯泡.
  (3)学生实验所需的电源、导线、阻值不同的小灯泡、开关、电流表、电压表.
  1.7教学过程
  1.9小结
  本节课学习需要用到前面所学习过的知识与方法,比如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等知识,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关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控制变量法,对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学生对这些内容都掌握得很好,上课过程中就会给这一部分学生造成困难,所以在分小组的时候考虑了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搭配,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老师也在巡视中适当地给予帮助指导.
  2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开课教师在备课、上课及课后评课时对这一节课产生了一些思考.
  (1)本节课从“怎样测算家庭电费”到“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渡是以往上课所遇到的一个难题,本节课尝试使其过渡自然,使整节课形成一个整体.第一课时没有用教材所提供的实验,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通过比较灯泡的亮度,判断电流做功的多少的实验.该实验安排在教师演示了使用电能表测量电灯消耗的电能实验之后,过渡自然.
  (2)教材提供的探究实验可以安排在第二课时学习.
  (3)学生对之前电路及欧姆定律的知识一定要掌握很好,否则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时会出现困难.又因为电路及欧姆定律的知识是中学物理的重点,建议本节课前再次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巩固.
  (4)教师演示及学生探究实验所用的灯泡的功率最好相差大一点,这样灯泡的亮度差别较大,便于直接观察对比.学生在观察灯泡亮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长时间盯着灯泡看,避免造成光线刺激眼睛.
  (5)电能表表盘比较小,不便于学生观察其转动,最好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展示.
  (6)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时所提出的电流、电阻、电压对电流做功有影响的猜想,教师的解释是电流、电压、电阻三者是互相关联的,只要其中两个确定,第三个就确定了,所以在探究实验时,只需要研究其中两个就可以了.我们这节课三者中选择探究电流和电压对电功的影响.这样的解释总感觉有点牵强,却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解决.留下这个问题,也希望有同行能给一些建议.
  (7)学生探究实验的电源最好用直流稳压电源,因为串、并联电路所需要的总电压不一样,如果用干电池不方便调节,也不能保证每节干电池都能提供1.5 V的电压.
  (8)本节课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应重点训练“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两个环节.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美国是在物理教学与物理学史相结合方面做得较早也是做得较好的国家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末,克洛尔夫(L.E.KLopfer)在对中学生的教育中引进了“科学事例的历史”,从60年代起,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美国掀起了课程改造运动,向传统教学发起了挑战.课程改造运动强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强调创造性教育的必要性.课程改造运动与现代教学论的研究相辅相成,在这期间,哈佛的卢福(F.J.Ruth
带电粒子进入特殊设置的磁场,可实现周期性的大回旋运动,其中方波形交变磁场和界面为圆形、正三角形、正方形的有界磁场在条件满足时能产生相同效果.  情境设定:①几何界面(圆形、正三角形、正方形)内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界面外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且足够大,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下同)通过界面的速度方向沿界面圆的半径r方向或垂直边界(以圆形界面为例,如图1(a)所示).②交变磁场足够大,规定垂直纸面向里为磁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1密度与质量  中国密度概念起源甚早,在〈汉书·食货志〉中记载“黄金方寸,而重一斤.”蕴含密度的起萌思想.早期重量与质量概念界定模糊,密度也曾冠名为比重(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即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重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重.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认识到质量与重量具有不同属性,因而密度概念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义:  即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density) .  物质的密度反映的是物质的
物理思想方法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别于基础知识.除基本的物理知识以外,其他思想方法都呈隐蔽形式,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渗透的时机,选择适当的方法,使学生能够领悟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下面是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几点策略.  策略一: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巧妙渗透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也是物理思想
期刊
本文以故事教学为例,探讨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对学生学习的作用,以及如何选择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教材开发的流程,并提炼了相应的课堂教学框架和实施策略,同时指出教师应关注学生乡土
物理试题的解答离不开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借助物理知识渗透考查数学能力是高考命题的永恒主题.可以说凡是中学阶段学到的数学知识,基本都可能成为解答物理试题中的数学工具.然而在高中阶段所遇到变加速情况下求瞬时速度和位移;电磁感应中非匀变速运动的切割磁感线求位移、能量等问题;由于高中阶段还没有接触到高等数学中的与积分相关的知识,所以这些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讲,成为一大难题.但是如果利用积分的思想,采用“微元
物理知识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被学生所内化,习题教学是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如何组织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呢?笔者认为习题教学应“求变”,通过变化,实现学生思维的跃迁和能力的提升.本文就“求变”策略结合教学实例进行简单的分析,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 转变问题表现形式  该“求变”策略,变化的是非本质物理属性,通过变化目的在于强化不同情境中所包含的稳定的物理属性(基本的物理模型),帮助学生树立
理论探讨rn3 教师“减负”的路径初探rn6 新时代卓越教师的专业定位和职业境界专题研究9“九年一贯制学校”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13 “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探索与实践1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