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疆是一个资源大区,又是一个农业大区,农业、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农村问题是影响新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在此,我们着重分析困扰农村发展的几个突出的问题,探寻解决农村问题的路径。
关键词:新疆;问题;路径
一、新疆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与全国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展。据统计,1978年新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19.17元,是全国平均值的98.9%,2005年为2 482 元,是全国平均值的76.3%,这种差距近年来仍在加剧。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也反映了农牧民实际收入的有限增长。198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1.87,1990年扩大到1:2.11,2006年扩大到1:3.21 ,这种扩大的趋势仍在继续。总的来看,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比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落后0.5到1个等级,大约落后十年。
2.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新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新疆乡镇企业发展起点低,水平低,规模小,对农村经济贡献份额小。2005年农村非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2.8 %,乡镇企业总产值占新疆社会总产值5.1 %,占新疆工业总产值13.7 %。新疆乡镇企业仍未成为新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因此,新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层次低,经济结构单一,农牧民除了在田间务农,上山放牧外,缺乏新的就业来源。这种状况直接反映了新疆农村产业结构低层次性,结构转换迟缓和结构效应不具明显优势特征。
3. 财政金融资金增长较快与农村资金严重不足并存。改革开放以后,财政金融资金收入持续增长,而新疆对农业的财政政策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调整,新疆财政支农支出不仅没有上升,还以较大的幅度下降。1978年的是20.17%,1994年的10.84%,1995年的8.77%,2005年的是1.74% , 造成了农村金融资金严重缺乏,大量资金流向城市。实践证明,农业越是向现代化发展,对资金投入的依赖和要求越高。在我国,农业作为回报率低的产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府调控和政策支持,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
4. 城乡二元体制,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分割管理办法,在城市与农村形成了不同的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以及公共财政制度,城乡二元金融制度等;农民在土地方面的权益没有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既造成了农民土地使用权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又制约了土地使用权的市场转让和交易,导致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市场难以发育。这种长期不公平的制度,一方面阻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将大量劳动力束缚在农业生产领域;另一方面,严重地阻碍了农村要素市场的发展,农业其他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资源等要素不断减少,单位劳动力的农业资源占有量减少。这种城乡二元体制不仅损害了农业本身的专业化分工和市场化进程、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更大弊端在于它阻碍了整个社会分工的演进,影响了整个经济效率,最终影响了社会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对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阻碍了农村市场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
5. 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日益暴露出不足。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我国农业的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依然很低,农产品的竞争力与国际竞争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现代农业建设的推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机制还不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的能力还比较弱,利益联结机制还有待完善。
6.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业服务,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一项长期重要政策。当前,要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管理,加快推进农业服务体系的改革创新;为农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新疆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和建立。产前服务的农资供销服务体系烟消云散,产中服务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停滞不前,产后服务的粮食收购服务系统生意冷淡。从根本上说,国家对农业服务部门过快的引入了市场机制,农村尚未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基础环境和对接机制,致使农业发展环境明显恶化。双层经营体制中集体统一经营功能和对专业化经营的积极作用,在新疆农村经济中远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7. 增产不增收的矛盾突出。一般来讲农民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可增加收入的目的。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新疆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产品市场逐渐成为买方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且我国农产品也未形成更合理的价格体制,中央财力的削弱,加大了宏观调控保护农民权益的难度,国家采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和提高农业投入等重大措施时力不从心。作为农业大省,新疆农民难以通过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再加上农民素质低影响农产品的升级换代,流通渠道不畅,流通体制弊端,又使农民不易取得或实现农产品销售收益。农民经济总费用的大幅提高,又蚕食了部分农业收益,突出了增产不增收的矛盾。
8.政策风险。由于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政策的调动、变动,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国家宏观利益与农民微观利益仍未找到合理的结合点,加之流通部门的趋利行为及流通环节的梗塞现象,近几年反复、交替出现“买难”、“卖难”、“棉花大战”等畸形、不规范市场行为传达了极不准确的市场信息,致使中央在宏观政策判断和决策上出现某些失误,将局部的阶段的阶段性供求失衡,误为总量过剩,造成政策多变。在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建立过程中,农民既要承受市场风险,又要承担政策风险,还要承受自然灾害风险,在本已是利微本小的弱质农业经营中,若仍不能在宏观政策上给农民以预期价,却控制不了农资价格,解决不了流通环节的问题,是极不了解农业稳定发展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尤其对新疆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形势更为严峻。
二、若干建议和对策思路
1.彻底清理各种不利于农业市场化进程和社会分工发展的政策、法律及法规,包括取消各种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措施,变限制农民流动为鼓励农民流动,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单位劳动力的农业资源占有量;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创新农村流转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有利于整个社会分工的发展、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市场化,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人均收入水平。
2.改革农村公共产品投资政策,加强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农村市场服务体系。采取各种措施培育农村市场,鼓励和帮助农民进入市场,从税收、信贷、投入、科技、服务等各个方面对农民参与市场活动加以鼓励和扶持;采取改善运输条件,建立农业绿色运输通道;建立高效、可信度高的农业信息体系等措施提高农村市场交易效率。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农村专业化分工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本。各种交通通信设施明显地改善了农产品流通条件,降低交易成本。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民就是因交通条件的阻碍,信息闭塞,一方面无法为特色产品开拓市场,当地农民无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加大农作物改良、特种农业技术的投入,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因为得不到就业的信息而滞留在家。改善边远地区的交通设施,有利于当地农民寻找更有利的比较优势,从事优势产业的专业化生产,吸引外部投资;同时有利于节省劳动力转移费用和降低转移风险。
3.完善农村市场法规和农业管理体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其发展需要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规范化环境。现在农产品购销政策和流通渠道缺乏连续性、稳定性,有的地方市场秩序混乱,欺行霸市、坑蒙拐骗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对市场进行不规则的干预。为农业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对减少交易费用、提高分工水平至关重要。
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当地资源优势和加工流通企业为依托,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较为完善的生产系统。从新疆的实际来看加快推进全区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应该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长期稳定的农村基本政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搞好流通为突破口,以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从区情实际出发,依托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全面实施以“一黑一白”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发展战略,巩固粮食基础产业,壮大棉花、畜牧、甜菜、制糖支柱产业,培植林果后备产业,开发特种种养产业、高科技绿色产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加快商品基地建设,支持各类龙头企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5.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农业市场化的实质是农业资源的配置由政府分配为主转向以市场配置为主,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农业、产销各环节中的作用,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农业的市场化直接的体现是农产品商品率的不断提高和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一方面依赖于市场需求的拉动,另一方面则是农业扩大市场供应的能力。此外,农业市场化意味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即农业生产方式从自给自足转向专业化生产。
6.走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增加农民收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两个转变就是劳动力在产业间转换。工业化带动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劳动力的转移又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带动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并最终实现城乡收入的均等化。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是解决“农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7. 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为提高农民参与市场和社会分工准备人力资源条件。抓好农民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统筹安排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体系。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的培训,不仅要包括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农业技术的培训,为农业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也还需要根据农民的意愿进行工业技术、服务技能方面的培训,以促进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这是提高社会分工水平的人力资源条件。
8.培育农业发展保护机制。例如,建立农业生产风险基金制度,主要用于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减产等的补贴;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立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信息网络。通过这些制度建设农业和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经济安全网,分散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降低以防止风险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新疆四十年》[z].中国统计出版社
[2]《新疆年鉴》2006[z].中国统计出版社
[3]张丽,“新疆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对策选择”[j].《新疆财经》1998.1
[4]戴宁祥,吴育范 “新疆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探索”[j],《事实求是》1999 NO.5(总第150期)
[5]阿不都热依木`哈力克 “西部大开发中新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j],《中国期刊网》
[6]李初升“社会分工和农业市场化”[j],《价值中国网》2004-07-26 14:17
[7]市农委(城乡)信息中心信息采编处 “创新农业组织制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三农在线》 2007-07-23
[8]新闻正文“浅议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我爱论文网》 2007-01-04
关键词:新疆;问题;路径
一、新疆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与全国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展。据统计,1978年新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19.17元,是全国平均值的98.9%,2005年为2 482 元,是全国平均值的76.3%,这种差距近年来仍在加剧。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也反映了农牧民实际收入的有限增长。198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1.87,1990年扩大到1:2.11,2006年扩大到1:3.21 ,这种扩大的趋势仍在继续。总的来看,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比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落后0.5到1个等级,大约落后十年。
2.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新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新疆乡镇企业发展起点低,水平低,规模小,对农村经济贡献份额小。2005年农村非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2.8 %,乡镇企业总产值占新疆社会总产值5.1 %,占新疆工业总产值13.7 %。新疆乡镇企业仍未成为新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因此,新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层次低,经济结构单一,农牧民除了在田间务农,上山放牧外,缺乏新的就业来源。这种状况直接反映了新疆农村产业结构低层次性,结构转换迟缓和结构效应不具明显优势特征。
3. 财政金融资金增长较快与农村资金严重不足并存。改革开放以后,财政金融资金收入持续增长,而新疆对农业的财政政策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调整,新疆财政支农支出不仅没有上升,还以较大的幅度下降。1978年的是20.17%,1994年的10.84%,1995年的8.77%,2005年的是1.74% , 造成了农村金融资金严重缺乏,大量资金流向城市。实践证明,农业越是向现代化发展,对资金投入的依赖和要求越高。在我国,农业作为回报率低的产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府调控和政策支持,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是不可能实现的。
4. 城乡二元体制,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分割管理办法,在城市与农村形成了不同的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以及公共财政制度,城乡二元金融制度等;农民在土地方面的权益没有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既造成了农民土地使用权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又制约了土地使用权的市场转让和交易,导致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市场难以发育。这种长期不公平的制度,一方面阻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将大量劳动力束缚在农业生产领域;另一方面,严重地阻碍了农村要素市场的发展,农业其他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资源等要素不断减少,单位劳动力的农业资源占有量减少。这种城乡二元体制不仅损害了农业本身的专业化分工和市场化进程、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更大弊端在于它阻碍了整个社会分工的演进,影响了整个经济效率,最终影响了社会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对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阻碍了农村市场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
5. 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日益暴露出不足。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我国农业的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依然很低,农产品的竞争力与国际竞争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现代农业建设的推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机制还不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的能力还比较弱,利益联结机制还有待完善。
6.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业服务,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一项长期重要政策。当前,要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管理,加快推进农业服务体系的改革创新;为农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新疆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和建立。产前服务的农资供销服务体系烟消云散,产中服务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停滞不前,产后服务的粮食收购服务系统生意冷淡。从根本上说,国家对农业服务部门过快的引入了市场机制,农村尚未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基础环境和对接机制,致使农业发展环境明显恶化。双层经营体制中集体统一经营功能和对专业化经营的积极作用,在新疆农村经济中远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7. 增产不增收的矛盾突出。一般来讲农民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可增加收入的目的。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新疆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产品市场逐渐成为买方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且我国农产品也未形成更合理的价格体制,中央财力的削弱,加大了宏观调控保护农民权益的难度,国家采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和提高农业投入等重大措施时力不从心。作为农业大省,新疆农民难以通过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再加上农民素质低影响农产品的升级换代,流通渠道不畅,流通体制弊端,又使农民不易取得或实现农产品销售收益。农民经济总费用的大幅提高,又蚕食了部分农业收益,突出了增产不增收的矛盾。
8.政策风险。由于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政策的调动、变动,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国家宏观利益与农民微观利益仍未找到合理的结合点,加之流通部门的趋利行为及流通环节的梗塞现象,近几年反复、交替出现“买难”、“卖难”、“棉花大战”等畸形、不规范市场行为传达了极不准确的市场信息,致使中央在宏观政策判断和决策上出现某些失误,将局部的阶段的阶段性供求失衡,误为总量过剩,造成政策多变。在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建立过程中,农民既要承受市场风险,又要承担政策风险,还要承受自然灾害风险,在本已是利微本小的弱质农业经营中,若仍不能在宏观政策上给农民以预期价,却控制不了农资价格,解决不了流通环节的问题,是极不了解农业稳定发展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尤其对新疆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形势更为严峻。
二、若干建议和对策思路
1.彻底清理各种不利于农业市场化进程和社会分工发展的政策、法律及法规,包括取消各种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措施,变限制农民流动为鼓励农民流动,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单位劳动力的农业资源占有量;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创新农村流转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有利于整个社会分工的发展、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市场化,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人均收入水平。
2.改革农村公共产品投资政策,加强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农村市场服务体系。采取各种措施培育农村市场,鼓励和帮助农民进入市场,从税收、信贷、投入、科技、服务等各个方面对农民参与市场活动加以鼓励和扶持;采取改善运输条件,建立农业绿色运输通道;建立高效、可信度高的农业信息体系等措施提高农村市场交易效率。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农村专业化分工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本。各种交通通信设施明显地改善了农产品流通条件,降低交易成本。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民就是因交通条件的阻碍,信息闭塞,一方面无法为特色产品开拓市场,当地农民无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加大农作物改良、特种农业技术的投入,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因为得不到就业的信息而滞留在家。改善边远地区的交通设施,有利于当地农民寻找更有利的比较优势,从事优势产业的专业化生产,吸引外部投资;同时有利于节省劳动力转移费用和降低转移风险。
3.完善农村市场法规和农业管理体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其发展需要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规范化环境。现在农产品购销政策和流通渠道缺乏连续性、稳定性,有的地方市场秩序混乱,欺行霸市、坑蒙拐骗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对市场进行不规则的干预。为农业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对减少交易费用、提高分工水平至关重要。
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当地资源优势和加工流通企业为依托,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较为完善的生产系统。从新疆的实际来看加快推进全区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应该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长期稳定的农村基本政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搞好流通为突破口,以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从区情实际出发,依托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全面实施以“一黑一白”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发展战略,巩固粮食基础产业,壮大棉花、畜牧、甜菜、制糖支柱产业,培植林果后备产业,开发特种种养产业、高科技绿色产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加快商品基地建设,支持各类龙头企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5.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农业市场化的实质是农业资源的配置由政府分配为主转向以市场配置为主,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农业、产销各环节中的作用,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农业的市场化直接的体现是农产品商品率的不断提高和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一方面依赖于市场需求的拉动,另一方面则是农业扩大市场供应的能力。此外,农业市场化意味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即农业生产方式从自给自足转向专业化生产。
6.走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增加农民收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两个转变就是劳动力在产业间转换。工业化带动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劳动力的转移又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带动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并最终实现城乡收入的均等化。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是解决“农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7. 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为提高农民参与市场和社会分工准备人力资源条件。抓好农民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统筹安排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体系。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的培训,不仅要包括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农业技术的培训,为农业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也还需要根据农民的意愿进行工业技术、服务技能方面的培训,以促进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这是提高社会分工水平的人力资源条件。
8.培育农业发展保护机制。例如,建立农业生产风险基金制度,主要用于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减产等的补贴;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立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信息网络。通过这些制度建设农业和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经济安全网,分散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降低以防止风险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新疆四十年》[z].中国统计出版社
[2]《新疆年鉴》2006[z].中国统计出版社
[3]张丽,“新疆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对策选择”[j].《新疆财经》1998.1
[4]戴宁祥,吴育范 “新疆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探索”[j],《事实求是》1999 NO.5(总第150期)
[5]阿不都热依木`哈力克 “西部大开发中新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j],《中国期刊网》
[6]李初升“社会分工和农业市场化”[j],《价值中国网》2004-07-26 14:17
[7]市农委(城乡)信息中心信息采编处 “创新农业组织制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三农在线》 2007-07-23
[8]新闻正文“浅议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我爱论文网》 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