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高效”几乎成了各行各业最青睐的名词,打造高效课堂自然也成了各级学校各位教师的“终极追求”。那么,到底该如何去打造高效课堂呢?在此援引这样三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自身有硬功;台上一分钟,台后有余功。这三句已足以说明其实现难度之大,需做的工作之多。在此我仅从“整合”这一角度谈谈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摸索及反思。
一,学科与学科问的整合
在我们语文日常教学中,这种整合可谓是屡见不鲜:如在分析文章主旨时,要做到知人论世,这要用上历史知识;在学习一些哲理性文章时,要运用到辩证法,这属于哲学范畴;在学习科普说明文有时还要借助于生物、地理等专业知识才能理解透彻;信息技术在平时教学中更是无处不在、无处不用。
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必需的,这样才能保证语文教学更顺利更圆满。但有些现象要引起我们注意,如有位老师讲《过秦论》时,用了整整一节课介绍秦国建立、发展、壮大、灭亡的史实,还让同学们探讨分析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老师讲得激情飞扬,学生听得如痴如狂,整节课似乎精彩纷呈,但过后却让人不觉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是历史课还是语文课亦或是开的故事会呢?再如:在课堂上,图片、音乐、影视等泛滥成灾,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其实我们观摩一节好课时会发现,他们对多媒体的使用只是在关键时刻的那几处而已。
总之,好的学科整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学科整合要体现主讲科目的学科特点,要挖掘学科整合的融合点,要短小精悍、切中要害,不可喧宾夺主,不可滥用。
二、学科内部模块结构的整合
众所周知,新教材采取“模块化”结构安排,即把整个教学内容系统分解成不同模块,它最大特征就是“化整为零”。其实我们仔细研究语文新课标同时可知,它最大的妙处又在于“聚零为整”,在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各个不同模块可以灵活组合。
还记得在高一下学期的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最大的感受就是“忙”和“累”,当时在期中考试之后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要求上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其中共48篇诗词古文,内容之多容量之大可想而知。我们老师上得一个个是汗流浃背、疲于奔命,在纷涌而至的新知识面前学生也是应接不暇,疲于应付,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直到教后仔细研究语文新课标后我们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缺乏的是这样的两次整合:
首先是课时安排上的整合。如:每一个单元都有加星号的课文,这就是说它次重要,可让学生自学,老师点到为止即可,重要课文一节两节甚至三到四节才上得完,如此一节半节就够了,这样时间自然就省了下来。
另外是内容的整合。每本书后面有表达交流和口语训练,表达交流我们可以整合一下,把四篇变成三篇抑或两篇集中完成;各篇中有许多交叉重合的地方,比如说口语交际,我们可把它们分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口语交际是平时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功在平时,用几节课专门来讲我想意义并不重大。 如此整合不仅有助于教学时间的科学分布,而且有利于知识的连贯和系统。当然,这要结合一定的情况而定,比如学科教学时间的安排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等,而前提是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吃透教纲。
三、新课标下三维目标的整合
在当前推广新课改之际,如果有人问我们新课改的实质是什么,相信我们都能不假思索地说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诸如此类的答案。的确,理论大体都知道,但它太抽象,操作起来似乎无从下手。我认为,从“三维目标”人手是一个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前为了考试,我们往往只重视知识掌握了多少,而忽略了其他。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老师占绝对主导地位,多在单方讲解,在直接灌输,而后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方法等环节往往为我们忽视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更是无暇顾及。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较普遍存在,实践证明,这只是种鼠目寸光急功近利的做法。
毋庸讳言,现在社会看重认可的仍是学生高考的成绩,所以我们平时教学仍要紧紧围绕高考这一指挥棒转。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课改只是摆设,相反,我们落实了新课改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考出更好的成绩。
如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传授文言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注重传授的过程和方法更加重要,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使人心灵得以净化震撼,试想,这种内化的人格魅力怎能不会迁移在学习上呢?磨刀不误砍柴功,事半功倍也可想而知了。
以下做法我相信大家会深有同感。如在教学中,一个好的导入、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语、一个逼真的情景的创造、一个有创意的问题的提出,一次师生角色的换位,一次真正的探讨交流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他们会变得积极主动,会在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能力。如此,不是更好地达到高考考出好成绩这一目的吗?
四、对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有效整合
语文知识既丰富多彩,又庞杂琐碎,我们要确实重视知识系统整合的功效。
在班上我经常向学生强调这样两句话:一句是,高楼大厦很壮观、宏伟,它却是由很多不起眼的一砖一瓦构建而成;另外一句是,那些不起眼的砖砖瓦瓦存在的价值,在于它最终要构成高楼大厦。
第一句话旨在强调字形、字音、标点符号等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第二句话旨在告诉同学们学习语文要有高的追求,达到高的格调,即语文素养的建立。
我们老师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平时教学中,不放过一个字形的写法一个字音的读法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要求学生有专门的练笔本经常练笔,如课文续写、课文改写、写周记日记;大力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课前三分钟、辩论赛、作文竞赛、诗歌朗诵等。
前两年听过一节课《我与地坛》,讲得非常成功,至今仍记忆犹新。整节课抓住一个核心问题,让学生找出文中使自己想落泪的细节,并请朗诵水平较好的学生读出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当读到最后,同学们已深深地被文中的母亲所打动,教师趁机引导,让学生在班上谈谈自己的母亲,同学们一个个饱含深情,动情处,无论谈的还是听的同学都潸然落泪,有了浓浓的情感作铺垫,教师更进一步再让学生写一写:妈妈,我想对你说……这节课很简明,但又让人玩味,它有效地将听说读写进行了整合,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本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无形之中建立。
当然,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基础体系到能力体系再到情感价值体系,最后达到综合素养的形成,而各种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整合利用尤为重要。
一,学科与学科问的整合
在我们语文日常教学中,这种整合可谓是屡见不鲜:如在分析文章主旨时,要做到知人论世,这要用上历史知识;在学习一些哲理性文章时,要运用到辩证法,这属于哲学范畴;在学习科普说明文有时还要借助于生物、地理等专业知识才能理解透彻;信息技术在平时教学中更是无处不在、无处不用。
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必需的,这样才能保证语文教学更顺利更圆满。但有些现象要引起我们注意,如有位老师讲《过秦论》时,用了整整一节课介绍秦国建立、发展、壮大、灭亡的史实,还让同学们探讨分析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老师讲得激情飞扬,学生听得如痴如狂,整节课似乎精彩纷呈,但过后却让人不觉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是历史课还是语文课亦或是开的故事会呢?再如:在课堂上,图片、音乐、影视等泛滥成灾,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其实我们观摩一节好课时会发现,他们对多媒体的使用只是在关键时刻的那几处而已。
总之,好的学科整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学科整合要体现主讲科目的学科特点,要挖掘学科整合的融合点,要短小精悍、切中要害,不可喧宾夺主,不可滥用。
二、学科内部模块结构的整合
众所周知,新教材采取“模块化”结构安排,即把整个教学内容系统分解成不同模块,它最大特征就是“化整为零”。其实我们仔细研究语文新课标同时可知,它最大的妙处又在于“聚零为整”,在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各个不同模块可以灵活组合。
还记得在高一下学期的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最大的感受就是“忙”和“累”,当时在期中考试之后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要求上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其中共48篇诗词古文,内容之多容量之大可想而知。我们老师上得一个个是汗流浃背、疲于奔命,在纷涌而至的新知识面前学生也是应接不暇,疲于应付,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直到教后仔细研究语文新课标后我们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缺乏的是这样的两次整合:
首先是课时安排上的整合。如:每一个单元都有加星号的课文,这就是说它次重要,可让学生自学,老师点到为止即可,重要课文一节两节甚至三到四节才上得完,如此一节半节就够了,这样时间自然就省了下来。
另外是内容的整合。每本书后面有表达交流和口语训练,表达交流我们可以整合一下,把四篇变成三篇抑或两篇集中完成;各篇中有许多交叉重合的地方,比如说口语交际,我们可把它们分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口语交际是平时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功在平时,用几节课专门来讲我想意义并不重大。 如此整合不仅有助于教学时间的科学分布,而且有利于知识的连贯和系统。当然,这要结合一定的情况而定,比如学科教学时间的安排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等,而前提是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吃透教纲。
三、新课标下三维目标的整合
在当前推广新课改之际,如果有人问我们新课改的实质是什么,相信我们都能不假思索地说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诸如此类的答案。的确,理论大体都知道,但它太抽象,操作起来似乎无从下手。我认为,从“三维目标”人手是一个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前为了考试,我们往往只重视知识掌握了多少,而忽略了其他。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老师占绝对主导地位,多在单方讲解,在直接灌输,而后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方法等环节往往为我们忽视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更是无暇顾及。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较普遍存在,实践证明,这只是种鼠目寸光急功近利的做法。
毋庸讳言,现在社会看重认可的仍是学生高考的成绩,所以我们平时教学仍要紧紧围绕高考这一指挥棒转。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课改只是摆设,相反,我们落实了新课改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考出更好的成绩。
如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传授文言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注重传授的过程和方法更加重要,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使人心灵得以净化震撼,试想,这种内化的人格魅力怎能不会迁移在学习上呢?磨刀不误砍柴功,事半功倍也可想而知了。
以下做法我相信大家会深有同感。如在教学中,一个好的导入、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语、一个逼真的情景的创造、一个有创意的问题的提出,一次师生角色的换位,一次真正的探讨交流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他们会变得积极主动,会在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能力。如此,不是更好地达到高考考出好成绩这一目的吗?
四、对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有效整合
语文知识既丰富多彩,又庞杂琐碎,我们要确实重视知识系统整合的功效。
在班上我经常向学生强调这样两句话:一句是,高楼大厦很壮观、宏伟,它却是由很多不起眼的一砖一瓦构建而成;另外一句是,那些不起眼的砖砖瓦瓦存在的价值,在于它最终要构成高楼大厦。
第一句话旨在强调字形、字音、标点符号等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第二句话旨在告诉同学们学习语文要有高的追求,达到高的格调,即语文素养的建立。
我们老师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平时教学中,不放过一个字形的写法一个字音的读法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要求学生有专门的练笔本经常练笔,如课文续写、课文改写、写周记日记;大力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课前三分钟、辩论赛、作文竞赛、诗歌朗诵等。
前两年听过一节课《我与地坛》,讲得非常成功,至今仍记忆犹新。整节课抓住一个核心问题,让学生找出文中使自己想落泪的细节,并请朗诵水平较好的学生读出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当读到最后,同学们已深深地被文中的母亲所打动,教师趁机引导,让学生在班上谈谈自己的母亲,同学们一个个饱含深情,动情处,无论谈的还是听的同学都潸然落泪,有了浓浓的情感作铺垫,教师更进一步再让学生写一写:妈妈,我想对你说……这节课很简明,但又让人玩味,它有效地将听说读写进行了整合,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本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无形之中建立。
当然,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基础体系到能力体系再到情感价值体系,最后达到综合素养的形成,而各种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整合利用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