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w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财富,它蕴涵着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的精神。从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来看,《史记》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高考优秀作文在巧妙运用《史记》素材上和语言锤炼上,为学生平时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收集,并指导学生进行模仿,以提高学生应试作文的写作能力。
  《(史记)选读》中的素材非常丰富,在高考的佳作中运用得很多,像司马迁、周公、孔子、项羽、刘邦、管仲、韩信等人的事迹都有运用到。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指导学生有效地去积累,会让学生一饱眼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让学生积累素材尤为重要,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累:
  
  一、积累《史记》中的名句名段,增加作文的文采
  
   史记中有大量的名句名段,如果学生能够把这些语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文中去,将使文章文采大增。所以在教学《史记》课文时,可以指导学生对所学的每篇课文进行整理,在作文指导时让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成语和名句进行写作。在教学中及时进行整理并把相关内容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记忆,并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尽量运用。作文评讲时,将学生用得比较好的句子进行展示交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史记》名句的兴趣,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史记)选读》中的经典名句可整理如下:
  钛史公自序》:
  昔西伯拘茭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四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鲁周公世家》: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将军列传》: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孔子世家》:
  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管仲列传》: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屈原列传》: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顷羽本纪》: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刺客列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天雨粟,马生角。
  《魏公子列传》: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史记》中的名句很多,要学生全部记住很难,所以挑选一些典型的句子反复运用到写作中去,作文的文学味会明显加强。另外在运用名句时也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应结合相关典故进行运用,这样才会运用得准确、合理,使《史记》内容成为作文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积累《史记》中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丰富作文写作素材
  
   高中作文教学以议论文为主,学生对议论文的论据积累比较薄弱,《史记》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无疑能成为议论文的优秀论据,比如司马迁忍辱写《史记》,可以论证“生与死”、“逆境与人才”、“残缺与完美”、“人生价值和位置”、“抉择”等话题;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论证“谦让”、“忠义孝顺”、“责任心”、“乐于奉献”、“万众同心”等话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史记》中一些典故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制作素材卡片,比如以“屈原”为例:
  
  素材1
  屈原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被君王疏远、流放。虽遭流放,但心里一直牵挂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惦念着国家的存亡。
  运用话题:忠君、爱国、责任、忧国忧民……
  
  素材2
  屈原忠君、爱民,矢志改革,触动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与顷襄王之弟令尹子兰和怀王之宠姬郑袖“作对”。他明知裙带风、枕边风的厉害,明知尽忠的危患,明知苟合取容于他们便会高官得做、骏马得骑,但他不忍舍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愿泡在大染缸里,宁肯站着死,不愿跪着苟活。
  运用话题:气节、坚持操守、出淤泥而不染、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
  
  素材3
  面对支离破碎的楚国,面对饥寒受苦的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屈原最终选择了死,以死明志,表明自己对操守的坚持、对理想的珍爱、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他作出了一个对自己的人格有提升意义的选择,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舍生取义的生活强者。
  运用话题:选择、位置、价值、舍生取义、走向高贵……
  
  素材4
  屈原追求美,追求人格的高洁,在整个世界都混浊的环境中保持自我的清白。他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笔下多用“香草”“美人”寄寓自己的高洁情操,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当理想破灭后,他为理想而殉身。
  运用话题:高洁情操、高标人格、追求完美、献身理想……
  
  素材5
  渔父面对尘世的纷扰,怡然自安。他来了,乘一叶扁舟,自然惬意;他走了,留给世界的是飘逸的背影,轻轻的,不带走一片云彩。“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他按照自己的处世法则愉快地生活着。
  运用话题:调节自我、恬淡自适、告别黑暗、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归宿、诗意的生活……
  以此为例,再把其他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制作成卡片。如此长期积累, 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使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永远清澈丰盈、汩汩流淌。
  
  三、学习《史记》中的写作方法。提高作文写作技巧
  
  在讲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如堕云里雾中,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的范文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把讲解课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1、从课文中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1)学习《史记》先抑后扬刻画人物的方法的。
  在记叙文写作时,学生往往不注意人物的出场,刻画人物缺少立体感,而《史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比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侯赢的出场,是通过魏公子请侯赢赴宴的大量铺垫中刻画人物的。通过铺垫,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这正是高中学生写复杂记叙文所需要的一种能力。
  (2)学习《史记》在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高中学生写复杂记叙文不能很好地处理情节和人物的关系,情节和人物经常是脱节的,而《史记》能很好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在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叙写“完璧归赵”这一故事时,随着故事的展开,故事情节波澜壮阔,而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等崇高品格随着情节的展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学习《史记》在主次分明的描述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有详有略,疏密相间,既可使文章平添几分波澜,又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学生在写作时很难对事件人物进行有效的详略得当的处理,而《史记》中对复杂多变的人物进行了合理的处理,给学生写作处理详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比如课文镰颇蔺相如列传》中,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将相合欢三件事情的叙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叙述详略分明的特点。
  
  2、从课文中学习夹叙夹议的语言风格
  《屈原列传》中,太史公“用情至深”,在对屈原一生经历的叙述中,动辄按捺不住情绪,出来议论几句,一抒胸臆。文章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鲜明地表现了司马迁对屈原的同情、景仰与热爱,也隐晦含蓄地表达了对汉武帝使他遭受屈辱的极大不满。学生在写复杂的记叙文的时候,如能在叙述中适时地加入议论,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好地升华文章的主题。
  学《(史记)选读》时,有效地把每日练笔和文本学习结合起来,边学边写,边写边悟,如学了《太史公自序》就让学生写“我眼中的司马迁”;学了《项羽本纪》就让学生写“末路英雄项羽”;学了《淮阴侯列传》就让学生写“我看韩信悲剧”等等。像这样的所感所悟,能激励学生积淀语感,完成由意到文,又由“文”到“言”的演化。
其他文献
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他还说:“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从我们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很值得我们为此开一个庆祝会,因为这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
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根除那种“伪交际”、“伪口语”、“伪教学”的症状,把我们的口语教学转向真正的一种学生生活,让这种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一、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我和孩子们的一堂口语交际课,我前几天先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细心观察春天到来时,你发现了什么?并说说有什么感受。这是我为了本单元的作文写“春”而布置的。我没有给孩子们透漏要写作文的事,我知道,一提起作文,孩子们不免有些不太喜欢,特别是
《语文课程标准》里的“平等对话”,强调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达到激活学生、激活教材、激活教师的目的。下面我结合几年的课堂教学谈一谈如何进行平等对话。  一.为他打开兴趣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在兴趣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系统通常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一方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斯多德语)”,另一方面,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认识水平和语言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普遍对作文怀有畏惧的心理,许多家长孩子为此头疼,教师也是怨声满天。尤其是三年级作文刚入门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作文本来是五味俱全的美味,如今成了苍白无味的蜡团,造成孩子消极作文的心理。如何让孩子轻松入门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勇当伯乐,善于发现亮点  1.降低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既需要精心预设,而动态生成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开放性的空间,动态性氛围,因而课前预设不管多充分,也难以估测到一些小插曲,小“意外”。对于这些预设之外的“意外”,教师是置之不理,还是相机诱导,这就显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机智。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要让课堂绽放光彩,焕发生命活力,教师需要及时捕捉动态资源,动态生成。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抓住生成资源,如何实现
在语文教学中,我将“随文识字”的理念融入到课文的学习中,看看通过我的实践,对学生理解记忆字词,帮助阅读是否起到帮助。教学的过程分为三大块:通过课文中的两个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导入课题;初读课文时,将字词与段落融合,相机理解,在朗读中识字,在识字中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书写并布置作业。  例1:  1.听儿童歌曲《丑小鸭》,出示歌词“鸭子、天鹅”,指名朗读  老师:观察加点字,你发现了什么
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入门的拐杖。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青少年由于是“有主动性的人”,所以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正因为兴趣被视为成就事业的先决条件,所以教师在启发学生作文时,也应千方百计调动起他们提笔的勇气和兴趣。自然,调动学生兴趣的做法,是贯穿在作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里的。比如要写一篇游记,命题前先引导学
文言文是汉语言文学长河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处处彰显着语言文学的魅力。语文既有极富人文情怀的一面又有现实工具的特点,这就决定着语文要比其他的科学更丰富多彩更趣意盎然。按道理来讲,学习文言文本该是件“乐事”,但教学中大部分高中生却对文言文“谈虎色变”、心生恐惧,这是为什么?  心态决定一切。学生的文言文学不好的根本原因在于怕学。为什么怕学?因为难学。如何让学生燃起的不是恐惧还是兴趣,我觉得要烧好这三把火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现在谈谈本人的点滴体会。  一、巧导入,激发兴趣。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