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滴水珠能折射一抹太阳的光辉,一篇作文可考查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说,最能折射学生言语文化素养水平与发展态势的,非作文这滴晶莹璀璨的水珠莫属。而如何切实提高写作教学的科学性?我们不能不作深刻的反思与积极的探索。
一、追求理性且道德的写作教学观
对考试的奴性顺从,对考分的过度倚重,催生了现时以应试为主的作文教学风,它让原本有高雅志趣、有庄严使命的写作课堂变成了纯粹的作文技巧训练场。有些教师为了学生在考试中获取一个虚高的分数,不惜无道德地演示、训练套作技巧,背弃了真正的写作教学旨趣。过度的技巧训练不但被见怪不怪、麻木不仁,反而被某些伪名师奉为成功秘诀、拿手绝活。写作教学该怎样进行?几乎成为语文教师的集体无意识!
摈弃纯技术主义是第一位的。大凡师范院校中文科班出身的教师都知道,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实用文写作,无病呻吟、纯技术主义、形式至上的“文”,感染力很弱,无时空穿透力,更无所谓文史价值。疯狂追逐作文技巧的作文教学时风,扭曲了正当的语文课程教学观,违背了社会基本道德,必须抛弃。
什么是理性的写作?中山大学陈子典教授在《写作大要新编》中指出:“写作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实践活动,作者有不得不说之意,不得不抒之情,才不得不通过写作来加以表达,这就是写作本身固有的本质,即自然质。”可见,遵循写作活动固有的本质的文本制作,才是理性的写作。
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尽如人意,可能是语文教育屡遭社会诟病的重要口子,当我们意识到纯技术主义这一作文教学法式不妥、不应当时,我们不仅追寻理性的写作教学观,而且寻求合乎道德的写作教学观。语文教育界应该奉行的德性写作教学观又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是要以教师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和以语文教学专业技术人员该有的专业品德与技能,去唤醒学生书面表达与交际的兴趣与冲动,让学生的写作成为真正的心灵歌唱。
二、引入写作的源头活水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让孩子们在快乐感受生活的氛围中成为生活的富有者,写作教学更应有“生活理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做的便是,尽一切可能打通学生的校园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引导作文的源头活水,逐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基于此认识,梳理社会热点时事,组织学生写时评报评,是我实验得最多而感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时事不仅是社会生活的“热点”,还能反映社会某一方面的本质或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阅读,让孩子自主地去补充时政背景知识,并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如近年来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就是一个可视为语文课程优良资源的时事。那晚会受奖的人事物件,无不是绝好的写作素材;每一个年度人物的颁奖辞,无不是言语表达的鲜活典范!笔者每年都会组织同学们收集相关材料,让他们“在自由的状态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方法之二是,要求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写随笔。随笔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有生活、有想法。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有了源头活水,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就有了,“作文撒谎”现象顺理成章得到有效遏制。
当然,“作文撒谎”是可作深入而辩证的分析的。其一,写作并非照相,实写与虚写本就要在艺术真实标准之下尽可能地结合;其二,不接通学生的校园生活与日常非校园生活,你要学生写既未曾直接体验又不曾间接体验的社会万象,不造进行必要的虚构,哪能完成作文任务呢?
三、规范写作,以读促写
“源头活水”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鲁迅曾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一篇文章应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大有讲究。这就是“以读促写”的写作教学思维。“读”的对象既有课内的,又有课外的。如在教学《行道树》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对“托物言志”写作手法作重点分析;在《羚羊木雕》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我又对“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的写法作重点分析等等,让学生通过阅读课的学习实实在在地知道写作的必要技巧。当然还要尽可能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扩大知识面,不断增强对文字的感觉,使写作能力在“牧养”下自然地得到提升。
回归朴实的写作教学立场,不仅要摈弃纯技术主义,要引进写作的源头活水,要贯通阅读教学,还要教给文本体式特征知识、有意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对自然和社会的敏锐观察力,教给言语行为的技术和言语交际的艺术等言语文化常识。当学生的阅读积累与真实生活体验达到一定水平,那些真正观察现实生活的学生、真正读书的学生、真正思考的学生、真正有表达欲望的学生必然能在考试中获得良好的分数。文风正了,文本内容充实了,我们语文教师才能还写作教学以科学性尊严。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刘伟林
一、追求理性且道德的写作教学观
对考试的奴性顺从,对考分的过度倚重,催生了现时以应试为主的作文教学风,它让原本有高雅志趣、有庄严使命的写作课堂变成了纯粹的作文技巧训练场。有些教师为了学生在考试中获取一个虚高的分数,不惜无道德地演示、训练套作技巧,背弃了真正的写作教学旨趣。过度的技巧训练不但被见怪不怪、麻木不仁,反而被某些伪名师奉为成功秘诀、拿手绝活。写作教学该怎样进行?几乎成为语文教师的集体无意识!
摈弃纯技术主义是第一位的。大凡师范院校中文科班出身的教师都知道,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实用文写作,无病呻吟、纯技术主义、形式至上的“文”,感染力很弱,无时空穿透力,更无所谓文史价值。疯狂追逐作文技巧的作文教学时风,扭曲了正当的语文课程教学观,违背了社会基本道德,必须抛弃。
什么是理性的写作?中山大学陈子典教授在《写作大要新编》中指出:“写作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实践活动,作者有不得不说之意,不得不抒之情,才不得不通过写作来加以表达,这就是写作本身固有的本质,即自然质。”可见,遵循写作活动固有的本质的文本制作,才是理性的写作。
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尽如人意,可能是语文教育屡遭社会诟病的重要口子,当我们意识到纯技术主义这一作文教学法式不妥、不应当时,我们不仅追寻理性的写作教学观,而且寻求合乎道德的写作教学观。语文教育界应该奉行的德性写作教学观又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是要以教师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和以语文教学专业技术人员该有的专业品德与技能,去唤醒学生书面表达与交际的兴趣与冲动,让学生的写作成为真正的心灵歌唱。
二、引入写作的源头活水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让孩子们在快乐感受生活的氛围中成为生活的富有者,写作教学更应有“生活理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做的便是,尽一切可能打通学生的校园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引导作文的源头活水,逐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基于此认识,梳理社会热点时事,组织学生写时评报评,是我实验得最多而感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时事不仅是社会生活的“热点”,还能反映社会某一方面的本质或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阅读,让孩子自主地去补充时政背景知识,并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如近年来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就是一个可视为语文课程优良资源的时事。那晚会受奖的人事物件,无不是绝好的写作素材;每一个年度人物的颁奖辞,无不是言语表达的鲜活典范!笔者每年都会组织同学们收集相关材料,让他们“在自由的状态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方法之二是,要求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写随笔。随笔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有生活、有想法。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有了源头活水,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就有了,“作文撒谎”现象顺理成章得到有效遏制。
当然,“作文撒谎”是可作深入而辩证的分析的。其一,写作并非照相,实写与虚写本就要在艺术真实标准之下尽可能地结合;其二,不接通学生的校园生活与日常非校园生活,你要学生写既未曾直接体验又不曾间接体验的社会万象,不造进行必要的虚构,哪能完成作文任务呢?
三、规范写作,以读促写
“源头活水”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鲁迅曾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一篇文章应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大有讲究。这就是“以读促写”的写作教学思维。“读”的对象既有课内的,又有课外的。如在教学《行道树》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对“托物言志”写作手法作重点分析;在《羚羊木雕》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我又对“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的写法作重点分析等等,让学生通过阅读课的学习实实在在地知道写作的必要技巧。当然还要尽可能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扩大知识面,不断增强对文字的感觉,使写作能力在“牧养”下自然地得到提升。
回归朴实的写作教学立场,不仅要摈弃纯技术主义,要引进写作的源头活水,要贯通阅读教学,还要教给文本体式特征知识、有意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对自然和社会的敏锐观察力,教给言语行为的技术和言语交际的艺术等言语文化常识。当学生的阅读积累与真实生活体验达到一定水平,那些真正观察现实生活的学生、真正读书的学生、真正思考的学生、真正有表达欲望的学生必然能在考试中获得良好的分数。文风正了,文本内容充实了,我们语文教师才能还写作教学以科学性尊严。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