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中感悟 在情境中体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l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以散文化的手法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 ,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之间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操劳,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文章的结尾部分语言委婉含蓄,是作者情感的高潮,是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地方,但也是学生最难以读“透”的地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亲密对话,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让课文中浓浓的祖孙情真正打动学生心灵,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呢?经过一次又一次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我觉得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情境中体验。
  课后反思,有四个教学片段令自己感受颇深。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提到的关于“牛”的剪纸,标上记号。(学生很快找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大屏幕呈现三个句子。)
  (生齐读句子)
  (1)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2)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驯的老牛背上。
  (3)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连接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师:老牛代表谁,小兔子代表谁?你觉得这三幅剪纸有什么深刻寓意?
  生1:老牛代表奶奶,小兔子代表“我”。
  生2:第一幅剪纸表示的意思是“我和姥姥是一家人,在一口锅里吃饭;第二幅剪纸表示的意思是姥姥很疼爱“我”这个顽皮的孙子,对“我”有求必应;第三幅剪纸表示的意思是姥姥舍不得“我”离开她。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姥姥对“我”的情感。
  (生大声、自由朗读)
  师:从“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期待”这些词你读出了什么?
  生1:我读出了姥姥对“我”的依依不舍。
  生2:我读出了姥姥对“我”的牵挂。
  生3:我读出了姥姥对“我”的期待。
  师:姥姥期待“我”什么?
  生4:姥姥期待“我”学业有成。
  生5:姥姥期待“我”早日回来。
  生6:姥姥期待“我”不要忘记她,不要忘记家乡。
  【片段三】
  师:请一位同学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感受“我”对姥姥的情感。谁愿意读?
  (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我”有没有辜负姥姥的期望?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我”没有辜负姥姥的期望,从“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可以看出来。
  【片段四】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老师也想试试。(音乐《相处岁月》响起,教师深情朗诵最后一自然段。教师诵读后,学生眼眶泪水盈盈。)
  师:同学们还想读吗?
  生(齐):想。
  师:老师也给你们配上音乐。
  (音乐《相处岁月》再次响起,学生有感情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读完这段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见了姥姥在村头盼望“我”回家的身影。
  生2:我仿佛看见了作者手里正拿着姥姥的剪纸在仔细端详。
  生3:我仿佛听见了姥姥在呼唤“我”的名字。
  音乐《晨曲》响起,老师模仿姥姥的口吻,深情地说:
  调皮外孙,你离开姥姥快一年了,姥姥想你呢!天气凉了,不要忘记添加衣服,千万别感冒。一人在外,要学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只有照顾好身体,才能好好学习呀!学好本领回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现在家乡变化可大了。
  你问姥姥的身体呀,姥姥身体可好呢。只是眼睛没有从前那么好使了。不过没有关系,这不会影响姥姥剪纸。你是知道的,姥姥即使不用眼睛,也是可以剪纸的。
  给你寄去剪纸一幅,姥姥要说的话呀就全在这幅剪纸里喽。
  情到深处泪自流。老师话音落下,此时已有很多学生泪水夺眶而出。趁着学生情到深处的时刻,老师布置拓展练习。
  师:现在你就是这位外孙,听了姥姥的话,肯定也有许多话要跟姥姥说。请你给远在家乡的姥姥写一封回信。
  (生写信)
  大部分学生只用了五分钟左右,就完成了一封300多字的回信,且语句生动,感情真挚,把听课的老师都打动了。
  读,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很大,而且读的要求逐渐提高,层层深入。首先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再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意”——读出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寓意、精髓以及言外之意;最后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情”——读出语言中所蕴涵的情感。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而感悟的基本方法是多读。读是发展语言的一种最经常也是最重要的手段。课堂应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际中走进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通过读让学生与文本多次面对面的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使课文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得以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本课教学的“预设”正是在这种理念中形成的。课堂上精彩的“生成”使我再次体会到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在集体评课时,教师们一致认为“片段四--创设情境,唤起情感,体验祖孙情深”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其作用不同一般。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
  1.“以乐(音乐)设境”。听课老师一致认为:教师精心选取的两段音乐--《相处岁月》《晨曲》与课文抒发的情感基调一致,渲染了课堂气氛 ,富有感染力。
  2.“以演(表演)设境”。教师扮演姥姥的角色,模仿姥姥的口吻说话,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抽象的语言顿时“活”起来了,儿童的情感和思维也“活”起来了。
  3.“以写(写信)设境”。在学生充分感悟语言后,走进文本,换位体验,把自己写给姥姥的回信读给大家听,一下子使课堂成了一次真实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那么,怎样才能让阅历很浅,缺乏生活体验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呢?通过本课教学,我觉得创设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一步一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
  还记得在一次教材培训中听教育专家高林生老师说过:“只有把文字所描述的场景还原、再现,把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知识产生共鸣;学生也只有发现知识间的相似性,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这次执教《姥姥的剪纸》,我对这段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作文命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质量的高低。命题切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能帮助学生写出充满童趣的作文。本文试图从童年、童心、童梦三个方面谈作文命题的策略。  一、童年——横看成岭侧成峰  学生们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注定了他们的童年也是不同的。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题材命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作文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教
[摘 要]“2014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观摩活动”的阅读教学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回答“与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后,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二是解决语文学习“怎么学”的问题;三是指导语文教学“怎么教”的方法。解决好阅读教学这三大问题,就是解决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观摩活动 阅读教学 语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节选自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散文《再返哥廷根》。这篇短文如同一朵清新的小花,课题好比富有内涵的格言,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情愫,心中总有涓涓细流在流淌。题眼“让”,衬托出花景的奇丽,凸显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族的奇特。  这单元的主题是异国风情。单元导读明确指出: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
[摘 要]课外阅读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村小学,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学生阅读基本上不动笔墨、方法单一、阅读面窄、阅读量少、阅读效果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为学生选择好书籍、营造读书的氛围、提供交流的平台,并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读书。  [关键词]阅读兴趣 阅读氛围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摘 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走向的主要参考依据。其落实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教学生成中落实目标。以《梅兰芳学艺》一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达成为例,浅析落实教学目标之策略,即落实教学目标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落实教学目标需要渗透学法指导,落实教学目标需要营造良好情境。  [关键词]生成;目标;实际;指导;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
[摘 要]在新课标指引下,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地向课外拓展延伸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语文教师教学时应适当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水乡歌》的教学可增加量词的训练,构建课文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练习表达等,以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拓展 延伸 学习空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8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摘 要]阅读教学应将重心聚焦在典型语段和语言句式上,引领学生积累表达策略,从而内化语言。课堂中要重揣摩,在自主发现中获得言语经验;重复述,在组织调配中促进语言积累;重历练,在实践运用中生成智慧,从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  [关键词]言语智慧 生成 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73  《恐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第
[摘 要]课堂教学实践就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实施途径。只有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以《生命桥》为例,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质疑能力;提出问题;激活思维;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1-0075-02、  【案例
[摘 要]要更好地把握学情,以学定教,就要在微课和前置性学习单上下功夫 。翻转课堂,针对学生的先学,分析取样,制定学习目标,让学生的学更有针对性。在实践中,我感受到翻转课堂的好处。  [关键词]把握学情;以学定教;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68-02  如何让课堂更加高效呢?课程整合是个关键。而在整合的过程中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此诗为理学家朱熹的名作,借半亩方塘的清澈如明镜,比喻读书获得的体验,揭示出读书有得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的境界。这首诗借景寓理,内涵丰富,引发许多人生的思考。  古诗教学是重在情还是重在理,这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就《观书有感》而言,景物为情理所在,也是理趣的根基,为此我抓住情理,学用结合,进行了巧妙的引导和设计。  “一疑”:巧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