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简易方程”,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解未知数是减数或除数的方程的教学,学生在解答这类方程时极易出错。
教材是这样安排的:第67页例1解方程x 3=9,第68页例2解方程3x=18,这两个方程都是只要一步就可以解出,是简易的方程,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紧接着第68页安排例3解方程20-x=9,解法如下:
20-x=9
解:20-x x=9 x
20=9 x
9 x=20
9 x-9=20-9
x=11
教材解这个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相等。分三步完成,第一步等式两边同时加上x,第二步等式两边交换位置,第三步等式两边同时减去9。显然,步骤多,会让学生眼花缭乱。学完例题后在第68页、69页的“做一做”里有解方程15- x=2,2.1÷x=3,(100-3 x)÷2=8,第71页的第7题中有解方程43- x=38,20- x=9,6.3÷x=7的练习。教材这样安排,一是要考虑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先解只有一步计算的简易方程,再到需要变形的稍复杂的方程,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应该容易掌握。二是考虑解这类方程的原理还是等式的性质,学生刚刚学过,容易记,也便于在教材编排时保持一贯性。三是考虑学习完例题后,也穿插了一些相关练习,使新知得到了巩固。按理说,这样教学下来,效果应当是很好的。
然而,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错误率高。主要原因是:1. 学生不认真观察。- x时,x为减数;÷x时,x为除数,学生不注意他们跟 x、×x的区别,依旧会简单地直接去掉常数项。2. 步骤多,写起来麻烦,也更容易错。由于学生普遍作业多时间紧,他们舍繁求简,潜意识里就会选择简单的算法,甚至会忽略这种算法对不对。3. 例题中没有未知数是除数的内容。这样在完成后面的作业诸如12.5÷x =2.5一类题目时,学生没有相关的经验积累,也没有可供参考的解题方法,直接就去解答,学生恐怕都不能正确地分析理解题目,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用方程两边同时×12.5来解答。4. 练习量还是偏少,量不够,知识得不到巩固,即便学会也容易忘记。
有没有更好一点的方法呢?下面的方法是众多老师的经验之谈,我把它推荐出来,供大家商榷。先将解未知数是减数或除数的方程单独列出一课来。教学从“被减数-减数=差”“被除数÷除数=商”这两个算式中找到新旧知识的链接点,推导出“减数=被减数-差”“除数=被除数÷商”。这都是低年级学过的知识,举几个例子复习一下,记忆几遍,就可以将它运用到解方程中去。出示:例3.解方程20-x=9。观察、分析:这是个什么算式?未知数在什么位置上?被减数是几?差是几?套用公式:减数=被减数-差。
解: x=20-9
x=11
这样解题只有一个步骤,做题速度快了,出错的可能性也小了。因为教材中没有未知数是除数的方程的例题,所以教学时要增补一个例题:解方程12÷x=4。学生可运用学法迁移进行学习,关键是找准未知数是在除数的位置上。套用公式:除数=被除数÷商。
解:x=12÷4
x=3
在上述探究之后归纳:关键就是要认真观察分析算式,准确判断出未知数是不是减数或者除数。接下来再设计一些习题,配合书上的相关练习对刚才的两个公式进行巩固加深,使解未知数是减数或除数的方程的方法固化。
这种教学方法,既有旧知作为支撑,步骤又简单,还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我和周围的老师都是用这种方法教学。从实际效果来看,相比教材上的方法,套用“减数=被减数-差”“除数=被除数÷商”公式的方法,学生运算速度更快,正确率更高,记忆时间更久。
责任编辑 罗 峰
教材是这样安排的:第67页例1解方程x 3=9,第68页例2解方程3x=18,这两个方程都是只要一步就可以解出,是简易的方程,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紧接着第68页安排例3解方程20-x=9,解法如下:
20-x=9
解:20-x x=9 x
20=9 x
9 x=20
9 x-9=20-9
x=11
教材解这个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相等。分三步完成,第一步等式两边同时加上x,第二步等式两边交换位置,第三步等式两边同时减去9。显然,步骤多,会让学生眼花缭乱。学完例题后在第68页、69页的“做一做”里有解方程15- x=2,2.1÷x=3,(100-3 x)÷2=8,第71页的第7题中有解方程43- x=38,20- x=9,6.3÷x=7的练习。教材这样安排,一是要考虑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先解只有一步计算的简易方程,再到需要变形的稍复杂的方程,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应该容易掌握。二是考虑解这类方程的原理还是等式的性质,学生刚刚学过,容易记,也便于在教材编排时保持一贯性。三是考虑学习完例题后,也穿插了一些相关练习,使新知得到了巩固。按理说,这样教学下来,效果应当是很好的。
然而,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错误率高。主要原因是:1. 学生不认真观察。- x时,x为减数;÷x时,x为除数,学生不注意他们跟 x、×x的区别,依旧会简单地直接去掉常数项。2. 步骤多,写起来麻烦,也更容易错。由于学生普遍作业多时间紧,他们舍繁求简,潜意识里就会选择简单的算法,甚至会忽略这种算法对不对。3. 例题中没有未知数是除数的内容。这样在完成后面的作业诸如12.5÷x =2.5一类题目时,学生没有相关的经验积累,也没有可供参考的解题方法,直接就去解答,学生恐怕都不能正确地分析理解题目,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用方程两边同时×12.5来解答。4. 练习量还是偏少,量不够,知识得不到巩固,即便学会也容易忘记。
有没有更好一点的方法呢?下面的方法是众多老师的经验之谈,我把它推荐出来,供大家商榷。先将解未知数是减数或除数的方程单独列出一课来。教学从“被减数-减数=差”“被除数÷除数=商”这两个算式中找到新旧知识的链接点,推导出“减数=被减数-差”“除数=被除数÷商”。这都是低年级学过的知识,举几个例子复习一下,记忆几遍,就可以将它运用到解方程中去。出示:例3.解方程20-x=9。观察、分析:这是个什么算式?未知数在什么位置上?被减数是几?差是几?套用公式:减数=被减数-差。
解: x=20-9
x=11
这样解题只有一个步骤,做题速度快了,出错的可能性也小了。因为教材中没有未知数是除数的方程的例题,所以教学时要增补一个例题:解方程12÷x=4。学生可运用学法迁移进行学习,关键是找准未知数是在除数的位置上。套用公式:除数=被除数÷商。
解:x=12÷4
x=3
在上述探究之后归纳:关键就是要认真观察分析算式,准确判断出未知数是不是减数或者除数。接下来再设计一些习题,配合书上的相关练习对刚才的两个公式进行巩固加深,使解未知数是减数或除数的方程的方法固化。
这种教学方法,既有旧知作为支撑,步骤又简单,还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我和周围的老师都是用这种方法教学。从实际效果来看,相比教材上的方法,套用“减数=被减数-差”“除数=被除数÷商”公式的方法,学生运算速度更快,正确率更高,记忆时间更久。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