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满足新世纪国家对“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的要求,笔者对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通过改进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病理学 实验教学 改革
病理学是一门以形态学改变为主的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病理学实践性较强,为满足新世纪国家对“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的要求,我们对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改革,具体如下: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教学手段
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让学生通过对大体标本的肉眼观察和病理组织切片的镜下观察来了解人体各器官系统病变的特点,使理论课上所讲授的内容通过实验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但这种实验教学手段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缺陷,如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标本的熟练程度较低,因此不易找到的观察位置,且耗时较多,极大地限制了实验课的教学容量;同时实验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逐个在镜下进行指点,在解决同一个问题上常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体标本的示教更是如此,每个带教教师每次只能带几个学生,同一标本需讲解很多次,且由于光线和观察角度的差异,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为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实验效率,我们把多媒体手段引入实验教学。课前教研室组织教师精心编排实验课教学用多媒体课件,课件中的图片主要来源于学生实验用标本和一些教研室在科研、对外服务、交流中获得的特殊标本。我们利用数码相机和病理图象分析系统拍摄了病理标本大体的形态结构,以及显微镜下从低倍到高倍、不同视野下的高清晰图片,并编辑成多媒体课件。通过这些图片的展示和讲解,学生可以很快了解当次实验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快捷、准确地在显微镜中找到相应的结构,便于学生对照观察和记忆,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果。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了一些少见的人体病理标本图片,编入实验课件展示给学生,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个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刻意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1.要求学生动手绘制病理图片。绘图记忆是形态学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亲手绘制病理图片,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是不可轻视的实验方法之一。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病理切片,然后对照镜下病变的组织器官结构绘制图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实验项目。传统的病理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项目,学生对照课本上的描述观察病理标本。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增设了实践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如“高脂血症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亲手设计实验,建立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动物解剖后再制备大中型动脉粥样硬化的大体及切片标本,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并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不但动脑而且动手,一步一步地精心操作,边干边摸索,总结失败原因和成功的经验,对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的病因及发生机制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实践性、综合性实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病理学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帮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质的飞跃;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还了解了一些病理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为日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定时开放实验室
因实验室平时利用率较高,目前我们的实验室开放主要安排在周末,提供给学生的除了病理学的大体标本和切片,还有正常组织学的切片。通过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所需观察的内容,一方面弥补了实验课时的不足,另一方面结合组织学切片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医学形态学课程的理论知识。
四、增加临床病例讨论
病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诊断疾病的能力,是病理学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每个章节我们精选一个来源于临床实际和尸检的病例,在实验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复习理论内容、查找资料、相互讨论。然后每次实验课我们利用一节课左右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讨论意见,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并以各个病例为切入点,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并在讨论中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之间的联系。通过临床病例讨论,锻炼了学生归纳、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他们自行获取及更新知识,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五、加强实验考核
通过对实验内容进行考核,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认真、积极和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实验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其中实验考试占20%,实验报告占5%,课堂讨论提问等占5%。实验考试主要通过观察显微镜下切片、看多媒体图片和辨别大体标本等多种形式,力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由于合理利用了考试制度的导向作用,学生们更加重视实验课,实验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实验教学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一环,有着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对病理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将不断完善和补充改革内容,使我们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杨景,方强,郭乔楠.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6,(2).
[3]贾雪梅,韩卉,李京培,沈韶辉.形态学中心实验室开放管理与实践.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1).
关键词:病理学 实验教学 改革
病理学是一门以形态学改变为主的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病理学实践性较强,为满足新世纪国家对“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的要求,我们对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改革,具体如下: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教学手段
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让学生通过对大体标本的肉眼观察和病理组织切片的镜下观察来了解人体各器官系统病变的特点,使理论课上所讲授的内容通过实验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但这种实验教学手段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缺陷,如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标本的熟练程度较低,因此不易找到的观察位置,且耗时较多,极大地限制了实验课的教学容量;同时实验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逐个在镜下进行指点,在解决同一个问题上常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体标本的示教更是如此,每个带教教师每次只能带几个学生,同一标本需讲解很多次,且由于光线和观察角度的差异,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为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实验效率,我们把多媒体手段引入实验教学。课前教研室组织教师精心编排实验课教学用多媒体课件,课件中的图片主要来源于学生实验用标本和一些教研室在科研、对外服务、交流中获得的特殊标本。我们利用数码相机和病理图象分析系统拍摄了病理标本大体的形态结构,以及显微镜下从低倍到高倍、不同视野下的高清晰图片,并编辑成多媒体课件。通过这些图片的展示和讲解,学生可以很快了解当次实验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快捷、准确地在显微镜中找到相应的结构,便于学生对照观察和记忆,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果。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了一些少见的人体病理标本图片,编入实验课件展示给学生,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个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刻意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1.要求学生动手绘制病理图片。绘图记忆是形态学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亲手绘制病理图片,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是不可轻视的实验方法之一。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病理切片,然后对照镜下病变的组织器官结构绘制图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实验项目。传统的病理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项目,学生对照课本上的描述观察病理标本。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增设了实践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如“高脂血症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亲手设计实验,建立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动物解剖后再制备大中型动脉粥样硬化的大体及切片标本,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并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不但动脑而且动手,一步一步地精心操作,边干边摸索,总结失败原因和成功的经验,对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的病因及发生机制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实践性、综合性实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病理学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帮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质的飞跃;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还了解了一些病理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为日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定时开放实验室
因实验室平时利用率较高,目前我们的实验室开放主要安排在周末,提供给学生的除了病理学的大体标本和切片,还有正常组织学的切片。通过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所需观察的内容,一方面弥补了实验课时的不足,另一方面结合组织学切片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医学形态学课程的理论知识。
四、增加临床病例讨论
病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诊断疾病的能力,是病理学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每个章节我们精选一个来源于临床实际和尸检的病例,在实验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复习理论内容、查找资料、相互讨论。然后每次实验课我们利用一节课左右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讨论意见,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并以各个病例为切入点,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并在讨论中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之间的联系。通过临床病例讨论,锻炼了学生归纳、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他们自行获取及更新知识,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五、加强实验考核
通过对实验内容进行考核,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认真、积极和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实验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其中实验考试占20%,实验报告占5%,课堂讨论提问等占5%。实验考试主要通过观察显微镜下切片、看多媒体图片和辨别大体标本等多种形式,力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由于合理利用了考试制度的导向作用,学生们更加重视实验课,实验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实验教学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一环,有着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对病理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将不断完善和补充改革内容,使我们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杨景,方强,郭乔楠.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6,(2).
[3]贾雪梅,韩卉,李京培,沈韶辉.形态学中心实验室开放管理与实践.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