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做中学”是由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并在当代高等工程教育实践中得以延伸的一种教学方法论。该方法涉及工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并强调教学过程中存在有效综合学习的具体项目以及做与学两个环节的相互促动。本文结合化学工程各专业特点,探讨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对文献查阅与实践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意义和应用。
关键词: 做中学 教学方法论 化学工程 文献查阅与实践
1.引言
我国经济要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需要培养大批“上手快,后劲足”的青年工程师。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和产学脱节的问题,因而极大地影响了青年工程师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探讨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最近,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在其最新研究成果中特别强调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认为在当代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应当将工程职业实践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职业道德、学术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1]。
“做中学”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提出的教学理论[2]。杜威认为:学习是行动的副产品,教师要通过“做”来促使学生思考,继而“学”得知识。围绕“做中学”,杜威提出了教育的三点主张:“教育即成长,学校即社会,以儿童为中心”。崔国福等在解析杜威“做中学”思想的理论根源时认为,“做中学”从根本上是一种探求学习的理论[3]。探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生存而获得经验,因而在教学设计上,要求教育者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将课堂与社会统一化,以实践促学习。由此可见,相对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这对于提高当代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而言意义非凡。王新民等认为杜威的教育理念在当代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使教育者重新思考教育目标、探究课程和教学方法和坚持教育实验[4]。
化学化工文献查阅与实践是一门专门培养学生使用先进的科技查新手段,获取、分析和利用先进科技信息,以更好地解决生产和科研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该课程实践性极强且应用领域极广,掌握该课程将有助于学生培养终生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当代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五大能力之一。基于此,本文结合化工类专业特点,探讨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对文献查阅与实践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意义和应用。
2.基于“做中学”的教学改革实践
本课程是面向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等化工类专业的一门兼顾理论和实践的选修课,只有32课时。基于上述特点,笔者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讲课过程中注重讲解化学科技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各种数据库和信息资源的基本检索和使用方法及当前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领域内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动向和新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利用现有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在毕业以后能够适应本专业领域内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基于“做中学”理念的教学实践如下。
(1)开放性教学
文献查阅与实践,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工具课。作为工具,它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同时也需要其它专业领域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其教学内容必然与其它课程之间有活跃的相互交流。例如:在讲解网络CA时,要加入化学制图软件Chemdraw的使用介绍,同时也要增加专业英语的专项练习和基础化学知识的回顾等等。又如:在讲解专利文献时,必须加入专利法和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相关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开放性势必会带动学生在学习其它课程时对本课程知识的应用。例如:学生参与网络教学时用到的是淮海工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信息资源,学生解决化工类专业课疑难问题要查询的专业数据库和专业文献等。这样,学生在“学”其它课程的过程中,就不由自主地“实践”了文献查阅的过程,而在“学”文献查阅知识时,又相应地“实践”了其他专业课程,久而久之,就将学到的文献查阅的技能转化为一种终生学习技能并实践到工作与生活中。
(2)功能性教学
“学以致用”是我国教育的传统理念之一,目标性明确或者“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深受学生喜爱。在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教学的功能性,教学目标直指学生科研、学生毕业论文创作乃至学生创业。例如:在实践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对学校图书馆的现场考察以及对数字图书馆的网络调研,了解并撰写淮海工学院信息资源调查报告。这不仅使学生对本校信息资源有了全面详尽的了解,有助于其下一步的学习,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考察能力和报告能力。在专利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主创作一项外观设计专利(如商标、会徽等)并撰写相关专利申请书,让学生从简单地“学”专利直接过渡到“做”专利,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只学不练”的模式,使学生在创作中巩固知识并提高技能。最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教学与学生毕业论文的创作丝丝相扣。由于该课程开课时间正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实践期,学生在论文的设计、完成及最终成文的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用到大量文献查阅的知识。因此,部分实践环节的素材即取自学生正在进行的毕业设计。例如:在美国化学文献检索实践中,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课题展开调研。而课程的结业论文即是撰写一篇以学生的论文设计为题的综述,这一综述不仅极大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课题,找到解决课题疑难的方法,同时本身就可以成为其毕业论文的一部分,从而使学生直接享受到实践带来的成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实践的热情。
(3)案例和视频教学
“留心处处皆学问”。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信息无处不在的社会。学生在学校进行专业学习之余,会自发地投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但是这种学习往往是盲目而效率低下的,通常会形成“外行看热闹”的局面。如何将学生在社会中的自发学习充分利用起来,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做中学”理念的又一崭新思维。而案例和视频教学正在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文献查阅的技能在科研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时时留意产生在身边的科技信息。例如:针对科技期刊《科学》刊登华南虎事件,来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期刊查询方法,强调科学创作的严谨性和实时性;针对2004年中美电池诉讼案,引导学生认识专利权的立体防护和专利的维权知识,强调专利申请的时效性和地域性;针对美剧《越狱》有关情节,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信息调研来源、信息调研、分析和使用过程,强调对信息的合理合法的灵活利用。总之,案例和视频教学以其生动鲜活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分析、表现、创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技能,并将这种技能继而应用到社会中去,充分做到了“学社会,做社会”。这对于拓宽本科生的专业思维,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4)成果展示和网上交流
在传统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实验结果往往是验证性的。而本课程的所有学生作品都具有原创性的特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果展示和网上交流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还能使学生从他人的展示中得到二次学习的机会,在展示与交流中取经学习。
结语
“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将工程职业实践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把它引入到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化学工程专业领域教学是可行的。通过对文献查阅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例如:加强教学内容的开放交流性和服务功能化,引入案例和视频教学、增加成果展示和网上交流等实践环节),笔者认为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基本贯彻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达到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课程结束后通过网络评教系统数据显示: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参考文献:
[1]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2]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崔国富,朱美英.“从做中学”与教育的生存论解读——枉威实用主义生存论学习与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4):15-19.
[4]王新民,王莹.杜威教育思想述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84-86.
关键词: 做中学 教学方法论 化学工程 文献查阅与实践
1.引言
我国经济要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需要培养大批“上手快,后劲足”的青年工程师。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和产学脱节的问题,因而极大地影响了青年工程师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探讨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最近,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在其最新研究成果中特别强调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认为在当代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应当将工程职业实践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职业道德、学术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1]。
“做中学”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提出的教学理论[2]。杜威认为:学习是行动的副产品,教师要通过“做”来促使学生思考,继而“学”得知识。围绕“做中学”,杜威提出了教育的三点主张:“教育即成长,学校即社会,以儿童为中心”。崔国福等在解析杜威“做中学”思想的理论根源时认为,“做中学”从根本上是一种探求学习的理论[3]。探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生存而获得经验,因而在教学设计上,要求教育者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将课堂与社会统一化,以实践促学习。由此可见,相对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这对于提高当代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而言意义非凡。王新民等认为杜威的教育理念在当代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使教育者重新思考教育目标、探究课程和教学方法和坚持教育实验[4]。
化学化工文献查阅与实践是一门专门培养学生使用先进的科技查新手段,获取、分析和利用先进科技信息,以更好地解决生产和科研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该课程实践性极强且应用领域极广,掌握该课程将有助于学生培养终生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当代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五大能力之一。基于此,本文结合化工类专业特点,探讨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对文献查阅与实践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意义和应用。
2.基于“做中学”的教学改革实践
本课程是面向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等化工类专业的一门兼顾理论和实践的选修课,只有32课时。基于上述特点,笔者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讲课过程中注重讲解化学科技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各种数据库和信息资源的基本检索和使用方法及当前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领域内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动向和新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利用现有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在毕业以后能够适应本专业领域内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基于“做中学”理念的教学实践如下。
(1)开放性教学
文献查阅与实践,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工具课。作为工具,它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同时也需要其它专业领域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其教学内容必然与其它课程之间有活跃的相互交流。例如:在讲解网络CA时,要加入化学制图软件Chemdraw的使用介绍,同时也要增加专业英语的专项练习和基础化学知识的回顾等等。又如:在讲解专利文献时,必须加入专利法和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相关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开放性势必会带动学生在学习其它课程时对本课程知识的应用。例如:学生参与网络教学时用到的是淮海工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信息资源,学生解决化工类专业课疑难问题要查询的专业数据库和专业文献等。这样,学生在“学”其它课程的过程中,就不由自主地“实践”了文献查阅的过程,而在“学”文献查阅知识时,又相应地“实践”了其他专业课程,久而久之,就将学到的文献查阅的技能转化为一种终生学习技能并实践到工作与生活中。
(2)功能性教学
“学以致用”是我国教育的传统理念之一,目标性明确或者“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深受学生喜爱。在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教学的功能性,教学目标直指学生科研、学生毕业论文创作乃至学生创业。例如:在实践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对学校图书馆的现场考察以及对数字图书馆的网络调研,了解并撰写淮海工学院信息资源调查报告。这不仅使学生对本校信息资源有了全面详尽的了解,有助于其下一步的学习,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考察能力和报告能力。在专利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主创作一项外观设计专利(如商标、会徽等)并撰写相关专利申请书,让学生从简单地“学”专利直接过渡到“做”专利,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只学不练”的模式,使学生在创作中巩固知识并提高技能。最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教学与学生毕业论文的创作丝丝相扣。由于该课程开课时间正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实践期,学生在论文的设计、完成及最终成文的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用到大量文献查阅的知识。因此,部分实践环节的素材即取自学生正在进行的毕业设计。例如:在美国化学文献检索实践中,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课题展开调研。而课程的结业论文即是撰写一篇以学生的论文设计为题的综述,这一综述不仅极大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课题,找到解决课题疑难的方法,同时本身就可以成为其毕业论文的一部分,从而使学生直接享受到实践带来的成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实践的热情。
(3)案例和视频教学
“留心处处皆学问”。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信息无处不在的社会。学生在学校进行专业学习之余,会自发地投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但是这种学习往往是盲目而效率低下的,通常会形成“外行看热闹”的局面。如何将学生在社会中的自发学习充分利用起来,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做中学”理念的又一崭新思维。而案例和视频教学正在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文献查阅的技能在科研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时时留意产生在身边的科技信息。例如:针对科技期刊《科学》刊登华南虎事件,来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期刊查询方法,强调科学创作的严谨性和实时性;针对2004年中美电池诉讼案,引导学生认识专利权的立体防护和专利的维权知识,强调专利申请的时效性和地域性;针对美剧《越狱》有关情节,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信息调研来源、信息调研、分析和使用过程,强调对信息的合理合法的灵活利用。总之,案例和视频教学以其生动鲜活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分析、表现、创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技能,并将这种技能继而应用到社会中去,充分做到了“学社会,做社会”。这对于拓宽本科生的专业思维,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4)成果展示和网上交流
在传统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实验结果往往是验证性的。而本课程的所有学生作品都具有原创性的特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果展示和网上交流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还能使学生从他人的展示中得到二次学习的机会,在展示与交流中取经学习。
结语
“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将工程职业实践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把它引入到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化学工程专业领域教学是可行的。通过对文献查阅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例如:加强教学内容的开放交流性和服务功能化,引入案例和视频教学、增加成果展示和网上交流等实践环节),笔者认为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基本贯彻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达到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课程结束后通过网络评教系统数据显示: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参考文献:
[1]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2]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崔国富,朱美英.“从做中学”与教育的生存论解读——枉威实用主义生存论学习与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4):15-19.
[4]王新民,王莹.杜威教育思想述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