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发展数学思维,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成就事业的起点。所以,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跨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必须有计划、有意识地开始进行。不过,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都比较弱。如何才能让他们顺利地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数学思考”中对第一学段的信息呈现有明确的指导:学生能“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收集有用信息”、“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这就要求教师、教材只对信息进行粗加工甚至不加工就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主动寻找、选择有用信息,合理使用。而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收集题目中的有用信息。一年级的小朋友对于图片本身比较感兴趣。图上的人物、花草让他们感到新奇,漂亮,而对于图片所传达的信息不太重视,因此要引导他们逐步观察,找出有用信息。其次让学生联想信息之间的关系,选择有用信息。如:一年级下册第95页一题:
(1)小芳两次一共跳了多少下?
(2)小刚第二次比第一次少跳多少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我在教学时先不出示问题,而是问:“看到以上信息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他们每人跳了两次”、“小芳第一次比第二次跳的少”、“小刚第一次比第二次多跳5下”、“第一次小芳比小刚跳的少”、“第二次小芳也比小刚跳的少”……接着我问:“要求小芳两次一共跳了多少下,我们需要哪两个信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然就会选择“第一次35下,第二次38下”,从而顺利解决问题。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头脑中自然地建立了信息之间的联系,那么根据问题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就加强了,同时也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打下了基础。
二、调动思维。提出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而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方式,儿童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会动脑筋,逐步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充分肯定新颖想法、独到见解,形成一种学生敢想敢问的氛围。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73页第10题,呈现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场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观察讨论,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但是,在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些没有实际意义,还有一些是不需要解决、一眼就能看出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呢?所以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筛选问题。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全部写出来,进行分类,让学生讨论哪些是数学问题,哪些问题提得好?为什么?学生经过思考、比较、讨论,明确了今后的提问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所有学生都能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初步形成问题意识。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地将原来所学的有关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这个过程是一个运用数学知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儿童的本性爱动,好奇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尝试,所以实践活动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通过做一做、说一说、辩一辩、评一评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十几减九”时,教材出现的是小猴卖桃的情境图,我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还剩多少个桃?”引导学生列出“13—9”这个算式,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或与同学讨论,运用自己的经验主动探究算法,并组织学生交流、总结算法。学生有的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有的先从10个里去掉9个,剩下的1个和盒子外面的3个合成4个;有的先减外面的3个,再减盒子里6个,还剩下4个;还有的从9 4=13想到13—9=4。这些多样的算法既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这样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如教学“假日小队”后,结合我们学校举办的“21假日小队”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小队的活动情况,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让同学们通过自己探究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做不仅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还使学生能运用自己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有用的,感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给学生提供活动、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强化问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数学思考”中对第一学段的信息呈现有明确的指导:学生能“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收集有用信息”、“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这就要求教师、教材只对信息进行粗加工甚至不加工就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主动寻找、选择有用信息,合理使用。而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收集题目中的有用信息。一年级的小朋友对于图片本身比较感兴趣。图上的人物、花草让他们感到新奇,漂亮,而对于图片所传达的信息不太重视,因此要引导他们逐步观察,找出有用信息。其次让学生联想信息之间的关系,选择有用信息。如:一年级下册第95页一题:
(1)小芳两次一共跳了多少下?
(2)小刚第二次比第一次少跳多少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我在教学时先不出示问题,而是问:“看到以上信息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他们每人跳了两次”、“小芳第一次比第二次跳的少”、“小刚第一次比第二次多跳5下”、“第一次小芳比小刚跳的少”、“第二次小芳也比小刚跳的少”……接着我问:“要求小芳两次一共跳了多少下,我们需要哪两个信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然就会选择“第一次35下,第二次38下”,从而顺利解决问题。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头脑中自然地建立了信息之间的联系,那么根据问题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就加强了,同时也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打下了基础。
二、调动思维。提出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而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方式,儿童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会动脑筋,逐步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充分肯定新颖想法、独到见解,形成一种学生敢想敢问的氛围。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73页第10题,呈现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场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观察讨论,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但是,在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些没有实际意义,还有一些是不需要解决、一眼就能看出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呢?所以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筛选问题。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全部写出来,进行分类,让学生讨论哪些是数学问题,哪些问题提得好?为什么?学生经过思考、比较、讨论,明确了今后的提问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所有学生都能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初步形成问题意识。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地将原来所学的有关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这个过程是一个运用数学知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儿童的本性爱动,好奇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尝试,所以实践活动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通过做一做、说一说、辩一辩、评一评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十几减九”时,教材出现的是小猴卖桃的情境图,我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还剩多少个桃?”引导学生列出“13—9”这个算式,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或与同学讨论,运用自己的经验主动探究算法,并组织学生交流、总结算法。学生有的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有的先从10个里去掉9个,剩下的1个和盒子外面的3个合成4个;有的先减外面的3个,再减盒子里6个,还剩下4个;还有的从9 4=13想到13—9=4。这些多样的算法既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这样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如教学“假日小队”后,结合我们学校举办的“21假日小队”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小队的活动情况,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让同学们通过自己探究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做不仅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还使学生能运用自己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有用的,感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给学生提供活动、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强化问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