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转换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各高校都在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这一形势下,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在高校学生成才发展与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切实提高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质量,规范课程教学,笔者认为,其核心和关键是确立就业指导课程目标体系。本研究从分析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入手,尝试对构建既符合社会需求又满足学生需要的就业指导课教学目标体系做初步探讨。
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
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目前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高校,在教学形式上大多还停留在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上,理论性的内容偏多,课堂也缺乏互动体验,多样化、市场化、信息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还未形成,使学生感到就业指导课空洞的内容太多,对他们不实用,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课程体系不全,缺少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课还主要集中在高年级进行,低年级学生很少得到就业方面的指导,而且内容也多以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为主,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从学生刚进校门就应该开始的分阶段、有重点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尚未形成,还没有做到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3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很多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倾向,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而不是为了给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类高校通常采取在毕业班集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填鸭式教学,想一朝之际解决所有问题,使职业指导课程变成了应对面试的指导,忽视了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素质的培养,也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种“快餐式”安排忽略了大学生的职业准备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等到临近毕业才开始进行临渴掘井式的就业指导,学生面对社会已经非常明确的就业需求,只能根据现有条件在少数几种职业中做出选择,往往无所适从。
4缺少个性化指导
对于将要踏入社会的毕业生们,由于他们在心理方面和职业规划方面存在许多疑惑和不适,这时就需要一种将职业生涯和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性化指导,然而目前不少高校因为课程安排时间短,师资缺乏等因素,一般是100-200人左右,甚至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由于专业不同、上课的学生人数众多,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效果不佳,多数同学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怎样做,导致就业指导课缺乏了实效。
上述几点反映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上,课程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据,是设计教学活动过程的指针,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句话,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活动的指南。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课确立科学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是完善其课程建设的首要前提。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设立的要求
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活动的指南,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核心宗旨的具体体现和分解落实,因此,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有一定的要求。
1目标的设立应适当
所谓适当就是目标的深度、广度要适中,既要落实各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等上位目标要求,又要照顾学生实际。太宽,不能显示本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特色;太窄,则会对总的培养目标产生影响,就会以其小失其大;过低,会达不到专业课程体系所规定的要求,使本课程无法实现其在总的课程框架中的意义;过高,会脱离学生实际,反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课程教学目标应当全面考虑,统筹兼顾,宽窄相宜,高低恰当。
2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课程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甚至包括课堂实际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因此,设立的目标一定要有具体和可操作性,能够对以上几个方面都有具体、明确的规范、导向和约束。做到具体而不空泛,明确而不罗嗦,概括而不模糊,能够直接指导课程教学活动。缺乏操作性,就会使课程教学变成怎么上、上什么、上多少、上得怎么样缺乏评判依据和标准。
3目标的设立应注意阶段性
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目标的设立应在总的课程目标导引下,根据学生所处年级特点和不同阶段出现的具体问题分别确立大学各阶段的阶段教学目标。各个阶段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现实需要相符合,有所侧重,充分反映各阶段的特点,体现目标的针对性;各个阶段目标的设置要注意承上启下,有层次地对待、体现目标的可操作性。
4目标的设立应注意差异性
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的制订中还要注意不同群体学生的差异。在高校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特殊群体,比如贫困生群体和女性学生群体。对于这两类比较典型的特殊群体,应该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在教学目标确立上有不同的侧重。对贫困学生可增加自主创业意识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创业观念,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创业能力;对于女性学生群体可增加职业与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思考教育,帮助她们及早认识到协调这二者关系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三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课程教学目标是指某一课程经教学后使学生达到的应知、应会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服从于专业培养目标。高校就业指导课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具体落实到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为宗旨,从而构建满足学生成才发展需要的培养体系。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通过就业指导课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合理的就业观,形成自我职业规划和发展意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学校指导下,培养学生自觉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必要的职业生存和拓展能力。这一总体目标可以分解到大学的不同阶段,建立各阶段的分支目标,由这一系列的阶段性目标构成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
1大一课程
一年级属于职业定向的基础教育阶段,其课程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认识,唤醒他们的职业发展愿望,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生涯定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盲目为明智,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此阶段主要是意识唤醒阶段。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大学成长目标;指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理解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具体内容应该涵盖探索自我、探索职业社会、职业基础知识、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关系、职业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等。
2大二、大三课程
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和提高阶段,其课程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培养团队精神,学习求职知识和技能,为就业与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达到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目的。此阶段的课程安排应该突出实践环节,在职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社会,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化意识和素质,如主动性、责任心、诚实、团队协作等,这些素质几乎是每种职业活动、每个组织都需要的通用职业素质,应该作为大学生职业准备的重要方面。
根据这些目标,在教学中主要包括团队创建、职业化素养、求职择业方法技巧、社会实践指导、创业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就业礼仪培训等内容。
3大四课程
这一阶段主要是大学生求职的热身和实施阶段,其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应该突出其实践性与实用性,应该针对毕业生双选会等用人单位的招聘面试进行求职前的强化培训以及就职后的成才和发展谋略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后规划,谋求新发展,实现人生目标。因此,本阶段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意识,进行有效的择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规划。
根据这一目标,在教学中主要包括就业政策法规指导、择业心理辅导、职场生存和发展指导、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指导等。
高校人才培养事关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事关社会稳定,情系千家万户,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任重道远,而这其中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影响这门课程的有效实施。因此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目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社会用人需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现实需要等诸方面,从而构建科学的就业指导课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落实,进一步推进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
参 考 文 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高海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几点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3]王政忠.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
[4]谢珊.“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高教探索,2007(3).
[5]张洁.构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的原则[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6]韦香竹.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有效形式[J].河池学院学报,2008(8).
[7]王洋.本刊调查:就业指导课“对口不对味”[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0).
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
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目前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高校,在教学形式上大多还停留在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上,理论性的内容偏多,课堂也缺乏互动体验,多样化、市场化、信息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还未形成,使学生感到就业指导课空洞的内容太多,对他们不实用,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课程体系不全,缺少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课还主要集中在高年级进行,低年级学生很少得到就业方面的指导,而且内容也多以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为主,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从学生刚进校门就应该开始的分阶段、有重点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尚未形成,还没有做到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3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很多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倾向,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而不是为了给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类高校通常采取在毕业班集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填鸭式教学,想一朝之际解决所有问题,使职业指导课程变成了应对面试的指导,忽视了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素质的培养,也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种“快餐式”安排忽略了大学生的职业准备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等到临近毕业才开始进行临渴掘井式的就业指导,学生面对社会已经非常明确的就业需求,只能根据现有条件在少数几种职业中做出选择,往往无所适从。
4缺少个性化指导
对于将要踏入社会的毕业生们,由于他们在心理方面和职业规划方面存在许多疑惑和不适,这时就需要一种将职业生涯和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性化指导,然而目前不少高校因为课程安排时间短,师资缺乏等因素,一般是100-200人左右,甚至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由于专业不同、上课的学生人数众多,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效果不佳,多数同学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怎样做,导致就业指导课缺乏了实效。
上述几点反映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上,课程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据,是设计教学活动过程的指针,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句话,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活动的指南。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课确立科学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是完善其课程建设的首要前提。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设立的要求
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活动的指南,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核心宗旨的具体体现和分解落实,因此,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有一定的要求。
1目标的设立应适当
所谓适当就是目标的深度、广度要适中,既要落实各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等上位目标要求,又要照顾学生实际。太宽,不能显示本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特色;太窄,则会对总的培养目标产生影响,就会以其小失其大;过低,会达不到专业课程体系所规定的要求,使本课程无法实现其在总的课程框架中的意义;过高,会脱离学生实际,反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课程教学目标应当全面考虑,统筹兼顾,宽窄相宜,高低恰当。
2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课程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甚至包括课堂实际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因此,设立的目标一定要有具体和可操作性,能够对以上几个方面都有具体、明确的规范、导向和约束。做到具体而不空泛,明确而不罗嗦,概括而不模糊,能够直接指导课程教学活动。缺乏操作性,就会使课程教学变成怎么上、上什么、上多少、上得怎么样缺乏评判依据和标准。
3目标的设立应注意阶段性
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目标的设立应在总的课程目标导引下,根据学生所处年级特点和不同阶段出现的具体问题分别确立大学各阶段的阶段教学目标。各个阶段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现实需要相符合,有所侧重,充分反映各阶段的特点,体现目标的针对性;各个阶段目标的设置要注意承上启下,有层次地对待、体现目标的可操作性。
4目标的设立应注意差异性
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的制订中还要注意不同群体学生的差异。在高校学生中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特殊群体,比如贫困生群体和女性学生群体。对于这两类比较典型的特殊群体,应该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在教学目标确立上有不同的侧重。对贫困学生可增加自主创业意识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创业观念,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创业能力;对于女性学生群体可增加职业与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思考教育,帮助她们及早认识到协调这二者关系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三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课程教学目标是指某一课程经教学后使学生达到的应知、应会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服从于专业培养目标。高校就业指导课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具体落实到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为宗旨,从而构建满足学生成才发展需要的培养体系。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通过就业指导课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合理的就业观,形成自我职业规划和发展意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学校指导下,培养学生自觉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必要的职业生存和拓展能力。这一总体目标可以分解到大学的不同阶段,建立各阶段的分支目标,由这一系列的阶段性目标构成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
1大一课程
一年级属于职业定向的基础教育阶段,其课程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认识,唤醒他们的职业发展愿望,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生涯定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盲目为明智,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此阶段主要是意识唤醒阶段。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大学成长目标;指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理解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具体内容应该涵盖探索自我、探索职业社会、职业基础知识、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关系、职业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等。
2大二、大三课程
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和提高阶段,其课程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培养团队精神,学习求职知识和技能,为就业与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达到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目的。此阶段的课程安排应该突出实践环节,在职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社会,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化意识和素质,如主动性、责任心、诚实、团队协作等,这些素质几乎是每种职业活动、每个组织都需要的通用职业素质,应该作为大学生职业准备的重要方面。
根据这些目标,在教学中主要包括团队创建、职业化素养、求职择业方法技巧、社会实践指导、创业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就业礼仪培训等内容。
3大四课程
这一阶段主要是大学生求职的热身和实施阶段,其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应该突出其实践性与实用性,应该针对毕业生双选会等用人单位的招聘面试进行求职前的强化培训以及就职后的成才和发展谋略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后规划,谋求新发展,实现人生目标。因此,本阶段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意识,进行有效的择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规划。
根据这一目标,在教学中主要包括就业政策法规指导、择业心理辅导、职场生存和发展指导、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指导等。
高校人才培养事关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事关社会稳定,情系千家万户,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任重道远,而这其中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影响这门课程的有效实施。因此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目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社会用人需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现实需要等诸方面,从而构建科学的就业指导课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落实,进一步推进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
参 考 文 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高海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几点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3]王政忠.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
[4]谢珊.“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高教探索,2007(3).
[5]张洁.构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的原则[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6]韦香竹.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有效形式[J].河池学院学报,2008(8).
[7]王洋.本刊调查:就业指导课“对口不对味”[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