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ddKT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感悟、品味和运用,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精神,学习课文写法。“咬文嚼字”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更多地应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紧扣中心词,运用看图观察、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想象练说、感情朗读等多种途径,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下面,以《梅兰芳学艺》一课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 看剧照视屏,走近梅兰芳
  1. (出示梅兰芳剧照)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板书:梅兰芳)(出示梅兰芳生活照)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小朋友们,这也是梅兰芳。他是一位先生,而在京剧舞台上却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真是让人佩服呀!想听一听梅兰芳的演唱吗?(放一段《贵妃醉酒》视屏)
  2. 同学们被梅兰芳的精湛表演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他怎么会演得这么好,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咬文嚼字”要讲究兴趣、兴致的激发。学生们对梅兰芳或许知之甚少,这里通过运用观照片、看视屏,让他们走近梅兰芳,对梅兰芳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学第1自然段,初知梅兰芳
  1. 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的时候,师傅却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这是为什么呢?请小朋友自由轻声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找找原因。
  【设计意图】 选择恰当明确的“对话话题”是“咬文嚼字”的策略与方法。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在矛盾中被激发的,一个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小时候怎么被师傅认为“不是唱戏的料子”呢?这个问题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2. 生自读课文后交流:“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1) 理解“没有神儿”。(出示梅兰芳小时候的照片)师介绍:梅兰芳小时候是近视眼,眼皮下垂,遇到风还总是流泪,这就叫“眼睛没有神儿”。
  【设计意图】 儿童对词语的感悟和理解离不开生活的实际和情景,“咬文嚼字”也如此。学生对“没有神儿”这个词语的理解存在难度,通过梅兰芳小时候的照片,让学生观察感受什么叫“没有神儿”。因为学生眼前有了形象的画面,理解就容易多了。
  (2) 京剧演员的眼睛很重要,可梅兰芳的眼睛没有神儿,所以,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
  (3) 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料子”吗?你们看,老师外面穿的衣服是用布做的,这布就是做衣服的料子;里面穿的是毛衣,毛线就是编织毛衣的料子。那这里“不是唱戏的料子”意思是说什么呢?(不适合唱戏,不具备唱戏的条件)
  (4) 当师傅看到小梅兰芳的这双眼睛,会怎么想、怎么说?
  (5) 师傅说的话大家都读懂了,谁能用“因为……所以……”连起来说说这句话? 出示句式:
  A.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 ,是因为 。
  B. 因为梅兰芳 ,所以师傅说他 。
  3. 小朋友说得都很好,相信小朋友一定能把第1自然段读得更好!(齐读)
  【设计意图】 咬嚼感知“料子”一词,这里运用了三种咬嚼品析的方法:一是联系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实物帮助理解;二是句式说练——让学生明白“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三是朗读感悟——轻轻拿起书,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 学习第2、3自然段,走近梅兰芳
  1. 这时候,如果你是小梅兰芳,你听到师傅这么说,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 梅兰芳和你们一样,并没有因为师傅的话而丧失信心,他下定决心,要克服自身先天的不足,好好学唱戏。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生读)
  【设计意图】 这里运用朗读感悟式的“咬文嚼字”,通过体验角色,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梅兰芳面对困境绝不放弃的坚定决心。
  3. 光有决心是不行的,还要有方法和行动,那梅兰芳是怎么做的呢?轻声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找出有关句子,用直线画出来。
  4. 出示: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1) 这句话中有两个都表示“看”的词语,你能很快地找到吗?
  (2) “紧盯”和“注视”可不是一般的看,那是怎样的看呢?(眼睛一眨不眨地看)
  (3) 仔细看插图,梅兰芳他在干什么?他是怎样看的?(他看得很认真;眼睛一眨不眨地看;鸽子飞到哪,梅兰芳的眼睛就看到哪)
  (4) 我们也来学学梅兰芳练练自己的眼神。现在我们没有鸽子,也没有鱼儿,老师就用这光点代替鸽子。睁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鸽子,不要让它从你眼睛里溜走。待会我要问你看后的感受。(师边转动光点边说:一只鸽子飞过来了,又一只鸽子飞过来了,这只鸽子在盘旋,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快,一会儿慢……)
  (5) 采访、谈感受。闭上眼睛,休息一下。可以了,睁开。现在我就是一名记者,来采访一下小梅兰芳们刚才的感受:请问,你是怎样看的?你的眼睛有什么感受?(累、酸、疼)
  (6) 是的,老师看出你眼睛里有泪花了。我们只练了一分钟,眼睛就累了,酸了,疼了,可梅兰芳却是怎么地看?(一直看、天天看)用我们书中的词来说?(常常)谁来读好这个词?
  (7) 梅兰芳会利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练习呢?小朋友展开想象说一说。(出示: ,梅兰芳在练眼神儿; ,梅兰芳还在练眼神儿。)想想看,他还可能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环境中练眼神? (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8) 同学们,这样就叫——勤学苦练。
  (9) 我们再来读好这句话,把梅兰芳的勤学苦练读出来。一天、两天、三天,他——(生跟读他紧盯空中……,或者……)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他——(生跟读)一年、两年、三年——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 )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 )   5. 看着这双灵活的眼睛!想想看,这时谁会夸奖梅兰芳?(师兄、观众、师傅)他们会怎么夸奖呢?
  【设计意图】 对重点字词的咬嚼品析有多种方法。这里,我抓住这篇课文的文眼“勤学苦练”,结合运用插图,联系生活,角色体验,展开想象等咬嚼品析文本的方法,进行了一场生动而有效的阅读对话。“勤学苦练”一词比较抽象,如何使二年级的学生对其产生真切的体验和深切的感悟呢?我抓住“紧盯”“注视”“常常”这几个词语,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结合插图理解意思,然后,演示文中鸽子飞翔的情境,让学生们置换角色,像梅兰芳一样去“紧盯”“注视”,从而产生“苦”与“累”的真切体验;最后,让他们想象梅兰芳练功的时间,练功的环境,练功的场地。至此,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形象便在学生头脑中鲜活、丰满起来。学生们在这一体验感悟的过程中,不仅领会了词义,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同时也积累了结合插图、联系生活、角色体验、展开想象等咬嚼品析文本的方法。
  四、 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学习梅兰芳
  1. 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世界闻名”是什么意思?
  2. 是啊,梅兰芳不仅在中国演出,还受到许多国家的邀请,到过美国、前苏联等国家演出过。
  3. 教师补充拓展:1913年日本发生了大地震,梅兰芳义演赈灾,把挣来的钱,捐献给日本人民抗震救灾。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后,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鬼子演出。那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京剧大师”呢?
  4. 小结:梅兰芳不仅在京剧方面很有造诣,而且热爱祖国,只有像梅兰芳那样,不仅京剧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称为“京剧大师”。
  5. 你还知道哪些大师呢?(比如绘画大师:徐悲鸿、齐白石)
  【设计意图】 “咬文嚼字”要讲究对文旨的体悟。我以“世界闻名”和“大师”两词为切入点,通过搜集梅兰芳其他的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对理解课文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既认识了一个“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更知道了热爱祖国的梅兰芳,这也拓展了文本的另一个空间,真正体现“大语文”的理念。
  6. 同学们,梅兰芳从“不是唱戏的料子”,经过勤学苦练,到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终于)
  7.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事情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请小朋友用下面的句式练着说说。出示句式:
  (1) 经过( ),( )终于( )。
  (2) ( )通过( ),终于( )。
  8. 梅兰芳真了不起,真令人佩服,从“不是唱戏的料子”,成为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学到这儿,你想对梅兰芳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 “咬文嚼字”是一种语文阅读学习的方法,归根到底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训练,学习与运用。这里,我运用句式导引说写的例子而又不拘泥于例子,引导学生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散思维,用“终于”造出丰富多彩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14. 梅兰芳学艺
  常常 紧盯 注视
  没有神儿 会说话
  勤学苦练
  【设计意图】 板书,也是“咬文嚼字”的一种常见形式。我紧紧抓住文中咀嚼品味的几个重点词语,它们先后动态地同步于课堂教学的过程出现,就是学生学路的清晰展现,就是文本脉络的清晰展现,更是课堂流程的自然流淌。
  (注:本文为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FFB108165)
  (作者单位:宜兴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一、 凸显魅力价值,引领学生自觉与古诗对话  1. 形成富有诗情的教学个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个性是教师在一般教育教学能力上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性、且比较固定的方法和技巧的融合,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兴趣、阅历、知识结构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反映,是教师对教育理念、知识观、认知规律以及教育教学智慧等的理解与综合运用,是教师个体创造性教学的集中表现。一个教学个性富有诗情的教师,其本身就是一本激
一、 讲解要精  教师的讲解要精。40分钟的写字课,教师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否则,就影响学生的练字时间。由于有些书法术语比较抽象,因此,教师的讲解还要生动、直观。比如,在写“横折”时,不少学生因没有顿笔而显得不够刚劲,在指导时我就说,当我们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学生会说要停一停。那我们在写折的时候也要在那里停一下,这样写字就更好看了。分析字形要点也可以编成顺口溜,比如,“三点水这样写,
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思维跳跃,诗中涉及事件不少远离现代生活,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如何给学生学习诗歌搭建一个合适阶梯呢?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泡”。我们品尝碧螺春,品尝龙井茶,如果仅咀嚼茶叶,你尝到只有“苦”与“涩”。怎么办?“泡”,泡出它的色香味,泡出它的袅袅茶香。学习古诗,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学习中必经的一段“工序”。只有“泡”出了味道,“泡”出了
一、 师本对话——走进文本,全面考虑  师本对话,是课堂阅读对话的前提,也是教师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教师只有自己先走进文本,理清思路,才能预测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多样性,才能促使课堂对话有效。  笔者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前,读到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
一、 从“物用”角度感悟物有其用  寓言《一路花香》一课,言语浅显,抓住物的拟人化,让好罐和破罐成为文本角色,尤其是弱者形象——破罐,共鸣着儿童弱势的内心。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一个期盼全面发展、样样俱好的成人主宰时代,儿童总有这样那样的“成人不如意”。破罐的出现,自然成了代言人,道出了儿童内心的惭愧与自卑:“……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一天,它在小溪边对挑水工说:‘我想向你道歉’。”“但
一、 “咬”准文眼悟中心  苏教版小语二上第6单元每篇课文中都有一两个体现人物品质的中心词。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些词语来展开。比如《梅兰芳学艺》一课,可抓住“勤学苦练”这个词,通过“梅兰芳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这一问题,抓住重点段进行教学。又如,扣住《大禹治水》中的“伟大”一词,通过探究为什么大禹是个“伟大英雄”,来引导学生联系环境之恶劣、工程之浩大、禹付出的努力来体味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