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9年开始,我校整体进行了微型课题的推广研究,提倡教师着眼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把课堂问题提升为研究课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深耕不懈,在实践研究中收获教科研的甜蜜。
为了对教师的个人课题研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适时的督查,学校教科室成员每月组织科研组长对教师的课题研究进行随查随诊。在一次科研例检中,我发现小S老师虽然有自己的微型研究课题,在“加强课文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语感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方案上也有自己的一些研究设想,但是,走进她的课堂,却发现研究方案与实际教学是“两张皮”,查阅她的教案,在教学预设中也没有比较多地关注朗读与语感能力提高的勾连,更注重运用朗读获得并强化理解。问到她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后的学习情况,也只是说,看过一些教学杂志,但没有进行专题阅读。再看她写的研究心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字一篇没有。
与小S老师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这些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教师避免教学工作的枯燥乏味,就要把教师引到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进行教育科研既然是一条“幸福的路”,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或者不好好地走在这条路上寻觅并体验幸福呢?是我们教师的研究能力缺失,还是的确从学校的层面来看,我们的理解、认识、机制还存在问题,才使教师即使想采摘这朵美丽的玫瑰,终究还是怕这花朵上的尖刺而畏难袖手?细想之下,也许是以下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教育科研的重心下移到一线的课堂,为教师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提供了用武之地,但是,不少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还不够到位,虽然推出微型课题的研究方向,更加贴近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但是,进行教育科研一般知识的学习和科研一般流程的培训还是必要的,只有让教师掌握了必要的研究方法,他们才能找到研究的着重点和着力点,才能从“花架子”式的研究转变成真研究。
2.对于教师微型课题的研究,也要因人而异,应该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进行不同要求,提供不同指导服务。一刀切的研究要求只会使大部分研究课题在平时纷繁的教学中流失,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会因为目标规划不到位而受到阻碍。
3.作为学校教科室等基层的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不能因为课题是“微型”的而忽略了研究流程的指导和监控,恰恰相反,正因为微型课题研究方式的推进,打破了原来学校层面课题一把抓的局面,在看似“散”的研究模式中,更应该凸显教科室指导、服务、监控的功能,否则,微型课题研究难以达到其真正的效能。
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我认为解决策略主要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把握一个基点
观念决定方向,态度决定一切。在把教师的科研向微型课题领域延伸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教师个体的智慧和力量。让教师的认识到位、学识到位、方式到位,是微型课题研究有效推进的关键。简而言之,虽然研究课题的着眼点小了,但是,教科研课题的研究者由群体研究转至个体或互动研究,也意味着研究者的力量分散了。因此,不断地促进教师科研观念的转变,让教师认识到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使教学与科研融于一体,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掌握适切的科研方法,是科研管理的应有之义。
由此,我们经常引导教师们“追问自己”:我明白了多少教学理念?我的教学行为实践了哪些新理念?倡导他们多读书,读好教育专著类、学科专业类、教学艺术类书、文化修养类的书籍,做一个有“功底”的老师。我们还以教授、专家讲座,优秀教师经验交流等方式,使一线教师认识到躬耕于教育一线,做思想的芦苇,联系实际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重要性。针对教师在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科研方法的掌握不到位的现状,学校又推出了科研学术带头人集中讲解、分散指导及手把手导研帮扶措施,使教师在耳濡目染的行动过程中,逐步掌握科研方法,为微型课题的研究推进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分层要求,面向全体,着眼两个群体
在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科研导向要求时,我们采用了“分层管理、相互辐射、整体提升”的策略。在科研分层中,主要着眼两个群体,即教育科研、教学骨干和其他面广量大的教师,通过不同科研要求的约束和鞭策,使教师在自身专业提升和发展中找到努力的方向,成就自己的发展目标。
第一个群体是市、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业务强势及在本校教师业务提升方面的带头示范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要坚持做到“六个一”:(1)每学期上好一堂货真价实的示范课;(2)认真带好一个科研组;(3)拜一位名师;(4)指导好一名青年教师;(5)每学期至少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并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每学年至少有一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6)独立承担一项区级以上专项课题,并扎实进行研究。我们希望通过硬性的指标和内在兴趣的驱动,让这部分教师骨干既发挥独立研讨、学科教学方面的带头作用,同时也能善于组织所在科研组开展好校本科研和校本培训,充分利用个人博客等资源,每学期至少写一篇较高质量的论文,结合区级以上的评课选优活动,不断磨练,争取在业务上再上台阶。
第二个群体是其他面广量大的教师(含教龄三年内青年教师及部分教龄已满三年,但业务水准还未达预期目标的教师)。在自觉、严谨做好教学“六认真”的前提下,还要做到:(1)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校本培训,上一堂较有水准的研讨课;(2)在每月一篇的随笔中(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上不作要求)修改整理成型一篇有一定理论水准的论文,积极参赛投稿;(3)在学科组以上的更大范围内,组织一次专题研讨(可以是网上研讨)。
对尚未达到业务标准的教师更要加强要求:不折不扣地做到教学的“六认真”,特别是在备课方面做到“两个定准,两个写好,两个研究”,即定准学科目标,定准重难点;写好评价语,写好过渡语;研究教法,研究展现教学过程的形式、方法。要自觉拜组内一名业务强的教师为师,定期把备课笔记交给师傅检查,师徒互听随堂课,每学期向师傅上两节汇报课,作为期末业务考评项目。
教师们的研究从课堂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研究,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开始走上教学即研究的科研道路,获得了阳光而诗意的教育生活。 三、因校制宜,去陈推新,优化三种制度
学校重视教科研的一个显性标志,就是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在制定学校科研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一个基点:让制度规范、引领、激励学校科研,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品位提升护航。
良好的制度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都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的有机体系。制度的制定必须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如果一种制度过于突出其刚性,变得不近人情,有时反而会影响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弹性”的空间。经过不断的努力和踏实的研究,我校已经形成了较好的科研氛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管理网络和科研管理制度,是苏州市的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1.完善科研制度。完善和发展《宝带实验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细则》、《宝带实验小学教科室岗位责任制度》、《宝带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工作职责》、《宝带实验小学教科研奖惩制度》、《宝带实验小学教科研管理制度 》、《宝带实验小学教科研档案管理办法》、《宝带实验小学教师教科研考核细则》等。
2.改进学习制度。教科研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导,开展教科研工作,必须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为推动学校教育理论学习机制的建设,我们在五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明确学习内容,编发科研资料,推荐核心教育期刊,利用博客,建立教师教育科研学习中心,建立校级科研宣讲制度。
3.规范课题管理流程。一是把好培训关。按专题、分层次对课题承担者进行培训,指导课题承担者充分论证课题,精心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二是把好申报关。要求教师必须承担某一个课题研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每个课题必须制定具体的方案和研究计划,按计划开展调查、实验、研究、总结、反思。三是把好普查关。为及时了解立项课题的研究情况,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我们制定了“教育科研课题季报表”“教育科研课题中期报告表”“教育科研课题普查表”三份表格,要求课题组长认真填写,及时上报。四是把好结题关。严格按照《宝带实验小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和验收办法》,做好各级各类课题的鉴定验收和推广工作。
四、扩展时空,促进交流,注意用好四块“阵地”
我们对各类教科研活动的时间和形式进行科学的安排,发挥各种平台的作用,把活动的情况纳入平时考核制度的内容中。
一是网络博客平台。学校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着力建设校园科研网络,开辟教育科研论坛,建立教科研个人博客。我们要求教师把平时点滴的积累凝成文字和思想,与大家共享。有时通过学习和浏览,我们发现了可供大家学习的内容,就通过转载的方式贴到“教育科研学习”栏里,供全校教师参阅。同时,学校网内还专辟“教师随笔”“学习中心组”“科研专题论坛”等板块,要求大家积极实践的同时经常反思、总结,教师博客的情况按制度纳入期末的业务考评中。这样既激活了教师的研究动能,又方便了课题管理的统计。
二是课堂教学平台。我校牢牢把握课堂这一教学研究的主阵地,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提炼成教育研究课题,并由此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相关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从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教育教学的一些规律,追求理想的教学。
三是科研组团活动。学校成立了“学习中心组”“英才社”及“科研课题攻关小组”等科研组团,并根据组团的成立宗旨和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活动,发扬组团成员的科研协同合作精神以及集体攻关能力,促进学校科研品质的提升。
四是科研刊物交流平台。高质量编好《莘园》和《享受教育》。《莘园》每年出刊一期,发表文章100多篇,开设专题栏目,加强理论探讨,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及时推广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享受教育》每学期出刊4期,发表各类文章80多篇,注重传递国内外教改动态,突出教育教学的前沿思想和信息的先导作用,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发表自己教学心得、体会、成果的空间,促进学术交流和教育资源的共享。
(夏静,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215100)
为了对教师的个人课题研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适时的督查,学校教科室成员每月组织科研组长对教师的课题研究进行随查随诊。在一次科研例检中,我发现小S老师虽然有自己的微型研究课题,在“加强课文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语感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方案上也有自己的一些研究设想,但是,走进她的课堂,却发现研究方案与实际教学是“两张皮”,查阅她的教案,在教学预设中也没有比较多地关注朗读与语感能力提高的勾连,更注重运用朗读获得并强化理解。问到她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后的学习情况,也只是说,看过一些教学杂志,但没有进行专题阅读。再看她写的研究心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字一篇没有。
与小S老师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这些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教师避免教学工作的枯燥乏味,就要把教师引到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进行教育科研既然是一条“幸福的路”,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或者不好好地走在这条路上寻觅并体验幸福呢?是我们教师的研究能力缺失,还是的确从学校的层面来看,我们的理解、认识、机制还存在问题,才使教师即使想采摘这朵美丽的玫瑰,终究还是怕这花朵上的尖刺而畏难袖手?细想之下,也许是以下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教育科研的重心下移到一线的课堂,为教师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提供了用武之地,但是,不少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还不够到位,虽然推出微型课题的研究方向,更加贴近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但是,进行教育科研一般知识的学习和科研一般流程的培训还是必要的,只有让教师掌握了必要的研究方法,他们才能找到研究的着重点和着力点,才能从“花架子”式的研究转变成真研究。
2.对于教师微型课题的研究,也要因人而异,应该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进行不同要求,提供不同指导服务。一刀切的研究要求只会使大部分研究课题在平时纷繁的教学中流失,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会因为目标规划不到位而受到阻碍。
3.作为学校教科室等基层的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不能因为课题是“微型”的而忽略了研究流程的指导和监控,恰恰相反,正因为微型课题研究方式的推进,打破了原来学校层面课题一把抓的局面,在看似“散”的研究模式中,更应该凸显教科室指导、服务、监控的功能,否则,微型课题研究难以达到其真正的效能。
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我认为解决策略主要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把握一个基点
观念决定方向,态度决定一切。在把教师的科研向微型课题领域延伸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教师个体的智慧和力量。让教师的认识到位、学识到位、方式到位,是微型课题研究有效推进的关键。简而言之,虽然研究课题的着眼点小了,但是,教科研课题的研究者由群体研究转至个体或互动研究,也意味着研究者的力量分散了。因此,不断地促进教师科研观念的转变,让教师认识到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使教学与科研融于一体,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掌握适切的科研方法,是科研管理的应有之义。
由此,我们经常引导教师们“追问自己”:我明白了多少教学理念?我的教学行为实践了哪些新理念?倡导他们多读书,读好教育专著类、学科专业类、教学艺术类书、文化修养类的书籍,做一个有“功底”的老师。我们还以教授、专家讲座,优秀教师经验交流等方式,使一线教师认识到躬耕于教育一线,做思想的芦苇,联系实际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重要性。针对教师在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科研方法的掌握不到位的现状,学校又推出了科研学术带头人集中讲解、分散指导及手把手导研帮扶措施,使教师在耳濡目染的行动过程中,逐步掌握科研方法,为微型课题的研究推进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分层要求,面向全体,着眼两个群体
在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科研导向要求时,我们采用了“分层管理、相互辐射、整体提升”的策略。在科研分层中,主要着眼两个群体,即教育科研、教学骨干和其他面广量大的教师,通过不同科研要求的约束和鞭策,使教师在自身专业提升和发展中找到努力的方向,成就自己的发展目标。
第一个群体是市、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业务强势及在本校教师业务提升方面的带头示范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要坚持做到“六个一”:(1)每学期上好一堂货真价实的示范课;(2)认真带好一个科研组;(3)拜一位名师;(4)指导好一名青年教师;(5)每学期至少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并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每学年至少有一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6)独立承担一项区级以上专项课题,并扎实进行研究。我们希望通过硬性的指标和内在兴趣的驱动,让这部分教师骨干既发挥独立研讨、学科教学方面的带头作用,同时也能善于组织所在科研组开展好校本科研和校本培训,充分利用个人博客等资源,每学期至少写一篇较高质量的论文,结合区级以上的评课选优活动,不断磨练,争取在业务上再上台阶。
第二个群体是其他面广量大的教师(含教龄三年内青年教师及部分教龄已满三年,但业务水准还未达预期目标的教师)。在自觉、严谨做好教学“六认真”的前提下,还要做到:(1)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校本培训,上一堂较有水准的研讨课;(2)在每月一篇的随笔中(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上不作要求)修改整理成型一篇有一定理论水准的论文,积极参赛投稿;(3)在学科组以上的更大范围内,组织一次专题研讨(可以是网上研讨)。
对尚未达到业务标准的教师更要加强要求:不折不扣地做到教学的“六认真”,特别是在备课方面做到“两个定准,两个写好,两个研究”,即定准学科目标,定准重难点;写好评价语,写好过渡语;研究教法,研究展现教学过程的形式、方法。要自觉拜组内一名业务强的教师为师,定期把备课笔记交给师傅检查,师徒互听随堂课,每学期向师傅上两节汇报课,作为期末业务考评项目。
教师们的研究从课堂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研究,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开始走上教学即研究的科研道路,获得了阳光而诗意的教育生活。 三、因校制宜,去陈推新,优化三种制度
学校重视教科研的一个显性标志,就是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在制定学校科研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一个基点:让制度规范、引领、激励学校科研,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品位提升护航。
良好的制度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都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的有机体系。制度的制定必须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如果一种制度过于突出其刚性,变得不近人情,有时反而会影响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弹性”的空间。经过不断的努力和踏实的研究,我校已经形成了较好的科研氛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管理网络和科研管理制度,是苏州市的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1.完善科研制度。完善和发展《宝带实验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细则》、《宝带实验小学教科室岗位责任制度》、《宝带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工作职责》、《宝带实验小学教科研奖惩制度》、《宝带实验小学教科研管理制度 》、《宝带实验小学教科研档案管理办法》、《宝带实验小学教师教科研考核细则》等。
2.改进学习制度。教科研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导,开展教科研工作,必须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为推动学校教育理论学习机制的建设,我们在五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明确学习内容,编发科研资料,推荐核心教育期刊,利用博客,建立教师教育科研学习中心,建立校级科研宣讲制度。
3.规范课题管理流程。一是把好培训关。按专题、分层次对课题承担者进行培训,指导课题承担者充分论证课题,精心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二是把好申报关。要求教师必须承担某一个课题研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每个课题必须制定具体的方案和研究计划,按计划开展调查、实验、研究、总结、反思。三是把好普查关。为及时了解立项课题的研究情况,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我们制定了“教育科研课题季报表”“教育科研课题中期报告表”“教育科研课题普查表”三份表格,要求课题组长认真填写,及时上报。四是把好结题关。严格按照《宝带实验小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和验收办法》,做好各级各类课题的鉴定验收和推广工作。
四、扩展时空,促进交流,注意用好四块“阵地”
我们对各类教科研活动的时间和形式进行科学的安排,发挥各种平台的作用,把活动的情况纳入平时考核制度的内容中。
一是网络博客平台。学校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着力建设校园科研网络,开辟教育科研论坛,建立教科研个人博客。我们要求教师把平时点滴的积累凝成文字和思想,与大家共享。有时通过学习和浏览,我们发现了可供大家学习的内容,就通过转载的方式贴到“教育科研学习”栏里,供全校教师参阅。同时,学校网内还专辟“教师随笔”“学习中心组”“科研专题论坛”等板块,要求大家积极实践的同时经常反思、总结,教师博客的情况按制度纳入期末的业务考评中。这样既激活了教师的研究动能,又方便了课题管理的统计。
二是课堂教学平台。我校牢牢把握课堂这一教学研究的主阵地,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提炼成教育研究课题,并由此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相关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从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教育教学的一些规律,追求理想的教学。
三是科研组团活动。学校成立了“学习中心组”“英才社”及“科研课题攻关小组”等科研组团,并根据组团的成立宗旨和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活动,发扬组团成员的科研协同合作精神以及集体攻关能力,促进学校科研品质的提升。
四是科研刊物交流平台。高质量编好《莘园》和《享受教育》。《莘园》每年出刊一期,发表文章100多篇,开设专题栏目,加强理论探讨,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及时推广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享受教育》每学期出刊4期,发表各类文章80多篇,注重传递国内外教改动态,突出教育教学的前沿思想和信息的先导作用,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发表自己教学心得、体会、成果的空间,促进学术交流和教育资源的共享。
(夏静,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2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