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博取众家之长”……。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借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業务水平,听同行的课、听优秀教师的课是一条公认的捷径。
记得初为人师时,学校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先听老教师的课再上课,于是,我们每天搬着凳子穿梭于各楼层之间,借鉴着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掌控课堂的技能,欣赏着他们灵活启发,信手拈来的风格,记录着他们如何创设情境,如何处理重难点知识的环节,同时也在思考自己在讲课时应该怎样设计课堂才完美,用什么问题启发,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慢慢地自己上课不再生涩,也从“邯郸学步”中走出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个性,我觉得自己就是在常常听课,常常反思,常常总结的过程中成长的。
然而近几年,在我们日益忙碌和充实的教学工作中,备课,批改作业,批改小测试等等牵绊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渐渐忽略了这种有效使自己成长和提升的重要的教研方式。为了应付学校内部安排的各种听课活动,我们往往不再虔诚,不再认真,会做一些小动作。比如,听课为完成任务而湊节数,边听课边做其他工作(备课、改试卷等),精力不集中;听课打瞌睡;与同时听课的老师窃窃私语,小声议论;不做记录;听课迟到,课中离场或干脆不去.使听课流于形式。那么,怎样听课?听课听什么?如何提高听课的效率呢?看似平平常常的听课,要听者有所获,想提高效率,还真有一定的讲究。
一、怎样听课?
听课者应抱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去听课,进人课堂后,听课者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做到认真听、仔细看、勤记录、多思考,不要漫不经心,不要干扰学生学习,不要干扰教师上课,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外来听课者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尽量使课堂教学以真实自然的面貌呈现。
二、听课听什么
1、听课堂设计:优秀教师的教学,往往十分重视一节课的整体设计,如知识的引入、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师生互动等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听课者首先应该领悟的是讲课教师的这种匠心,学习宏观把握课堂的技巧,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目的。
2、听教师怎样讲: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教师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进行阐述。有的简洁明快、重点突出、深得要领;有的啰哩啰嗦、云山雾罩、漫无边际。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很强的鼓动性、艺术性,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关键。优秀教师都十分注重自己课堂语言的锤炼,甚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语言风格。青年教师在听课中要做到博众家之长,仔细斟酌、训练,力争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3、看学生怎么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一节课的“亮点”,往往不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学生怎么“学”。因此,听课时,听教师怎样讲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怎样学,看教师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通常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实际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需要教师的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靠教师去落实。一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教师不一定是一名好教师。因为他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他不明白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行为,是老师及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所以,看教师如何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怎么学习是听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三、如何给自己定位
当走进教室,与学生同堂听课时,我们扮演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这也是影响听课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
1、以审美的心态去听课。
教师听课时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审美者,而不是批评家。要多学习授课教师的长处,多体会其特有的风格、闪光点。要用欣赏的目光去感受他们课堂教学中一举一动的仪态美、抑扬顿挫的语言美、呵护学生的心灵美。还要去用心领悟他们独具匠心的课堂设计的结构美,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严密的推理、精巧的思维、合理的实证来充分展示出科学的理性美。特别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赞赏、合作、共享等更高层次的人性美,更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学习、去追求。
2、以参与者、研究者的心态去听课。
当我们走入课堂,我们就成为了这个教学组织中的一分子,就不应该再把自己当做一个旁观者,而应该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参与者、研究者。要时时把自己的教案、设想与听到的内容相比较,把感悟之处及时记录下来;要时时采集学生学习活动的信息,并与教师的教学意图相印证,把握真实的“教与学”的课堂实际,分析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从而得到第一手课堂教学资料,为自己上好同一节课奠定基础。
要想使自己得到提升和成长,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可以比较性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他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这个问题为什么可以那样理解、这样提出问题好不好、学生在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出现学习困惑等。这时候思考问题的角度要尽可能小,要与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思考,并记录下来(此时的思考往往是创新的火花、自我提高的关键)。从而在比较中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
坐井观天,乃一孔之见;孤陋寡闻,怎能启迪思进。只要有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就要虚怀若谷,吸收内化。只有永远保持眼睛向下的心态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希望我们都能够在听课的过程中与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博取众家之长,然后形成自我教学风格,逐步成长为“名师”、“名家”。
记得初为人师时,学校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先听老教师的课再上课,于是,我们每天搬着凳子穿梭于各楼层之间,借鉴着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掌控课堂的技能,欣赏着他们灵活启发,信手拈来的风格,记录着他们如何创设情境,如何处理重难点知识的环节,同时也在思考自己在讲课时应该怎样设计课堂才完美,用什么问题启发,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慢慢地自己上课不再生涩,也从“邯郸学步”中走出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个性,我觉得自己就是在常常听课,常常反思,常常总结的过程中成长的。
然而近几年,在我们日益忙碌和充实的教学工作中,备课,批改作业,批改小测试等等牵绊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渐渐忽略了这种有效使自己成长和提升的重要的教研方式。为了应付学校内部安排的各种听课活动,我们往往不再虔诚,不再认真,会做一些小动作。比如,听课为完成任务而湊节数,边听课边做其他工作(备课、改试卷等),精力不集中;听课打瞌睡;与同时听课的老师窃窃私语,小声议论;不做记录;听课迟到,课中离场或干脆不去.使听课流于形式。那么,怎样听课?听课听什么?如何提高听课的效率呢?看似平平常常的听课,要听者有所获,想提高效率,还真有一定的讲究。
一、怎样听课?
听课者应抱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去听课,进人课堂后,听课者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做到认真听、仔细看、勤记录、多思考,不要漫不经心,不要干扰学生学习,不要干扰教师上课,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外来听课者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尽量使课堂教学以真实自然的面貌呈现。
二、听课听什么
1、听课堂设计:优秀教师的教学,往往十分重视一节课的整体设计,如知识的引入、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师生互动等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听课者首先应该领悟的是讲课教师的这种匠心,学习宏观把握课堂的技巧,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目的。
2、听教师怎样讲: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教师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进行阐述。有的简洁明快、重点突出、深得要领;有的啰哩啰嗦、云山雾罩、漫无边际。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很强的鼓动性、艺术性,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关键。优秀教师都十分注重自己课堂语言的锤炼,甚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语言风格。青年教师在听课中要做到博众家之长,仔细斟酌、训练,力争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3、看学生怎么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一节课的“亮点”,往往不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学生怎么“学”。因此,听课时,听教师怎样讲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怎样学,看教师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通常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实际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需要教师的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靠教师去落实。一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教师不一定是一名好教师。因为他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他不明白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行为,是老师及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所以,看教师如何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怎么学习是听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三、如何给自己定位
当走进教室,与学生同堂听课时,我们扮演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这也是影响听课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
1、以审美的心态去听课。
教师听课时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审美者,而不是批评家。要多学习授课教师的长处,多体会其特有的风格、闪光点。要用欣赏的目光去感受他们课堂教学中一举一动的仪态美、抑扬顿挫的语言美、呵护学生的心灵美。还要去用心领悟他们独具匠心的课堂设计的结构美,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严密的推理、精巧的思维、合理的实证来充分展示出科学的理性美。特别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赞赏、合作、共享等更高层次的人性美,更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学习、去追求。
2、以参与者、研究者的心态去听课。
当我们走入课堂,我们就成为了这个教学组织中的一分子,就不应该再把自己当做一个旁观者,而应该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参与者、研究者。要时时把自己的教案、设想与听到的内容相比较,把感悟之处及时记录下来;要时时采集学生学习活动的信息,并与教师的教学意图相印证,把握真实的“教与学”的课堂实际,分析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从而得到第一手课堂教学资料,为自己上好同一节课奠定基础。
要想使自己得到提升和成长,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可以比较性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他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这个问题为什么可以那样理解、这样提出问题好不好、学生在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出现学习困惑等。这时候思考问题的角度要尽可能小,要与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思考,并记录下来(此时的思考往往是创新的火花、自我提高的关键)。从而在比较中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
坐井观天,乃一孔之见;孤陋寡闻,怎能启迪思进。只要有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就要虚怀若谷,吸收内化。只有永远保持眼睛向下的心态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希望我们都能够在听课的过程中与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博取众家之长,然后形成自我教学风格,逐步成长为“名师”、“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