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概念是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提出的。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情感教育早已作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模式走入了课堂,但不少师生尚不明白情感教育的内涵,并不能积极地有效地践行它。那么,践行情感教育的途径是什么呢?教师如何通过情感教育唤醒学生内心对文本的探求欲望?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又该如何紧密配合呢?本文将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入情感教育进行剖析。
一、认识语文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着力点
要在课堂教学中渗入情感教育,首先要明确可以实施课堂情感教育的几个方面。一般说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渗入情感教育: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授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情感投入和认知倾向等都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并且始终本着从学生需要出发的态度就会深刻地感染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正能量,增强学习的动力。从学生角度看,情感教育主要体现为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产生的价值取向,以及获得的内心体验。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内心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从教学内容角度看,情感教育则表现为课文中情感诉求,以及文字中蕴含的情境和境界。
二、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1. 从教学内容出发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来自大家名作,有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历史积淀,是值得我们细细玩味的。如何使这些教学内容成为实施情感教育的突破口,教师以及学生应仔细研究。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发端者,对课文内容必须相当熟悉。这种熟悉不仅包括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精确把握,还包括对课文内容蕴含的丰富情感的把握。例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为什么作者在孔乙己出场到离开都写到众人的笑声?”引导学生体味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并鼓励学生讨论提问,加深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感受,从而领会这篇小说包含的丰富情感,即作者对旧的科举制度的控诉。另外,教师还应创新教学手段,将现代科技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更加人性化和多样化的载体揭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教师和学生还要回归到课文内容中去,将自己获得的感悟运用到课文的再分析中,从而实现情感教育成果的最大化。
2. 挖掘课文隐含价值,引发情感共鸣
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通过课文传递某种情怀,这种情怀包括爱国主义情怀、家的情怀、朋友或者爱人之间的情怀等。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中的这些情感就可以很好地发挥情感教育的价值。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就必须进行充分的前期备课,深入体会和挖掘课文背后所隐含的情感。无论是古人的文章还是近现代的名家大作,其中蕴含的情感都有某些相通的地方,为此,教师可以融合古今作品,向学生传授一种能引起共鸣的特殊情感。初中语文中已有不少这类古今优秀大作。比如,教师在教授课文《三味书屋》时,可以对鲁迅先生描写童年趣事的细节进行深入挖掘,从而传递一种留恋童年美好生活的情感。又比如,在教授课文《愚公移山》时,可以着重分析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引导学生体味对话背后隐藏的深意,从而传递一种坚持不懈和永不放弃的可贵品质。总而言之,引发情感共鸣是挖掘课文隐含价值的目的所在,而引发情感共鸣则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确立对待世界的正确态度。情感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通过师生之间长期的合作和努力才能显出其巨大作用。
3. 丰富课堂练习方式,准确表达自身情感
初中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在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下,这四种学习方式将被进行再创新,其内涵也将更加丰富。判断“听”的学习方式是否与情感教育的主线相连接,标准在于是否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比如,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朗诵视频或语音文件,播放给学生听。学生听完充满浓烈情感的朗诵后,其自身情感也得到了升华。而“说”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身的情感需求,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捕捉到他们的情感动向,从而实时改变教学策略。比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演讲类的课堂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说”的空间。“读”的学习方式是又不同于前两种模式,它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融入自身情感,以情动人。例如,在作文课上,教师可以让作文优秀的学生朗读读自己的文章。由于作文通常包含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因而,它成为了大家交流情感的纽带,成为了实施情感教育舞台。最后一种学习方式就是“写”,“写”是我们记录内心感受和情感的最普遍的方式。初中语文中的“写”主要就是指写作。教师在引导学生快乐学习的同时,要使他们明白写作的目的是记录生活中快乐的点点滴滴,感悟身边的每一份美好,不能为了写作而写作。
总之,语文课堂上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它有利于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诉求,真切地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应互相配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强化情感教育的练习,实现情感和教育的真正结合。
一、认识语文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着力点
要在课堂教学中渗入情感教育,首先要明确可以实施课堂情感教育的几个方面。一般说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渗入情感教育: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授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情感投入和认知倾向等都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并且始终本着从学生需要出发的态度就会深刻地感染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正能量,增强学习的动力。从学生角度看,情感教育主要体现为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产生的价值取向,以及获得的内心体验。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内心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从教学内容角度看,情感教育则表现为课文中情感诉求,以及文字中蕴含的情境和境界。
二、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1. 从教学内容出发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来自大家名作,有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历史积淀,是值得我们细细玩味的。如何使这些教学内容成为实施情感教育的突破口,教师以及学生应仔细研究。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发端者,对课文内容必须相当熟悉。这种熟悉不仅包括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精确把握,还包括对课文内容蕴含的丰富情感的把握。例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为什么作者在孔乙己出场到离开都写到众人的笑声?”引导学生体味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并鼓励学生讨论提问,加深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感受,从而领会这篇小说包含的丰富情感,即作者对旧的科举制度的控诉。另外,教师还应创新教学手段,将现代科技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更加人性化和多样化的载体揭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教师和学生还要回归到课文内容中去,将自己获得的感悟运用到课文的再分析中,从而实现情感教育成果的最大化。
2. 挖掘课文隐含价值,引发情感共鸣
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通过课文传递某种情怀,这种情怀包括爱国主义情怀、家的情怀、朋友或者爱人之间的情怀等。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中的这些情感就可以很好地发挥情感教育的价值。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就必须进行充分的前期备课,深入体会和挖掘课文背后所隐含的情感。无论是古人的文章还是近现代的名家大作,其中蕴含的情感都有某些相通的地方,为此,教师可以融合古今作品,向学生传授一种能引起共鸣的特殊情感。初中语文中已有不少这类古今优秀大作。比如,教师在教授课文《三味书屋》时,可以对鲁迅先生描写童年趣事的细节进行深入挖掘,从而传递一种留恋童年美好生活的情感。又比如,在教授课文《愚公移山》时,可以着重分析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引导学生体味对话背后隐藏的深意,从而传递一种坚持不懈和永不放弃的可贵品质。总而言之,引发情感共鸣是挖掘课文隐含价值的目的所在,而引发情感共鸣则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确立对待世界的正确态度。情感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通过师生之间长期的合作和努力才能显出其巨大作用。
3. 丰富课堂练习方式,准确表达自身情感
初中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在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下,这四种学习方式将被进行再创新,其内涵也将更加丰富。判断“听”的学习方式是否与情感教育的主线相连接,标准在于是否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比如,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朗诵视频或语音文件,播放给学生听。学生听完充满浓烈情感的朗诵后,其自身情感也得到了升华。而“说”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身的情感需求,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捕捉到他们的情感动向,从而实时改变教学策略。比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演讲类的课堂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说”的空间。“读”的学习方式是又不同于前两种模式,它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融入自身情感,以情动人。例如,在作文课上,教师可以让作文优秀的学生朗读读自己的文章。由于作文通常包含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因而,它成为了大家交流情感的纽带,成为了实施情感教育舞台。最后一种学习方式就是“写”,“写”是我们记录内心感受和情感的最普遍的方式。初中语文中的“写”主要就是指写作。教师在引导学生快乐学习的同时,要使他们明白写作的目的是记录生活中快乐的点点滴滴,感悟身边的每一份美好,不能为了写作而写作。
总之,语文课堂上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它有利于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诉求,真切地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应互相配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强化情感教育的练习,实现情感和教育的真正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