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到生活中去学习、领会与实践课本知识,是一种全新、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将知识通俗化,指导学生既能走进生活,又能走进课本,实现政治大教材与社会实践的对接与融合。
关键词: 政治教学 生活实践 渗透策略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校接受了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这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这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将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直接或间接联系生活,让生活与政治“联姻”,让政治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只有这样,政治教学才会结出累累硕果。
一、政治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政治课是一门涵盖品德、法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德育课程。其教育对象是学生,正在发展的社会人。因此,任何一位政治教师仅凭大学习得的知识,或者学科教本都不能完全胜任当前政治教学,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教师视野如果仅局限于书本、成绩与教室,故步自封,那么他必定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脱节。政治教师要敢于“跳”出本学科教材和七尺讲台,向其他学科、向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扩展。这个过程也是教师主动构建新知识结构的过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兼收并蓄的科技知识与人文艺术素养武装起来的政治教师,将会使教学游刃有余。
教师的教学技能离不开教师渊博的知识,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学教会学生迁移课本知识;把抽象课本知识与具体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让五彩的生活走进课堂,走进教学之中。笔者在教学苏人版《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时,选择应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政治、航天等各个领域发生的变化。学生首先为我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所吸引,感知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巨变,从情感深处体会到改革开放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笔者分组组织学生讨论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机遇有哪些,挑战有哪些,青少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因为问题与学生与现实联系密切,尽管学生陈述不能说完美,但生活实践中的实例足以唤醒学生的思维,多数学生踊跃发言,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师应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的位置
走向生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学应有之义。中学生年龄小,但有自己独立的情绪情感与价值判断。只有激发学生内部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认识周围世界,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有成效。现行大部分课本素材都源自学生身边的生活世界。学生迁移教材知识,事实上就是以教材包含的观点、规律等分析真正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迁移”知识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渗透社会实践教学时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1.教师应成为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高高在上的教师,只能使学生产生威严感,而难以产生真实的情感或信息的沟通。师生距离拉近,能够使学生畅所欲言,心无芥蒂。只有师生间实现平等对话与交流,才能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尤其政治课,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使命的,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政治课素材,基本取材于现实的实践生活;社会实践信息,是大家的共同资源,而且一些学生在实践方面积累的信息可能超过教师。教师应把自己置于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或“合作者”。
2.教师应把自己放在生活中的位置。体会生活政治的真情实感,学生才有探究的欲望。教师不是封闭在象牙塔的圣人,与学生一样是社会的人,自然的人。教师也有自己的追求与生活情趣。教师要长期坚持深入生活,并不断提高获取、整合、分析、运用政治信息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共享一个世界,也拥有同一个梦想。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教师要协助学生适应这个世界,帮助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世界”和书本的“政治科学世界”联系起来,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师应是知识探究的准备者、创设者、组织者、引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社会实践为学生所熟悉,他们在政治课堂上可能最有话可说,但课堂中的社会实践渗透性学习不应当占主体地位,不能让学生偏离主题和主要内容,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教师要善于引导教学,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按照既定轨道发展。政治大课堂是政治课程的主要部分,社会实践是政治课程的有益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既是印证、诠释大政治教材的重要内容,又是深化、完善大教材所不可或缺的。在政治大课堂中渗透社会实践教学,生活气息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政治知识生活化,学生在课堂上将会更加活泼、快乐。
政治课的生活化赋予了中学政治教学以生命和活力。生活化教学实质是师生双向互动,师生与教材、与教学内容展开对话的过程。政治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锤炼教学技巧,通过知识与生活的相互渗透,使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美]杜威著.吕达,刘立德主编.杜威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
[2]教育部基教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关键词: 政治教学 生活实践 渗透策略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校接受了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这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这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将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直接或间接联系生活,让生活与政治“联姻”,让政治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只有这样,政治教学才会结出累累硕果。
一、政治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政治课是一门涵盖品德、法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德育课程。其教育对象是学生,正在发展的社会人。因此,任何一位政治教师仅凭大学习得的知识,或者学科教本都不能完全胜任当前政治教学,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教师视野如果仅局限于书本、成绩与教室,故步自封,那么他必定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脱节。政治教师要敢于“跳”出本学科教材和七尺讲台,向其他学科、向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扩展。这个过程也是教师主动构建新知识结构的过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兼收并蓄的科技知识与人文艺术素养武装起来的政治教师,将会使教学游刃有余。
教师的教学技能离不开教师渊博的知识,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学教会学生迁移课本知识;把抽象课本知识与具体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让五彩的生活走进课堂,走进教学之中。笔者在教学苏人版《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时,选择应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政治、航天等各个领域发生的变化。学生首先为我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所吸引,感知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巨变,从情感深处体会到改革开放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笔者分组组织学生讨论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机遇有哪些,挑战有哪些,青少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因为问题与学生与现实联系密切,尽管学生陈述不能说完美,但生活实践中的实例足以唤醒学生的思维,多数学生踊跃发言,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师应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的位置
走向生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学应有之义。中学生年龄小,但有自己独立的情绪情感与价值判断。只有激发学生内部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认识周围世界,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有成效。现行大部分课本素材都源自学生身边的生活世界。学生迁移教材知识,事实上就是以教材包含的观点、规律等分析真正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迁移”知识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渗透社会实践教学时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1.教师应成为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高高在上的教师,只能使学生产生威严感,而难以产生真实的情感或信息的沟通。师生距离拉近,能够使学生畅所欲言,心无芥蒂。只有师生间实现平等对话与交流,才能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尤其政治课,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使命的,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政治课素材,基本取材于现实的实践生活;社会实践信息,是大家的共同资源,而且一些学生在实践方面积累的信息可能超过教师。教师应把自己置于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或“合作者”。
2.教师应把自己放在生活中的位置。体会生活政治的真情实感,学生才有探究的欲望。教师不是封闭在象牙塔的圣人,与学生一样是社会的人,自然的人。教师也有自己的追求与生活情趣。教师要长期坚持深入生活,并不断提高获取、整合、分析、运用政治信息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共享一个世界,也拥有同一个梦想。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教师要协助学生适应这个世界,帮助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世界”和书本的“政治科学世界”联系起来,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师应是知识探究的准备者、创设者、组织者、引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社会实践为学生所熟悉,他们在政治课堂上可能最有话可说,但课堂中的社会实践渗透性学习不应当占主体地位,不能让学生偏离主题和主要内容,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教师要善于引导教学,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按照既定轨道发展。政治大课堂是政治课程的主要部分,社会实践是政治课程的有益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既是印证、诠释大政治教材的重要内容,又是深化、完善大教材所不可或缺的。在政治大课堂中渗透社会实践教学,生活气息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政治知识生活化,学生在课堂上将会更加活泼、快乐。
政治课的生活化赋予了中学政治教学以生命和活力。生活化教学实质是师生双向互动,师生与教材、与教学内容展开对话的过程。政治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锤炼教学技巧,通过知识与生活的相互渗透,使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美]杜威著.吕达,刘立德主编.杜威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
[2]教育部基教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