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新政背景下“学困生”的转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gong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教育新政,给优秀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发展能力的空间,但对学困生在获得发展自由度的同时显得无所适从。如何在实施教育新政中关注学困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效呢?我作以下几点尝试:
  一、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最重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渠道,指导学困生专心听讲,掌握听课方法,鼓励他们多问多说,如说解题思路、说思维方法,引导他们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回答问题。同时,要让他们与同伴交流学习方法,交流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因为同伴之间的交流学习比教师的教学更具有互补性,更有助于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家长、教师必须把握学困生的类型、特点、成因以及可供借鉴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与经验,对症施治,以点带面,进而促成有效施治、预防学生学习困难行为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二、在课前预习中应提示学困生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中数与形的提炼和抽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比较熟悉。因此,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课前预习的布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学会怎样预习。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教师要学困生在家找积木、火柴盒、乒乓球等,留心看看各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困生在与学生合作交流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做,他们通过自己的预习,听取别人的意见,加之自己的动手实践,进行分类很容易掌握有关图形的特征。
  三、在课堂教学中应关照学困生
  我曾经对105名学生进行调查,从调查中,我发现确实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自卑感较强,上课总是精力不集中,兴趣易转移,学习上不求甚解,往往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这些不良心理,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特别是数学知识,前后逻辑性较强,前面的知识没学好,后面学习的知识就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困生唱主角,为学困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现自己。如教学“和是8、9的加法”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以动画的形式再现旧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动物园里正在举行‘口算比赛’,你们想参加吗?首先请看‘聪明屋’。”(投影出示,接着出示“智慧山”,如下图)
  每座“智慧山”上都有两个数,看谁能很快地求出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安排这样的练习,教师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了铺垫,更重要的是诱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的开始就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困生要多给予鼓励和安慰,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多用微笑、注视、点头、手势等形式,鼓励学困生与别人合作,倾听别人的想法,主动参与活动。如教学“比多比少”时,把几个学困生组成一个小组,教师和他们一起摆学具。
  通过摆学具,他们一看就知道3比5少、5比4多,帮助他们树立了信心。汇报时先让学困生回答,告诉他们敢于提问题是勇敢的表现。再如,教学“7的分与合”时,让他们与小组学生合作互相猜数“我把7分成了几和几,不对,再猜”,经过多次反复教学,他们对“7的分与合”基本上都能掌握。久而久之,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有话就想对同学、教师说,有事想请同学、老师帮忙。如练习“在○里填上>、<或=”时,由于刚入学,对题目的要求不会读,有几个学困生主动请教师读题,帮助他们理解题意。再如,填写“3比2、2比3”时,“多”“少”两个字不会写,同样也发现有几个学困生请会写的同学帮一帮,自己再练习两遍,慢慢地就会写了。数学课堂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帮助他们建立信心,使他们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实现教学目标,每节课都可设计练习题(如“想想做做”),在练习设计时教师不忽视了学困生,练习设计应是阶梯形的,各阶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有全班学生完成的基础练习题,又要有提高题。如教学“基数、序数”时,让学生找一找戴帽子的小朋友,从右数是第几个,从左数又是第几个;楼层是从下向上数的,猴子捞月亮可以从上向下数,也可以从下往上数,等等。“学困生”往往连左右都分不清,如果要求他们直接答题显然有一定的难度,我通常让“学困生”听完老师讲评后再做题。
  四、在作业评价中应不忘“学困生”
  教师过去总是偏向于对优等生的评价,有时对“学困生”的作业不闻不问,甚至写出“无法批改”几个大字。新课程改革要实现“以人为本”,教师的教学过程就要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我在数学作业评价中,特别注重对“学困生”的评价。在作业本上尽量不打“×”,若发现他们有做错的地方,一般是圈起来,学生拿到作业本后,看到这样的符号,就会自觉地细心检查,在旁边改正。二次批改时,对给出正确答案的打勾,这样既有利于“学困生”积极改正错题,也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我还常写评语,在评语中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有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使评价的结果有利于树立“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发展。
  五、家庭教育应成为“教育共同体”
  父母要教育好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个性、兴趣等心理特征。父母虽然看着孩子长大,常年生活在一起,对孩子的各方面都了如指掌,但这只是一种感性了解。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特别是农村父母,有责任心但大多不懂教育,遇到问题不能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由此导致孩子出现学习困难、性格偏执等问题。
  学校要开设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一些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修养,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教师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家校联系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让家庭教育成为教师的“教育共同体”,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方式在实践中真正起到“l 1≥2”的功效。
  “学困生”转化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只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平时教学中对这类学生采取优先照顾,即提问、板演、辅导、批改等优先,把他们放在重要位置,就能够把所谓的“学困生”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责编黄桂坚)
其他文献
在迈向新世纪、 走向信息社会、智能社会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如何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数学课堂,让学生用智慧的眼光认识客观世界,来增强应用意识, 发展主体性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走近生活  ⒈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改组、变换例
都说课堂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好的评价会让课堂华彩倍出,不当的评价让好的课堂设计黯然失色。如何磨这把剑?我品味着国内一批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让自己收获颇丰。  一、磨剑之“柄”——话语方式  一把好剑肯定有一个好的柄,因为“柄”是剑客与剑相连的关键部分。剑客之功要透过柄来散到剑锋之上,发出力道,锋之利要靠柄来激活剑客的潜能。所以,对剑客来讲得好剑首先应该是有一个适合剑客手型的好剑柄。评价方式有
班主任是否能使学生、家长和领导对他工作的满意率达到最大化,关键在于他如何驾驭班级、做好班级工作,如何把班主任这项神圣的工作当作艺术来追求。我认为,好班主任应像慈母、但非保姆。  班主任要做的事太多了。首先,他要服从学校领导的指挥,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其次,他要搞好学科的教学工作。再次,他要协调好各科住课教师之间的关系,争取各位教师的配合和支持。最后,他要组织开展班级各项工作,管理好学生对于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民族器乐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组成的其中一部分,用民族优秀的艺术镌刻入学生的心灵,可以在学生的心中滋养起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成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同时,通过对民族乐器的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团结合作的中华民族精神。  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学习民族器乐的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如何培养这样的兴趣,就成为摆在我们音乐工作者面前值
我们学校教学楼走廊每隔三四间教室便有一根下水管,校长觉得这下水管虽然并不妨碍什么,但从美观的角度来讲,却有些欠缺,于是就让我们美术组设计一下,选择一根水管先包装布置一下,最好能成为教学楼走廊的亮点。我们几个美术教师一讨论,决定把下水管包装成椰子树。在教学楼下还有碧绿的水系,高大的椰子树依傍在碧绿的水、洁白的墙之间,肯定会非常好看的。于是,买材料、装饰,一棵椰子树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棕色的树干
一、指导思想  以《体育与健康课标》为指导思想,遵循体育教学规律,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避开以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单一、枯燥、趣味性不足、对学生缺乏魅力的弱点,以及竞技色彩较浓的倾向,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荣誉感,寓教于练,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热烈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快乐锻炼每一天。  二、对象与教材  本
小学数学机计算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是准确、迅速和灵活。虽然有时考试可以带计算器入场,但并不是对计算的否定,恰恰是对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课改的数学教师,应意识到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比单纯追求计算技巧和计算速度更有价值。那么,如何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计算问题来源于生活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在活动过程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感受人物的心理。  2.在观察中,能分门别类地记录观察结果,并能描述精彩难忘的情景,表述成文。  3.在活动过程中结合生活经验,写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  把活动的过程写详细、具体。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一次性纸杯、决明子、手表、作文稿纸。  教学过程:  一、课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且有责任改革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使古诗词能够更令人喜闻乐见,更生动活泼地走进小学生的心田,更加充分地发挥它的育人作用。现结合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9册宋词《清平乐·村居》的教学,谈谈我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三点建议,不妥之处未免贻笑大方,权当抛砖引玉,诚盼赐教。  建议一:感受古诗词美妙,何不让学生唱一唱?  但凡熟识中华古诗词的人都知道,唐诗、宋词都是可配乐吟唱
一、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  1.明显的个体差异  由于学校的生源比较复杂,生活成长的环境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性格兴趣差异的不同,导致口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不爱说、不想说;而有的学生乐于说、勤于说;有的学生不会说,不敢说;而有的学生善于说,敢于说;有的学生不善言谈,说话结巴;而有的学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如此迥异的口语交际水平,在课堂上如何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成了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