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教育新政,给优秀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发展能力的空间,但对学困生在获得发展自由度的同时显得无所适从。如何在实施教育新政中关注学困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效呢?我作以下几点尝试:
一、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最重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渠道,指导学困生专心听讲,掌握听课方法,鼓励他们多问多说,如说解题思路、说思维方法,引导他们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回答问题。同时,要让他们与同伴交流学习方法,交流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因为同伴之间的交流学习比教师的教学更具有互补性,更有助于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家长、教师必须把握学困生的类型、特点、成因以及可供借鉴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与经验,对症施治,以点带面,进而促成有效施治、预防学生学习困难行为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二、在课前预习中应提示学困生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中数与形的提炼和抽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比较熟悉。因此,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课前预习的布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学会怎样预习。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教师要学困生在家找积木、火柴盒、乒乓球等,留心看看各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困生在与学生合作交流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做,他们通过自己的预习,听取别人的意见,加之自己的动手实践,进行分类很容易掌握有关图形的特征。
三、在课堂教学中应关照学困生
我曾经对105名学生进行调查,从调查中,我发现确实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自卑感较强,上课总是精力不集中,兴趣易转移,学习上不求甚解,往往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这些不良心理,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特别是数学知识,前后逻辑性较强,前面的知识没学好,后面学习的知识就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困生唱主角,为学困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现自己。如教学“和是8、9的加法”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以动画的形式再现旧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动物园里正在举行‘口算比赛’,你们想参加吗?首先请看‘聪明屋’。”(投影出示,接着出示“智慧山”,如下图)
每座“智慧山”上都有两个数,看谁能很快地求出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安排这样的练习,教师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了铺垫,更重要的是诱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的开始就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困生要多给予鼓励和安慰,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多用微笑、注视、点头、手势等形式,鼓励学困生与别人合作,倾听别人的想法,主动参与活动。如教学“比多比少”时,把几个学困生组成一个小组,教师和他们一起摆学具。
通过摆学具,他们一看就知道3比5少、5比4多,帮助他们树立了信心。汇报时先让学困生回答,告诉他们敢于提问题是勇敢的表现。再如,教学“7的分与合”时,让他们与小组学生合作互相猜数“我把7分成了几和几,不对,再猜”,经过多次反复教学,他们对“7的分与合”基本上都能掌握。久而久之,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有话就想对同学、教师说,有事想请同学、老师帮忙。如练习“在○里填上>、<或=”时,由于刚入学,对题目的要求不会读,有几个学困生主动请教师读题,帮助他们理解题意。再如,填写“3比2、2比3”时,“多”“少”两个字不会写,同样也发现有几个学困生请会写的同学帮一帮,自己再练习两遍,慢慢地就会写了。数学课堂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帮助他们建立信心,使他们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实现教学目标,每节课都可设计练习题(如“想想做做”),在练习设计时教师不忽视了学困生,练习设计应是阶梯形的,各阶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有全班学生完成的基础练习题,又要有提高题。如教学“基数、序数”时,让学生找一找戴帽子的小朋友,从右数是第几个,从左数又是第几个;楼层是从下向上数的,猴子捞月亮可以从上向下数,也可以从下往上数,等等。“学困生”往往连左右都分不清,如果要求他们直接答题显然有一定的难度,我通常让“学困生”听完老师讲评后再做题。
四、在作业评价中应不忘“学困生”
教师过去总是偏向于对优等生的评价,有时对“学困生”的作业不闻不问,甚至写出“无法批改”几个大字。新课程改革要实现“以人为本”,教师的教学过程就要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我在数学作业评价中,特别注重对“学困生”的评价。在作业本上尽量不打“×”,若发现他们有做错的地方,一般是圈起来,学生拿到作业本后,看到这样的符号,就会自觉地细心检查,在旁边改正。二次批改时,对给出正确答案的打勾,这样既有利于“学困生”积极改正错题,也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我还常写评语,在评语中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有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使评价的结果有利于树立“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发展。
五、家庭教育应成为“教育共同体”
父母要教育好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个性、兴趣等心理特征。父母虽然看着孩子长大,常年生活在一起,对孩子的各方面都了如指掌,但这只是一种感性了解。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特别是农村父母,有责任心但大多不懂教育,遇到问题不能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由此导致孩子出现学习困难、性格偏执等问题。
学校要开设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一些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修养,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教师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家校联系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让家庭教育成为教师的“教育共同体”,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方式在实践中真正起到“l 1≥2”的功效。
“学困生”转化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只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平时教学中对这类学生采取优先照顾,即提问、板演、辅导、批改等优先,把他们放在重要位置,就能够把所谓的“学困生”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责编黄桂坚)
一、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最重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渠道,指导学困生专心听讲,掌握听课方法,鼓励他们多问多说,如说解题思路、说思维方法,引导他们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回答问题。同时,要让他们与同伴交流学习方法,交流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因为同伴之间的交流学习比教师的教学更具有互补性,更有助于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家长、教师必须把握学困生的类型、特点、成因以及可供借鉴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与经验,对症施治,以点带面,进而促成有效施治、预防学生学习困难行为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二、在课前预习中应提示学困生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中数与形的提炼和抽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比较熟悉。因此,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课前预习的布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学会怎样预习。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教师要学困生在家找积木、火柴盒、乒乓球等,留心看看各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困生在与学生合作交流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做,他们通过自己的预习,听取别人的意见,加之自己的动手实践,进行分类很容易掌握有关图形的特征。
三、在课堂教学中应关照学困生
我曾经对105名学生进行调查,从调查中,我发现确实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自卑感较强,上课总是精力不集中,兴趣易转移,学习上不求甚解,往往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这些不良心理,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特别是数学知识,前后逻辑性较强,前面的知识没学好,后面学习的知识就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困生唱主角,为学困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现自己。如教学“和是8、9的加法”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以动画的形式再现旧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动物园里正在举行‘口算比赛’,你们想参加吗?首先请看‘聪明屋’。”(投影出示,接着出示“智慧山”,如下图)
每座“智慧山”上都有两个数,看谁能很快地求出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安排这样的练习,教师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了铺垫,更重要的是诱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的开始就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困生要多给予鼓励和安慰,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多用微笑、注视、点头、手势等形式,鼓励学困生与别人合作,倾听别人的想法,主动参与活动。如教学“比多比少”时,把几个学困生组成一个小组,教师和他们一起摆学具。
通过摆学具,他们一看就知道3比5少、5比4多,帮助他们树立了信心。汇报时先让学困生回答,告诉他们敢于提问题是勇敢的表现。再如,教学“7的分与合”时,让他们与小组学生合作互相猜数“我把7分成了几和几,不对,再猜”,经过多次反复教学,他们对“7的分与合”基本上都能掌握。久而久之,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有话就想对同学、教师说,有事想请同学、老师帮忙。如练习“在○里填上>、<或=”时,由于刚入学,对题目的要求不会读,有几个学困生主动请教师读题,帮助他们理解题意。再如,填写“3比2、2比3”时,“多”“少”两个字不会写,同样也发现有几个学困生请会写的同学帮一帮,自己再练习两遍,慢慢地就会写了。数学课堂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帮助他们建立信心,使他们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实现教学目标,每节课都可设计练习题(如“想想做做”),在练习设计时教师不忽视了学困生,练习设计应是阶梯形的,各阶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有全班学生完成的基础练习题,又要有提高题。如教学“基数、序数”时,让学生找一找戴帽子的小朋友,从右数是第几个,从左数又是第几个;楼层是从下向上数的,猴子捞月亮可以从上向下数,也可以从下往上数,等等。“学困生”往往连左右都分不清,如果要求他们直接答题显然有一定的难度,我通常让“学困生”听完老师讲评后再做题。
四、在作业评价中应不忘“学困生”
教师过去总是偏向于对优等生的评价,有时对“学困生”的作业不闻不问,甚至写出“无法批改”几个大字。新课程改革要实现“以人为本”,教师的教学过程就要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我在数学作业评价中,特别注重对“学困生”的评价。在作业本上尽量不打“×”,若发现他们有做错的地方,一般是圈起来,学生拿到作业本后,看到这样的符号,就会自觉地细心检查,在旁边改正。二次批改时,对给出正确答案的打勾,这样既有利于“学困生”积极改正错题,也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我还常写评语,在评语中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有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使评价的结果有利于树立“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发展。
五、家庭教育应成为“教育共同体”
父母要教育好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个性、兴趣等心理特征。父母虽然看着孩子长大,常年生活在一起,对孩子的各方面都了如指掌,但这只是一种感性了解。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特别是农村父母,有责任心但大多不懂教育,遇到问题不能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由此导致孩子出现学习困难、性格偏执等问题。
学校要开设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一些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修养,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教师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家校联系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让家庭教育成为教师的“教育共同体”,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方式在实践中真正起到“l 1≥2”的功效。
“学困生”转化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只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平时教学中对这类学生采取优先照顾,即提问、板演、辅导、批改等优先,把他们放在重要位置,就能够把所谓的“学困生”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