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黄山日报社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全体采编人员踊跃参与,推出了一大批生动鲜活、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同时为推动“走转改”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黄山日报社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走转改”活动的内涵,并建立长效制度促使“走转改”活动不断深化、持之以恒。本文主要通过介绍黄山日报社开展“走转改”活动的一些做法,就如何深入推进“走转改”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走转改”;新闻工作者;基层;多样性;常态化
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接地气才能长灵气,深入实践才能使稿件富有生活气息,扎根基层才能让记者产生真情实感。我们要扎实、深入推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使“走转改”不断深化、持之以恒、务求实效。作为黄山市委机关报的黄山日报,一直都坚持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将其作为增强新闻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自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黄山日报社更是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由总编辑、副总编辑带队分赴三区四县开展“走转改”活动,做到结合工作实际,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实现活动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编辑记者来到田间地头、建设工地、革命老区、偏僻山村,听取来自基层一线的群众呼声,反映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
带着思考走基层
新闻在路上,记者是行者。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大量鲜活生动的新闻素材在基层一线,大量朴实闪光的思想智慧在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好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但怎么“走”,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如果心中没有沟壑、没有全局,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走基层就难踩到点子上、难以走进群众心坎里。只有走出去、用心去走,带着思考“走”,才能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准确契合地方实际、回应群众呼声百姓关切。
众所周知,黄山市旅游资源品位极高、异常丰富。不仅有以黄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还有以徽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是全国第一个拥有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地和世界地质公园的城市。黄山市又是徽商故里、徽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黄山日报社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各区县不同的情况、特点,思考拟定不同的采访主题。如该市黟县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且黟县一直致力于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来带动经济的发展,那么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展现“非遗”产品,关注普通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变化,便成了黄山日报社赴黟县“走转改”采访小组的报道主题。又如黄山区因水库移民众多,他们现在的生产生活情况怎样,市里对他们采取了哪些帮扶措施,带着这些思考报社记者在黄山区蹲点时采写出了《黄山区推行移民后扶项目建管新机制的调查》的深度报道。这批用心采写出的具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新闻报道见报后,也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和欢迎。
事实证明,新闻工作者只有带着思考行走一线,才能眼光独到、思路开阔,从而发现、挖掘出基层的亮点、闪光点,才能真切感受到民情民意民盼民愿。
怀着感情融进去
走基层,光有“身入”还不行,最重要的是“心入”。要缩短与基层、与群众的距离,需要用心去沟通、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新闻工作者只有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乃至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零距离”,让老百姓感觉到你是他的“自家人”,才会打开“言路”,捞到“实情”。
一次记者对一位“三栖”农民谢六三进行采访。谢六三是当地一个有名的影视村的村民。村里不少村民既是电影里的群众演员也是正儿八经的农民,而谢六三除了这两个角色外还是农家乐的老板。在对谢六三的采访过程中,为使采访更深入全面,记者在他家住了两天,融进他的日常生活,并冒着“秋老虎”的酷热帮助他一起晒稻子干农活。与采访对象的距离近了,感情融洽了,本不太善言辞的谢六三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头装到肚子里去”等生动幽默的话语顺口就溜了出来,这些不经意间的话语,让稿件顿时鲜活生动,平添不少趣味。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近距离接触中,记者也获取了想要的新闻信息。
感情决定态度,态度影响效果。我们新闻工作者只有带着满腔热诚投入一线、深入基层,做到与老百姓“心连心”,才能采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才能获得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和认可。如果人在心不在,到基层仅仅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仅写不出好的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反而会引出群众的反感,影响与群众的感情。
内容形式要出新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要使“走转改”报道持续深入开展,保障“走转改”报道常报常新,我们需要以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为标准,以社会关注的热点、群众反映的难点为主线展开报道,不断创新“走转改”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以吸引读者持续关注。
在创新“走转改”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黄山日报社紧密结合黄山市的发展特色,倾力服务山区群众需求,除专门设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记者新春走基层”、“记者在一线”等栏目外,还设置了“身边人身边事”、“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来自重点项目建设工地的报道”等众多反映我们身边平凡人的不寻常事、展现城市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栏目。为加强深度报道,还开辟了“走转改·乡村调查”栏目,刊发记者驻点采访的《“碧阳镇困难人群群众定”调查》等一批有思想、有深度的报道,进一步丰富了“走转改”专栏内涵。近期,黄山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在全市开展“百个亮点”建设,黄山日报社又第一时间在日报头版开辟“百名记者走百个亮点”专栏,紧密结合“走转改”活动,由报社领导亲自带队,组织精兵强将,深入“百个亮点”重大项目现场,用心思考、研究、策划、采访,改变文风、丰富报道形式,努力把黄山群星闪耀的亮点展现出来,把黄山昂扬向上的生机和活力展示出来。
黄山日报社这一系列专栏的开辟、活动的开展,紧密结合了黄山发展的实际,切合了黄山发展的脉动,这些新鲜的极具看点的报道推出后不仅活跃了报纸版面,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肯定和称赞。可见,我们采写稿件只有以新闻价值为标准,不断创新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才会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欢迎。
机制保障常态化
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刘云山强调,要大力发扬“走转改”精神,推动“走转改”常态化,推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作风和能力建设。自去年8月份“走转改”活动在全国新闻媒体中开展以来,目前活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要避免“走转改”一阵风,真正做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进一步推动“走转改”常态化尤为重要。
为推动“走转改”活动持续深入开展,黄山日报长期设立“走转改”专栏,建立了黟县碧阳镇南屏村等一批“走转改”基层联系点,并分批组织编辑记者开展蹲点调研和实践锻炼,让编辑记者在基层实践中经受磨练、成长成才。同时建立了相关的保障机制,包括把员工走基层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评选好稿时适当向走基层稿件倾斜,各部门走基层情况定期汇总等,着力推动“走转改”常态化。
长期的新闻实践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记者用脚在基层走出来的。其实不仅是记者,对于所有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说,深入群众“接地气”,走进基层“抓活鱼”都应该是我们工作的一种常态。我们要坚持和老百姓交朋友,把老百姓当亲人,认真倾听群众声音,倾力为民办实事,让“走转改“活动持之以恒。
(作者:黄山日报社记者)
责编:周蕾
【关键词】“走转改”;新闻工作者;基层;多样性;常态化
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接地气才能长灵气,深入实践才能使稿件富有生活气息,扎根基层才能让记者产生真情实感。我们要扎实、深入推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使“走转改”不断深化、持之以恒、务求实效。作为黄山市委机关报的黄山日报,一直都坚持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将其作为增强新闻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自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黄山日报社更是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由总编辑、副总编辑带队分赴三区四县开展“走转改”活动,做到结合工作实际,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实现活动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编辑记者来到田间地头、建设工地、革命老区、偏僻山村,听取来自基层一线的群众呼声,反映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
带着思考走基层
新闻在路上,记者是行者。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大量鲜活生动的新闻素材在基层一线,大量朴实闪光的思想智慧在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好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但怎么“走”,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如果心中没有沟壑、没有全局,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走基层就难踩到点子上、难以走进群众心坎里。只有走出去、用心去走,带着思考“走”,才能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准确契合地方实际、回应群众呼声百姓关切。
众所周知,黄山市旅游资源品位极高、异常丰富。不仅有以黄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还有以徽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是全国第一个拥有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地和世界地质公园的城市。黄山市又是徽商故里、徽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黄山日报社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各区县不同的情况、特点,思考拟定不同的采访主题。如该市黟县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且黟县一直致力于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来带动经济的发展,那么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展现“非遗”产品,关注普通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变化,便成了黄山日报社赴黟县“走转改”采访小组的报道主题。又如黄山区因水库移民众多,他们现在的生产生活情况怎样,市里对他们采取了哪些帮扶措施,带着这些思考报社记者在黄山区蹲点时采写出了《黄山区推行移民后扶项目建管新机制的调查》的深度报道。这批用心采写出的具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新闻报道见报后,也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和欢迎。
事实证明,新闻工作者只有带着思考行走一线,才能眼光独到、思路开阔,从而发现、挖掘出基层的亮点、闪光点,才能真切感受到民情民意民盼民愿。
怀着感情融进去
走基层,光有“身入”还不行,最重要的是“心入”。要缩短与基层、与群众的距离,需要用心去沟通、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新闻工作者只有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乃至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零距离”,让老百姓感觉到你是他的“自家人”,才会打开“言路”,捞到“实情”。
一次记者对一位“三栖”农民谢六三进行采访。谢六三是当地一个有名的影视村的村民。村里不少村民既是电影里的群众演员也是正儿八经的农民,而谢六三除了这两个角色外还是农家乐的老板。在对谢六三的采访过程中,为使采访更深入全面,记者在他家住了两天,融进他的日常生活,并冒着“秋老虎”的酷热帮助他一起晒稻子干农活。与采访对象的距离近了,感情融洽了,本不太善言辞的谢六三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头装到肚子里去”等生动幽默的话语顺口就溜了出来,这些不经意间的话语,让稿件顿时鲜活生动,平添不少趣味。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近距离接触中,记者也获取了想要的新闻信息。
感情决定态度,态度影响效果。我们新闻工作者只有带着满腔热诚投入一线、深入基层,做到与老百姓“心连心”,才能采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才能获得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和认可。如果人在心不在,到基层仅仅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仅写不出好的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反而会引出群众的反感,影响与群众的感情。
内容形式要出新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要使“走转改”报道持续深入开展,保障“走转改”报道常报常新,我们需要以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为标准,以社会关注的热点、群众反映的难点为主线展开报道,不断创新“走转改”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以吸引读者持续关注。
在创新“走转改”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黄山日报社紧密结合黄山市的发展特色,倾力服务山区群众需求,除专门设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记者新春走基层”、“记者在一线”等栏目外,还设置了“身边人身边事”、“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来自重点项目建设工地的报道”等众多反映我们身边平凡人的不寻常事、展现城市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栏目。为加强深度报道,还开辟了“走转改·乡村调查”栏目,刊发记者驻点采访的《“碧阳镇困难人群群众定”调查》等一批有思想、有深度的报道,进一步丰富了“走转改”专栏内涵。近期,黄山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在全市开展“百个亮点”建设,黄山日报社又第一时间在日报头版开辟“百名记者走百个亮点”专栏,紧密结合“走转改”活动,由报社领导亲自带队,组织精兵强将,深入“百个亮点”重大项目现场,用心思考、研究、策划、采访,改变文风、丰富报道形式,努力把黄山群星闪耀的亮点展现出来,把黄山昂扬向上的生机和活力展示出来。
黄山日报社这一系列专栏的开辟、活动的开展,紧密结合了黄山发展的实际,切合了黄山发展的脉动,这些新鲜的极具看点的报道推出后不仅活跃了报纸版面,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肯定和称赞。可见,我们采写稿件只有以新闻价值为标准,不断创新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才会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欢迎。
机制保障常态化
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刘云山强调,要大力发扬“走转改”精神,推动“走转改”常态化,推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作风和能力建设。自去年8月份“走转改”活动在全国新闻媒体中开展以来,目前活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要避免“走转改”一阵风,真正做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进一步推动“走转改”常态化尤为重要。
为推动“走转改”活动持续深入开展,黄山日报长期设立“走转改”专栏,建立了黟县碧阳镇南屏村等一批“走转改”基层联系点,并分批组织编辑记者开展蹲点调研和实践锻炼,让编辑记者在基层实践中经受磨练、成长成才。同时建立了相关的保障机制,包括把员工走基层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评选好稿时适当向走基层稿件倾斜,各部门走基层情况定期汇总等,着力推动“走转改”常态化。
长期的新闻实践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记者用脚在基层走出来的。其实不仅是记者,对于所有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说,深入群众“接地气”,走进基层“抓活鱼”都应该是我们工作的一种常态。我们要坚持和老百姓交朋友,把老百姓当亲人,认真倾听群众声音,倾力为民办实事,让“走转改“活动持之以恒。
(作者:黄山日报社记者)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