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新的课程改革确立了以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从教育实际出发,确立教师对教材分析的主导地位,提高教师主动分析教材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新教材改革的今天,更需要老师对教材有更新的认识。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分析教材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结合实际
一、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的编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教材中的配图、文字、练习等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教师要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具体分析教材内容,包括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教材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的特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将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材内容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主题图”为例,“主题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内涵丰富的主题图为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值得借鉴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主题图”提供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主要是给学生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因此,在该练习中,(1)还是具体通过画虚线对应比多少,而(2)中的海豚与球的位置半抽象地展示了对应比一比,直到第(3)才是真正让孩子观察,将图中的两种动物抽象成数字进行比较,层层递进,使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螺旋上升。
二、善于发现教材中出现的新元素
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智慧的眼睛,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发现教材中学生未曾见过的新符号、新思想、新形式,为新元素的学习打埋伏、设预案,确保学生对新元素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才入学不久,学生第一次见到符号“■”,虽然能结合例题中摆小棒的图对符号“■”有初步感知,但理解不够深。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借助肢体语言等方式对该符号进行讲解,使学生有数的“分解”意识。这里理解到位了,习题中再出现■“■”等,学生也容易解决了。
三、联系新舊知,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要深入理解和钻研教学大纲,熟悉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个部分在整个学科、篇、章或课时中所处的地位,承前接后,既要练习学生的既往知识,又要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基础。例如,教材中“小数的意义”这节内容,通过分析教材,教师要认识到:要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可从分母为10的分数着手研究,这也是进一步教学小数性质、比较小数大小的规则、改写大数的方法的基础,而学生早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初步了解了小数的意义,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意义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到学生五年级时会逐步认识到:小数的意义是分数意义的一环,从而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有一个较完整的脉络。
四、结合实际,完善教学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是课堂的灵魂,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停留于对教材的钻研,还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通过研究学生,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思维障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广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将学生学情与教材分析结合起来实施教学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处理,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例如,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中,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五单元——小数的意义、六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七单元——小数的加减法,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较系统地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交换了六七单元的顺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材提供的“你知道吗?”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诸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字起源、数学应用等小知识,借助数学科学的文化价值,把蕴含在数学课程中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加以挖掘与提升,让孩子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以及价值观上得到全面和谐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而新教材又为我们提供了实践这些教学理念的机会。我们应树立“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思想,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教材统整的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避免学生成为教材的被动者和吸收者,从而成为学习主人,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贺伟.多媒体让小学数学课堂绽放异彩[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4).
[2]邱相彬,陈坤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件应用实例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08(9).
编辑 李琴芳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结合实际
一、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的编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教材中的配图、文字、练习等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教师要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具体分析教材内容,包括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教材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的特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将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材内容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主题图”为例,“主题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内涵丰富的主题图为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值得借鉴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主题图”提供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主要是给学生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因此,在该练习中,(1)还是具体通过画虚线对应比多少,而(2)中的海豚与球的位置半抽象地展示了对应比一比,直到第(3)才是真正让孩子观察,将图中的两种动物抽象成数字进行比较,层层递进,使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螺旋上升。
二、善于发现教材中出现的新元素
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智慧的眼睛,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发现教材中学生未曾见过的新符号、新思想、新形式,为新元素的学习打埋伏、设预案,确保学生对新元素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才入学不久,学生第一次见到符号“■”,虽然能结合例题中摆小棒的图对符号“■”有初步感知,但理解不够深。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借助肢体语言等方式对该符号进行讲解,使学生有数的“分解”意识。这里理解到位了,习题中再出现■“■”等,学生也容易解决了。
三、联系新舊知,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要深入理解和钻研教学大纲,熟悉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个部分在整个学科、篇、章或课时中所处的地位,承前接后,既要练习学生的既往知识,又要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基础。例如,教材中“小数的意义”这节内容,通过分析教材,教师要认识到:要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可从分母为10的分数着手研究,这也是进一步教学小数性质、比较小数大小的规则、改写大数的方法的基础,而学生早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初步了解了小数的意义,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意义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到学生五年级时会逐步认识到:小数的意义是分数意义的一环,从而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有一个较完整的脉络。
四、结合实际,完善教学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是课堂的灵魂,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停留于对教材的钻研,还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通过研究学生,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思维障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广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将学生学情与教材分析结合起来实施教学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处理,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例如,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中,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五单元——小数的意义、六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七单元——小数的加减法,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较系统地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交换了六七单元的顺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材提供的“你知道吗?”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诸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字起源、数学应用等小知识,借助数学科学的文化价值,把蕴含在数学课程中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加以挖掘与提升,让孩子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以及价值观上得到全面和谐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而新教材又为我们提供了实践这些教学理念的机会。我们应树立“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思想,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教材统整的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避免学生成为教材的被动者和吸收者,从而成为学习主人,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贺伟.多媒体让小学数学课堂绽放异彩[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4).
[2]邱相彬,陈坤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件应用实例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08(9).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