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相比城市,农村教学条件相较落后,可是在环境中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资源丰富、土地众多,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让数学更贴近生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热爱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因地制宜;数学;教学活动;动手操作;运用
农村小学的数学课堂目前还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注重逻辑推理,忽视背景知识介绍,教学工具仍是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老师在讲台上全程讲解,学生在讲台下埋头苦读,下课后又是大堆课后题,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容易反感,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同时空间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尚不成熟。学习是互动性的,应以生为本。因此,利用孩子的天性,让数学一起走进大自然与孩子为伴,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息息相关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数学。
下面我将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进行因地制宜的数学课堂教学。
本文围绕着“数学”和“有趣”两大核心展开,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开展数学教学,主要内容有以下五点。
一、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快乐获新知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例如学校、家、田野、山丘、河流,各种天气等等),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发现、收集整理这些场景中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观察研究,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能够调动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合作交流空间中学习数学知识。创建开放式的生活数学教学场景,还可以布置开放实践性的作业,如利用农村资源,用测量田野的实践活动,学习有关面积的计算,估计粮食产量来学习概率和统计,还能让学生记录自己走路和骑自行车各自来上学的时间,用了多少分钟,再算算路程,来算出不同出行方式的速度;在学习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时,我带着孩子们把教室挪到大操场上,让孩子们通过相同路程和相同时间,比赛跑步,让孩子们自己摸索对“速度”的认识,孩子们充满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将抽象的“速度”转成了直观的新知。并且我还鼓励自己团队的老师敢于把课堂搬出教室,如其中一个课题团队老师将学生在认识数的环节带孩子们到操场上数数,有的数乒乓球台、有的数篮球架、有的数树有多少棵、有的数上体育课学生的人数、还有的数地上的石头……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造趣味教学情景,增加游戏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数感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学生头脑中有了数感,才会运用, 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估算,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学生数感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那我们教师如何来培养数感呢?
1.在课堂上,借助学生熟悉的场景创设情境,使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如《小数点搬家》一课,全文贯穿山羊伯伯餐厅通过小数点的移动影响价格改变的故事,通过故事学生理解了小数点移动会改变大小,发现从0.01元到1元的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变化。接着我趁热打铁又结合让学生尝试赴圩的情景演练,例如,街上买一筐鸡蛋是34.5元,买一斤青菜是3.45元,买几根香葱是0.345元,买一箱食用油是345元。通过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情景演练,让不少同学能够建立、了解生活数感。
2.结合户外教学手段,在生活灵感中培养数感。小学生都喜欢玩游戏,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会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但游戏活动的开展需要和教学内容主线、知识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游戏助学,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收获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如在学习“2、3、5倍数的特征”这一课内容,我带着学生玩“丢手绢”游戏。让学生们按1-15的顺序围在一起,老师发出口令,把手绢轻轻放在2的5倍上,请把手绢轻轻放在3的4倍上,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了解倍数。
三、创新多样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掌握新知
乡村地区土地众多,户外活动方式多样,可以通过户外活动实践,来进行对课内知识的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结合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在生活中用数学的习惯。在数学新课标理念的倡导下,“动手操作”被广泛地引入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参与的欲望很强烈,如何操作才更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构建知识呢?以“20以内的退位减法”学习为例,计算“18-9”时。我先提前布置学生捡20根小木屑,学生借助木屑进行计算,大部分学生摆出18根再去掉9根便可得到结果。这是学生幼儿园学过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直观形象,但却不能用在较大的减法计算里,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方法和技能。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场景,我也同样准备了小木屑,将18根取出,把其中10根放在红色小盒子里,还有8根散放在外,学生也做出了同样的情景,然后教师提问怎样能在这18根木屑里快速取出9根呢?经过思考讨论和动手尝试,很多学生想到从框里取出一根木屑,然后和散放在外的8根木屑放一起的方法。这个教学设计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明白了减法计算“破十法”,生动直观,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四、巧妙借助教具,提升数学课堂趣味性
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操作教具恰恰符合这一规律,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在六年级上册学习圆锥体积时,我们教学团队某老师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人印象深刻,他让学生用提前制作好的等高等底面积的圆锥,圆柱若干个,让学生在校园里的沙堆里自己装沙子试试看,学生通过教具弥补了空间概念抽象的问题并发现其规律推导出数学公式。他们死记硬背老师灌进去的公式,远不如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的公式记得更加牢固,不仅记下,还能很好理解。而采摘的果实,拾起的树叶都可以作为数学教学道具,学习数学四则混合运算等等。教具能帮助学生更好更直观地解决抽象问题,体会这份自主获得知识并能用于生活的成就感价值感。
五、巧妙设置语言情景,制造愉悦氛围
一个好的表达能力往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一个宽松有趣的授课环境,能产生明显的效果。风趣幽默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调节剂,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的气氛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在关键时刻,可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的很有针对性的方言、俗语,能够拥有生动的表现力和趣味性,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同学存在的问题,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除了方言,俗语等,还可以在语言中增加更有趣的讲解,例如我们常见的抑扬顿挫地讲故事,设置悬念,突然变角色转换声音,唱歌,都可以提高学生对探索新知的热情,打破沉闷氛围,增加课堂趣味性。
农村小学结合因地制宜提升数学课堂趣味性的教学对老师而言是课堂教学朝着良好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水平。
对学生而言大大提升了学习数学的浓厚的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能够真正自主积极参与学习。
结合“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拓宽孩子的视野,让童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因数学而多姿多彩,从心底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们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从一只小蚂蚁,一只小鸭子,一棵大树,一束油菜花到山川河流,到学校400米的跑道,还有父母辛勤劳作的田野,每一个都可以充满数学趣味性。
【本文系嘉應学院2018年度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招标课题“农村小学因地制宜提升数学课堂趣味性的策略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顾建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探究[N].科技创新导报,2014(36).
[2]高玲娟.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
[3]丁明江.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N].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关键词】因地制宜;数学;教学活动;动手操作;运用
农村小学的数学课堂目前还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注重逻辑推理,忽视背景知识介绍,教学工具仍是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老师在讲台上全程讲解,学生在讲台下埋头苦读,下课后又是大堆课后题,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容易反感,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同时空间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尚不成熟。学习是互动性的,应以生为本。因此,利用孩子的天性,让数学一起走进大自然与孩子为伴,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息息相关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数学。
下面我将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进行因地制宜的数学课堂教学。
本文围绕着“数学”和“有趣”两大核心展开,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开展数学教学,主要内容有以下五点。
一、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快乐获新知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例如学校、家、田野、山丘、河流,各种天气等等),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发现、收集整理这些场景中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观察研究,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能够调动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合作交流空间中学习数学知识。创建开放式的生活数学教学场景,还可以布置开放实践性的作业,如利用农村资源,用测量田野的实践活动,学习有关面积的计算,估计粮食产量来学习概率和统计,还能让学生记录自己走路和骑自行车各自来上学的时间,用了多少分钟,再算算路程,来算出不同出行方式的速度;在学习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时,我带着孩子们把教室挪到大操场上,让孩子们通过相同路程和相同时间,比赛跑步,让孩子们自己摸索对“速度”的认识,孩子们充满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将抽象的“速度”转成了直观的新知。并且我还鼓励自己团队的老师敢于把课堂搬出教室,如其中一个课题团队老师将学生在认识数的环节带孩子们到操场上数数,有的数乒乓球台、有的数篮球架、有的数树有多少棵、有的数上体育课学生的人数、还有的数地上的石头……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造趣味教学情景,增加游戏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数感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学生头脑中有了数感,才会运用, 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估算,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学生数感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那我们教师如何来培养数感呢?
1.在课堂上,借助学生熟悉的场景创设情境,使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如《小数点搬家》一课,全文贯穿山羊伯伯餐厅通过小数点的移动影响价格改变的故事,通过故事学生理解了小数点移动会改变大小,发现从0.01元到1元的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变化。接着我趁热打铁又结合让学生尝试赴圩的情景演练,例如,街上买一筐鸡蛋是34.5元,买一斤青菜是3.45元,买几根香葱是0.345元,买一箱食用油是345元。通过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情景演练,让不少同学能够建立、了解生活数感。
2.结合户外教学手段,在生活灵感中培养数感。小学生都喜欢玩游戏,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会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但游戏活动的开展需要和教学内容主线、知识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游戏助学,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收获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如在学习“2、3、5倍数的特征”这一课内容,我带着学生玩“丢手绢”游戏。让学生们按1-15的顺序围在一起,老师发出口令,把手绢轻轻放在2的5倍上,请把手绢轻轻放在3的4倍上,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了解倍数。
三、创新多样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掌握新知
乡村地区土地众多,户外活动方式多样,可以通过户外活动实践,来进行对课内知识的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结合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在生活中用数学的习惯。在数学新课标理念的倡导下,“动手操作”被广泛地引入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参与的欲望很强烈,如何操作才更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构建知识呢?以“20以内的退位减法”学习为例,计算“18-9”时。我先提前布置学生捡20根小木屑,学生借助木屑进行计算,大部分学生摆出18根再去掉9根便可得到结果。这是学生幼儿园学过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直观形象,但却不能用在较大的减法计算里,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方法和技能。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场景,我也同样准备了小木屑,将18根取出,把其中10根放在红色小盒子里,还有8根散放在外,学生也做出了同样的情景,然后教师提问怎样能在这18根木屑里快速取出9根呢?经过思考讨论和动手尝试,很多学生想到从框里取出一根木屑,然后和散放在外的8根木屑放一起的方法。这个教学设计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明白了减法计算“破十法”,生动直观,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四、巧妙借助教具,提升数学课堂趣味性
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操作教具恰恰符合这一规律,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在六年级上册学习圆锥体积时,我们教学团队某老师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人印象深刻,他让学生用提前制作好的等高等底面积的圆锥,圆柱若干个,让学生在校园里的沙堆里自己装沙子试试看,学生通过教具弥补了空间概念抽象的问题并发现其规律推导出数学公式。他们死记硬背老师灌进去的公式,远不如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的公式记得更加牢固,不仅记下,还能很好理解。而采摘的果实,拾起的树叶都可以作为数学教学道具,学习数学四则混合运算等等。教具能帮助学生更好更直观地解决抽象问题,体会这份自主获得知识并能用于生活的成就感价值感。
五、巧妙设置语言情景,制造愉悦氛围
一个好的表达能力往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一个宽松有趣的授课环境,能产生明显的效果。风趣幽默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调节剂,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的气氛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在关键时刻,可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的很有针对性的方言、俗语,能够拥有生动的表现力和趣味性,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同学存在的问题,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除了方言,俗语等,还可以在语言中增加更有趣的讲解,例如我们常见的抑扬顿挫地讲故事,设置悬念,突然变角色转换声音,唱歌,都可以提高学生对探索新知的热情,打破沉闷氛围,增加课堂趣味性。
农村小学结合因地制宜提升数学课堂趣味性的教学对老师而言是课堂教学朝着良好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水平。
对学生而言大大提升了学习数学的浓厚的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能够真正自主积极参与学习。
结合“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拓宽孩子的视野,让童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因数学而多姿多彩,从心底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们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从一只小蚂蚁,一只小鸭子,一棵大树,一束油菜花到山川河流,到学校400米的跑道,还有父母辛勤劳作的田野,每一个都可以充满数学趣味性。
【本文系嘉應学院2018年度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招标课题“农村小学因地制宜提升数学课堂趣味性的策略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顾建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探究[N].科技创新导报,2014(36).
[2]高玲娟.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
[3]丁明江.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N].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