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语文课堂的“美”的主旋律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70533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有限,对课文静止、平面的语言,以及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美是难以领悟、体会的。因此,教师须运用自身从文章中体会到的感情去熏陶、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发学生或优美、或丑恶、或崇高、或卑劣、或悲痛、或可笑的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使美的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得到体现。
  一、在主动学习中产生美
  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这就和雏鹰的翅膀是在飞翔的活动中练硬的道理一样。“爱动”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亲自试一试。我们的教学理应顺应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因此,新课标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
  每天走进教室,我就会觉得迎面扑来勃勃生气,眼前是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学生,是一群蕴藏着智慧、洋溢着情感、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与求知欲,他们比成年人更富有情感,更充满活力与主动性。教学需要美,美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元素,传统的教学往往忽略“美”的功能、“美”的力度,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这样的教学缺乏美感,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难以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要使教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教师就得让学生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在主动学习中产生美。
  二、在充分活动中寻找美
  让活动进入学科课程,是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活动的前提条件,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固有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教授”、“被接纳”的习惯性地位的羁绊。这种角色的消极状态,会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学习教材内容,或朗读复述,或报告见闻,或演示操作,或描画表演,或主持裁决,都将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若让学生担当、扮演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学生会兴奋不已。如学习《哪吒闹海》时,我让学生扮演心目中的小哪吒;学习《拉萨的天空》时,我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美景;学习《北大荒的秋天》后,我让学生描绘美丽的秋天……学生在情感趋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结果。教学过程随着学生的活动推进,再利用角色效应进行,课堂教学比起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就丰富多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所以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突破教材难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从而强化基础。应该看到,人的诸多能力,事实上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得到提高的。很难想象一个关在屋子里死读书与外界很少交往的人,能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感到寻找美感的无限快乐,感受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这时,作为他们的老师,你也会猛然发现,活动使学生变得聪明、能干了。
  三、在主体感受中享受美
  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学生,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
  《西湖》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散文,若仅仅是通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解释这类抽象的缺乏美感的教学手段,来使学生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同时,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是艰难的。而美感性的教学,运用艺术的直观,学生所得就丰富多了。当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西湖时,我配乐描述道:“到了西湖,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随即出示一张放大的课文插图,让学生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我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西湖水的美,我把情境延续下去,并加以强化:“西湖中,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老师和你们一起坐上小船,轻轻地摇荡在西湖上,那真是‘荡舟湖上’,让我们眯着眼看看这图画般的美景,想象西湖仿佛是一面银镜。”我播放了《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子,学生轻轻地哼起来,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想象悄然展开。稍后,我悄声地问:“你们听到西湖水流动的哗哗声了吗?”学生微笑着点头,在此柔美的情境中,已完全沉浸在西湖水之美的体验中了。教学手段的美感,使学生身临其境。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一次陶冶。正由于美感的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品尝着语感,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倾向教学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才是美的享受。
  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一个“美”字,“美”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美”是语文课堂中的主旋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它的潜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其他文献
研究了智能集成作业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阐述了智能集成作业系统的传感器配置及关键传感器工作原理、智能控制体系结构、控制系统硬件组成及软件结构等,分析了智能集成作业系统传
摘 要: 德育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语文教学就学科特点来讲,在德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从语文教材文本、作文教学和语文课外活动三方面讨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想道德教育 渗透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还有育人。语文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摘 要: 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要重视人文关怀。初中语文教材中载道之文比比皆是,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从三个方面实施人文关怀:一是把握学生特征,寻找最佳切点;二是创新教学理念,探索人文关怀途径;三是充分利用课堂,嵌人文关怀于其中。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关怀 渗透   
该文研究了晶体管电流增益漂移的统计规律,获得了对其均值和方差的预测方法,利用Monte-Carlo仿真对实际产品在寿命试验中的失效进行了预测,与实际试验进行对比,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摘 要: 在朗读训练时教师运用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而情景的创设,又能使学生情景交融,让学生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就能较准确地读出作者的心声,既达到朗读训练的预期目的,又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朗读能力 培养方法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
一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有个因素不能忽视,就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忽略了文本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所谓整体性,就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仅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要想有计划、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注重课文的整体性。  所谓文学性,就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的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忽视课文的整体性和文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与写作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其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会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要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在表达思想内容时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及遣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以经济“临时硬着陆”换取结构改革的成功,这样的思路是不现实的。不要忘记1979年-1982年美国里根总统上台后带来的经济阵痛。当时成千上万家
该文论述了一个应用于交流电动机调速控制器中的IGBT功率管的驱动及保护电路的设计原理及方法。在控制器中使用了50A/1200V的IGBT功率管,这个驱动电路已应用于7.5kW交流电动机调速控制电路中。